查文庫>散文> 掩耳盜鈴的辯詞散文

掩耳盜鈴的辯詞散文

掩耳盜鈴的辯詞散文

  大千世界,真當無奇不有。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很多成為公論的東西也被重新拎出來晾曬一番,伴著許多驚世駭俗的結論問世,這種“沒有說不到,只有想不到”的行為被美其名曰“大膽創新”。翻案風來勢洶湧,因掩耳盜鈴而被人譏諷了數千年的那位老先生終於按捺不住,遂以千年苦主的身份丟擲辯詞一份,希冀為自己的“頭大無腦”正名。現將大作抄錄如下,以饗讀者:

  掩耳盜鈴有錯麼?當然,毫無疑問。

  然而,辯證地說,這又不全是我的錯。

  首先,在這個錯誤從醞釀到構思再到最終生成的漫長過程中,鈴子本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毫不誇張地說,它簡直就是誘引。

  為什麼,它發出的聲音要如此清脆悅耳,餘音繞樑,教人三日不知肉味?又為什麼,它的外觀會如此精緻可人,把玩於鼓掌中,其滋味妙不可言?假使它粗俗而不堪入目,又何來盜鈴一說呢?

  君記否,柳三變的“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一出,讓完顏對錦繡江南垂涎三尺;“戶陳玉磯”、“參差十萬人家”云云,更叫蠻金兩眼爍爍放光,遂起“揮師南下”之意。一定程度上,是自我炫耀導致了大宋數十年戰禍的萌生。

  又如日本人的多次侵略,難道不是因為我們總愛以地大物博自居的緣故麼?怎麼不見他們對荒漠、戈壁興致盎然呢?老實說,學學兵荒馬亂年代的美女們吧:抹點泥巴鍋灰在臉上,以醜八怪面目示人,要多安全有多安全。

  因此,鈴子不能韜光養晦、不夠內秀是被盜的重要原因。

  再則,好東西就該被人擁有,怎能讓它“寂寞深宮無人聞”呢?嚮往美好,追求美好,並勇敢地付諸實踐,對此,應該大唱頌歌才對,為何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此苛刻呢?取鈴不能算偷,文化人的事,多加理解才有出路嘛。事實上,我也就是伸手拿了一下而已,結果它就嗚嗚地叫個不停,搞得本人非常之被動。這很不好,非常不厚道。我認為,這掛鈴的設計從制度上說本身就是非常不合理的。要麼不要掛出來,要麼就不要亂叫一氣。舍此,無他!

  至於對掩耳的非議,更是毫無道理可言。的確,我對精美的鈴子嚮往或者心儀已久,想據為已有也非一時心血來潮。可是,受“溫良恭儉讓”的薰陶如許之久,我終究有些羞恥之心,也懂得“君子愛鈴,取之有道”的道理。因此,在沒有更好辦法、更多選擇的前提下,我用近乎愚鈍的'真誠,展示了自己的亞道德狀態。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作派,難道不值得大書特書麼?為何要對我嗤笑達千年之久呢?

  君不見少數日本政要,除了時時念叨廣島、長崎的悲劇外,從來不會承認“731”和南京大屠殺。最近,因了記憶力衰退的緣故,竟然不知道其祖宗在歷史上有強徵慰安婦這麼一回事。健忘之嚴重,讓人唏噓同情不已。可是,他們終究不敢完全忘卻,只是囁嚅說“可能、也許、大概”,就和對待沖繩島土著居民在二戰時期的非正常傷亡一樣,會留那麼一小塊遮羞布。和他們相比,我的這種所謂“掩耳盜鈴”簡直就可以忽略不計。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我強烈要求為“掩耳盜鈴”正名,為自己,也為一切具有亞道德的所有可愛的人。

  意外的是,該辯詞居然榮獲本年度狡辯“創新”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