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5篇)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

  教完《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有點感受一直想寫下來,今天總算有時間靜下心來寫一下了。這篇課文結構清晰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課文主要透過寫我的科學課教師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式,表達了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要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在學完課文後,我引導同學們共同完成課後的小練筆,這道題目的要求是:在你看來,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用一段文字描繪出來。

  收作業前,我一直在猜想:同學們心目中的好老師會是什麼樣的呢?我是不是與這位好老師有一定的差距呢?在忐忑不安中我看完了同學們的小練筆。心也隨之受到震撼。全班同學所寫的內容如出一轍,他們全都希望老師能和自己交朋友,說知心話,放下老師的所謂的尊嚴,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一凡同學的那幾句話:“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面帶微笑,和我們一起做遊戲,快快樂樂度過每一天,我希望老師能成為我們的知心朋友,老師和同學們真誠相待,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特別精神。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呀!”

  原來,同學們希望能與老師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看來我與這位好老師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2

  課在我預期的順利中劃上了句號,沉浸於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的同時,仔細回首自己的這堂課,上後感覺如何,自己得到提升了嗎?學生從這堂課上有所得嗎?我回味著。

  根據文字特點,妥善處理教材。課文1—4自然段集中描寫懷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舉動,給學生和讀者留下機器不好的印象,5—8自然段在懷特森先生的解釋和體驗一次又一次的冒險課堂後,學生最終明白了他是最好的老師,抓住文字內容的這一特點,我分兩個版塊進行教學。讓學生先去學習1—4自然段,這裡的老師,你喜歡嗎,從課文中尋找依據,說明理由。感知了老師的“壞”後,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既然這樣一個糊弄人的老師,惹得大家憤憤不平,作者又為什麼稱他為最好的老師?懷特森真的是最好的老師嗎?學習課文5—8自然段,這裡的老師,你喜歡嗎,從課文中尋找依據,說明理由。學生自然就會將懷特森先生所作所為的理由依據找出來,交流。

  根據文章寫作特色,體味其妙處。本篇文章有兩大寫法上的秘妙之處。一是謀篇佈局上的先抑後揚,二是結尾處的戛然而止,留下思考空間。感悟完課文內容之後,我引領孩子們去觀察和發現文字的秘妙,從而為後面的修改作文,運用這種方法打下基礎。

  1、遷移運用,修改作文。在此運用一正一反的兩篇作文進行對比,好的文章是中國版的《好老師》,聽老師讀,學生聽。然後說說聽後的感受,你更喜歡哪篇文章?發表自己真實的觀點:這兩篇文章有哪些相似點?(有一開始的看不起、不喜歡到慢慢地欣賞、喜歡)然後師小結:這篇文章的作者一開始寫得並不是這樣的,他在學習了大衛·歐文的《我最好的老師》之後,模仿他的寫法反覆修改才改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所以說,好文章是反覆修改出來的;寫好一個人,就要寫他獨一無二的特點。再出示反面的材料,運用文章中習得的方法,評價作文,修改作文。連結學生寫的《新老師》,讓學生們去評價這篇文章寫的怎麼樣?在學生說的基礎上進行梳理歸納,①事例描寫的不夠具體,細節沒有寫到位。②老師的特點沒有按一定的順序呈現。那麼根據我們剛才提出的修改意見,用上這節課上我們習得的方法進行修改。

  這樣的設計比較接近時下的教學理念——淡化文字分析,注重言語形式、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整堂課上學生表現出來的對文字的理解不存在問題,但是覺得對道理的理解和結合自身的感受沒有融合在一起,僅僅只是停留在道理的表面表達上。我覺得這是自己這堂課上不夠完善的地方,僅僅就讓學生走過場,缺乏一種教師該有的追問。同時在梳理文章內容時,當把所有的理由呈現在表格中時,學生的表現也與預期的有出入。預期的是希望他們抓住其中一個理由來說,但學生們是全部一口氣說完了,然後我沒有加以引導,讓他們逐個說,導致本該在這個環節很活躍的課堂氛圍,有些冷場。值得安慰的是,最後的遷移運用,孩子們表現的很棒,充分地將課堂上習得的這種方法運用起來,這也成為了我這堂課的亮點之處。

  一堂課所帶來的震撼不僅僅只有學生,我自己在這次的歷練中收穫了敢於大膽嘗試,不要畏首畏尾,拋卻傳統的文字分析,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情。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3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下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看課題,我並沒有太在意這篇文章。可細讀一遍後,我感覺《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不僅對學生學習很有啟發,還引發了我對以後教學理念的思考。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入題,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後,我進行談話:“那麼,有這樣一位老師,他上課娓娓講解一種叫‘貓蝟獸’的動物,同學們都根據他的講解龍飛鳳舞地做筆記,可隨堂小測驗,全班同學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的成績均為‘0’分……這,這,這是一位好老師嗎?”引起學生的情感衝突,順勢將學生帶進課文。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感受“氣憤”和深感“佩服”的重點內容的教學。特別是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帶領同學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另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內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什麼樣的老師,說說你的理由。”讓孩子們暢所欲言。

  我發覺,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於魚,還是授人於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於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4

  【教學片斷】

  師:“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同學朗讀,找到句子。)

  生: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經常有出其不意的舉動。

  師:關於“貓蝟獸”這堂課,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

  生1:他一面侃侃而談,一面讓我們傳看一個顱骨。我們全都認真做了筆記,然後是隨堂檢驗。

  (相機理解“侃侃而談”)

  生2:當他把卷子發下來的時候,我驚得目瞪口呆,……而且,驚訝的並不是我一個人,我們班上的所有同學都得了零分。

  (相機理解“目瞪口呆”)

  生3:“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還應該得分不成。”

  生4:懷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會我們的心情。

  生5:他告訴我們,……當時我們中間居然沒有一個人提出疑問。

  ……

  師:在以後的科學課中,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又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

  同學交流。

  生:從此,科學課對於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我們經常會在課後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考慮和論證。

  師:懷特森先生這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對同學有什麼好處?作者為什麼說懷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師”。

  同學交流。

  生1:他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考慮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

  生2:同時,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就應該立刻指出來。

  生3:然而,……也逐漸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4: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也不要迷信權威。

  ……

  【課後反思】

  《課標》指出:“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同學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無論考慮討論什麼問題,都要立足於自瀆,引起考慮。在《我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以讀為本,先讓同學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考慮:“‘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然後抓住“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經常有出其不意的舉動。”這句話引導同學自主品讀,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力圖帶領小朋友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從一堂課到每堂課,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同學的獨立考慮,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影響了小朋友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從而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

  文路和教路是為學路服務的,回顧本堂課的教學,考慮到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力求削枝去葉,理清課文的主線,凸顯主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我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交流時原本認為同學可以抓住重點語句品讀,沒想到,同學幾乎把整篇課文都說到了,交流到最後,就顯得有點繁瑣,從而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反思自身的教學,主要問題在於沒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假如問題這樣提:“關於‘貓蝟獸’這堂課,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同學會很快找到重點語句品讀,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所提問題就是經過修改之後的,這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會水到渠成。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同學感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這樣,整堂課的教學才幹夠凸顯主體,線條簡明。

  總之,語文課不要把教學環節設計得過於複雜,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才幹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利,這是教學這一課給我最大的啟示。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5

  《我最好的老師》應該說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倡導了一種“嶄新的懷疑主義”,對學生很有啟發。王瑛老師在我班上了第一課時,我接著上了第二課時。課後感想也頗多。

  不盲從,不迷信,敢於懷疑,敢於否定,這種科學的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可惜對中國學生來說無疑是相當缺乏的。那麼這種全新的價值觀,應如何建立呢?我努力嘗試“真實有效地構建”,不能是思想品德課形式的,更不能是說教式的,而須依託文字,藉助這個真實的故事背景,在故事情節的展開中層層推進,逐步提升。在實際教學時,較好地體現了認識理解的層次。

  1、一開始,形成認知、情感的矛盾衝突:心目中的好老師與新來的懷特森先生;起初對先生的誤解、氣憤與後來對先生的敬佩。

  2、由一堂課對先生改變看法到“每一堂課都是一次不尋常的探險”,感受先生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懂得要用自己的頭腦去獨立思考,敢於懷疑。

  3、由此養成一種全新的懷疑主義,並將之運用於一切學科的學習。

  4、跳出單純的學習,進而對我將來的人生道路發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而且,這種認識的提升過程,價值觀的構建過程,應該始終伴隨閱讀主題的情感體驗,脫離了情感,那麼理性認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流於膚淺,不能夠深入內心。

  其次,這種全新的價值觀的建構應建立在依託文字的基礎上,體現語文學習的特點。具體操作上如:藉助重點句挖掘內在含義;透過朗讀,感悟其思想情感;透過填空、寫話等語言實踐,闡明自己的認識、觀點,表達自我的閱讀感受。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除了不盲從、敢於懷疑之外,另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敢於直言,坦率地指出別人的錯誤。這一點,無論我們大人還是小孩,都做得不夠,應該予以強調。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6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初看課題,我並沒有太在意這篇文章。可細讀一遍後,我感覺《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不僅對學生學習很有啟發,還引發了我對以後教學理念的思考。再研讀課文,我就怎麼也放不下了:教學達標課,我就選定這篇課文了。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入題,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後,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學生獨立閱讀之前,我指導了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後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查。雖然這是公開課,在座聽課的除了校考核小組成員外,還有外校的九名老師,但是,我沒有把這一環節作為花架子進行敷衍,而是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自學、討論,並對各個自學環節進行檢查、給予評價。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我引導學生就“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科學課上發生的事情。我順勢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在學生忿忿然時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產生內心真實吶喊:算哪門子老師?然後及時轉換角色:“懷特森先生怎麼做的?在我們這個群情激憤的教室裡,請懷特森老師獻身。”學生紛紛扮演懷特森先生義正詞嚴卻又語重心長地侃侃而談,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間接引用的懷特森先生的一番話條理清楚地表達了出來。這一環節的設定,不僅將課堂氣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讓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透過獨立思考,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並且在以後的學習中內化為一種學習態度。

  在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從學生上交的練筆作業來看,除了兩個學生認為這樣會讓學習不好的學生無所適從外,其他人都從不同側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有的甚至還引經據典呢!

  我發覺,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於魚,還是授人於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於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課,我更愛《我最好的老師》了!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一文是第十二冊第五單元中四篇文章中的最後一篇。而這個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過程中,感受科學家在每次成功中不可或缺的科學精神,體會科學精神的內涵,同時,也能初步學會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從這個單元的整體來看,本文在單元中所承擔的角色,應該是領會科學精神的內涵,鞏固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而細讀本文之後,我以為《我最好的老師》一文更為突出的是要讓學生在藉助對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學方法及其他的充滿著個性與哲理的話語中領會科學精神對於學習與成長的意義。所以,這篇文章在人文方面更為突出,而在語言表達上缺少一些特色。不過,在佈局謀篇上,本文還是有著另人咀嚼的地方,比如全文特別注重對懷特森先生語言的描寫,學生如能緊扣他的語言進行讀悟,便能很是容易地體會到敢於質疑的科學精神;又如,文章的開篇還是很有特色,能很好地激起學生讀文的興趣,而文章的結尾也耐人尋味。基於對教材的這種理解,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思索:

  一、藉助什麼來創設情境最為合理

  情境的創設對於學習這類講述深奧的科學精神的文章來說,極其重要。必竟,文章深奧的哲理是學生難於理解的;必竟,承載著科學精神的事例也必定會因為通俗易懂而導致學生讀文興趣的缺失。如何能激起學生讀文的興趣,是學好本文的關鍵。於是,我在迷茫中開始思索。當時有兩套方案:

  1、從可能會引起學生興趣的貓蝟獸引出。藉助一些資料,再現這一情境,讓學生有一種真切地體會;

  2、從文字出發,再現懷特森老師的課堂,讓學生產生質疑,然後再讀課題,生成疑惑,從而產生對讀文的興趣。在思量再三後,我選擇了後則。

  理由有三:

  1、二套方案異曲同工,但第二套方案是從文字出發,是藉助文字把學生引進一種質疑的氛圍之中。顯然,文字情境與其他的情境創設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文字情境源於文章本身,不僅能讓學生充分地運用文字,而且這種情境也會隨著文字內容的推進,情境也仍會不斷生成與發展。這種情境可以至始至終生成於課堂之中,而課文字身與學生都是這種情境的創設者與推進者;

  2、利用文中對這堂課的描述,讓學生走進懷特森先生的科學課堂,能讓學生可以直面懷特森老師,並對懷特森老師這個極富個性的人物形象有一個入情入境地體會,從而便於學生在這個形象中領悟其宣揚的敢於質疑的科學精神。而方案1則會暫時丟失懷特森先生的形象;

  3、採用方案2之後,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的對懷特森先生的質疑與課後的說服他人對懷特森先生的質疑與不解,起到首尾呼應的效果,可以引發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可以在說服他人中體會科學精神的含義,可以在說服他人時得到語言的訓練。當然,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吻合了本文的構思。

  二、略讀課的底線在哪裡

  《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略讀語文,哪麼我該如何體現略讀的教學特色呢?在這裡我想引入《教師用書》中的一段論述: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只要抓注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理解詞句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在這裡我無意去分析精讀與略讀的區別,我也無法用簡潔的話語來陳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但我在思索:《我最好的老師》這一略讀課的教學應該有什麼?

  1、課文的重點、難點的理解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如比,本文中懷特森先生的極富哲理的話語,在理解上還是有一些難度的,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去尋找理解的方式與途徑;

  2、關鍵詞句的訓練仍然是不可或缺,但重點應該落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上。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儘可能地讓學生去發現,然後引發學生的品讀;

  3、突出主線(從懷特森先生的形象中感悟到一種科學的精神),而略去一些枝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試圖透過一個主問題(為什麼懷特森先生的學生要說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下的兩個子問題(懷特森這出人意料的舉動的真正目的;懷特森先生給學生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去讀,去悟。哪麼我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當然還需要各位老師的探討,更需要專家的引領。

  三、人文性這麼強的課文,而且在語言的特點不甚顯明的情況下,如何來做到“得意得言”

  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我經歷了一個兩難的選擇:是讓學生在事中明理,還是讓學生借人物形象的構建中悟理,或是抓住文中的人文性極強的兩句話來說理。

  在這堂中,我選擇的是讓學生在品讀懷特森先生的話語的過程中逐步構建人物形象,讓學生在對懷特森這個頗具個性的人物形象的構建中,去領悟科學精神的內涵。因為,我以為懷特森希望他的學生明白的道理(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是十分抽象的。如果,直接抓住這兩句話展開或進行輻射,都會經歷從抽象到直觀的過程。而這有背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更是背棄了這個單元的主旨(以事說理)。因此,我把引導學生解讀第三自然段(直接描述懷特森先生關於考試得零分的解釋)作為引導學生解讀文字的核心策略。這不僅是因為這段話清晰地把懷特森先生要告訴學生的道理以形象的語言涵蓋其中,更因為這段話有利於學生藉助語言構建起懷特森先生的形象。而且這個過程,正是學生藉助語言讀懂課文的過程。

  其二,本文的結尾很有特點,它拋卻了傳統的以感悟或議論的方式結尾,而是以一件文章作者為懷特森先生獨特教學方法的辯解為結尾的。這個結尾有一點戛然而止的味道,給人以深思。在教學中,如果放棄還是頗為可惜的,但如何展開研讀,又會破壞其中的韻味。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環節:“如果現在讓我們重新走進懷特森先生的那堂科學課堂,你還會有當初的那種憤怒和驚詫嗎?如果當你聽到有人對懷特森先生這種行為的不理解與質疑,你又會說什麼?”以寫的方式,把這內含其中的深意讓學生表現出來,從而也讓學生在經歷思維的咀嚼之後,更成為一次寫的訓練。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作為綜合性學習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原本並不太喜歡這篇文章,一則覺得它是篇略讀課文,不怎麼上心,二則覺得文字比較平淡,沒有什麼典型的語言材料可以咀嚼。

  後來讀著讀著,發現文字雖顯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森先生前後甚至有著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森先生用極為不尋常的設計帶給了我們嶄新的懷疑主義。“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何不就從情感衝突入手構築對話來學習這篇文章呢?這是我最初的設想。

  於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力圖想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至此,感覺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於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對課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懷特森先生一樣經歷了一個感情轉變。這給我一個啟示,當你深深地沉浸在課文的文字中,你總能發現它的可讀之處,可教之處,可掘之處。這是研究這一課給我的最大收穫。

  到現在,我已經有了再上這一課的盼望!

  尷尬的課堂,失望的孩子——《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是義教版六年級的最後一篇課文,也可以說是孩子們小學階段的最後一篇課文。中國人都有“第一情結”和“最後情結”。而我也在想,最後一篇課文如何教,給孩子們留下最美好的印象,何況這篇課文的內容還和老師有關呢?

  這篇課文是一篇閱讀課文,為我們介紹了“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懷特森,他用心良苦,採取不同一般的教學方法,讓“我們”終身受益無窮,讓“我們”懂得了不能迷信書本不能迷信權威。這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孩子們理解懷特森為什麼是“我”最好的老師,同時也讓孩子們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一如既往,閱讀課文先讓學生自學然後交流討論。交流的時候:

  沉默。

  對視。

  皺眉,壓抑,咬咬嘴唇,深深呼吸。

  繼續沉默。腦海裡閃過一句話:“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笑了,苦笑?訕笑?微笑?無從辨別。

  “呵,是不是懷特森老師讓你們開啟眼界,打心眼裡瞧不起我這個老師,不屑跟我交流了?”

  不好意思地笑了。

  稍微輕鬆過後依舊是沉悶,默然無聲,無動於衷。

  長長舒出一口氣。呆呆地靜望。

  “休息會,你們大概累了。閉上眼睛,躺在桌上。”莫名其妙,但是還是聽從指揮。

  3分鐘後,“起來吧,休息好了沒有?”居然是兩種絕然不同的回答。“休息好了!”“還沒有……”有點吞吞吐吐而且聲音很小,但是我準確捕捉到了聲音的來源。“那你繼續休息會,好嗎?”低下了頭,無語,但是搖了搖頭。

  “那好,我們接著上個問題繼續討論好嗎?”陸續有小手在向我示意,他們想說話了。

  孩子們在發表自己的意見,自己的看法。

  不熱鬧,不激烈,不深入,沒什麼見地。失望依舊。不鹹不淡。

  熟悉的鈴聲,親切的鈴聲,渴望已久的鈴聲,終於響起。

  逃向辦公室。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第二堂課。

  改變方式,不再交流。哪怕很多東西未竟。

  寫,寫體會,寫看法,寫願望。隨心,隨意。

  等待。

  看傑作。萬般滋味湧上心頭。

  “懷特森是個好老師,如果我們的老師也能這樣教學的話就好了,我們一定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一定可以成為更優秀的學生……”

  “多麼希望懷特森老師就是我的老師啊!我們的老師只是一味地讓我們讀書,背書,做習題……”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老師……”

  “這課告訴我們要敢於發問,敢於懷疑。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

  失望的是他們,失望的是孩子們,失望的是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失望的是祖國的未來……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孩子的願望是單純的,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孩子的世界是乾淨的。

  我的失望對比他們的失望顯得渺小。

  思緒。

  綿長,悠遠。

  孰之過?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7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本文語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採取“由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這篇文章無論從標題,還是到內容,都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因此,教學匯入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切題,待充分交流之後,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便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對懷特先生評價的句子----------“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以此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懷特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出人意料的舉動。我順勢引導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你可否有與作者同樣的心情?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此三問的目的其實有兩個方向。其一:給予學生暢談認識的機會,如果學生能夠談到“感激”,想必他們已經讀懂了文章蘊含的道理。其二: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引導學生抓一些關鍵詞語來體會,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

  最後,要理解懷特先生事例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直接可以從書中的總結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學精神,然後問及“結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科學精神的?”待學生談論時,我再順勢給他們概括“其實,同學們剛談論人物的科學精神時,都是在具體的事例中體現的,這就是一事一議的寫法”。

  在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從學生上交的練筆作業來看,除了幾個學生認為這樣會讓學習不好的學生無所適從外,其他人都從不同側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有的甚至還引經據典呢!

  我發覺,在整個導學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於魚,還是授人於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於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8

  師生輕鬆歡快中學習著《我最好的老師》這一課。

  板書課題,質疑,為什麼說懷特森老師是我最好的老師?學生快速看課文,找到答案。不久學生可以交流出因為他在講課中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所以他是我最好的老師。那是一次什麼樣的講課讓我們明白這一道理呢?學生再讀課文,歸納事情經過。交流展示中學生一下子明白了要敢於質疑,善於發問的重要性。

  師生平等中質疑,探討中學習變得多輕鬆自在啊。

  多好的一位老師,那我們今後在學習生活中可要——學生馬上接到話題,可要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敢於質疑,善於發問。

  多麼好的一位老師啊,告訴我們一個多麼好的道理,我們今後要有主見,善於思考地學習生活。那我們學生生活中碰到的最好的老師又是誰呢?我們自由交流,學生或敘事或概述自己心中最好的老師。做一個最好的老師,學生會感激你在記憶的深處。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9

  我們最近學習了《我最好的老師》這一課。它是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開學第一天,新老師懷特森先生給我們講解了一種叫“貓蝟獸”的動物,然後隨堂測驗。卷子發下來後,“我們”得的都是零分。同學們驚呆了,這不公平,大家都是按照課堂筆記回答的。原來有關貓蝟獸的一切,都是懷特森先生故意編造的。所以,同學們記下的答案,全部是錯誤的。懷特森先生又教育同學們,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先學習了字詞和主要內容,然後體會重點句子。從一開始“我們”火冒三丈,到後來“我”說懷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師”。透過理解,我們也明白了,懷特森先生之所以上這樣的一堂課,就是讓同學們明白,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透過學習,學生們都非常佩服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也非常佩服他執著與求實的科學精神,學生們上了這樣的一堂課,獲得了這樣的道理,遠比學到一些科學知識重要得多。

  是啊,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懷特森先生說得對。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同時拋下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它們同時落地,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現代小學生聶利,推翻了“蜜蜂靠翅膀振動發聲”的說法,透過多次試驗,找到了蜜蜂的發聲器官。

  教學完成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懂得不能輕信權威,要敢於挑戰權威。權威思想不一定百分百是對的,這要我們去自己判斷,發現它有錯誤,就要指出來,向伽利略及他那樣的人學習,敢於挑戰權威,尊重事實,正視現實。做一個唯物主義者。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0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無論思考討論什麼問題,都要立足於自瀆,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以讀為本,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然後抓住“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這句話引導學生自主品讀,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力圖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從一堂課到每堂課,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從而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

  文路和教路是為學路服務的,回顧本堂課的教學,考慮到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力求削枝去葉,理清課文的主線,凸顯主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我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交流時原本認為學生可以抓住重點語句品讀,沒想到,學生幾乎把整篇課文都說到了,交流到最後,就顯得有點繁瑣,從而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學,主要問題在於沒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如果問題這樣提:“關於‘貓蝟獸’這堂課,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體現了他是一

  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那情況就大不一樣。

  語文課不要把教學環節設計得過於複雜,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才能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1

  進位制 說真的,原本並不太喜歡這篇文章,一則覺得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內容理解有一定難度,二則覺得文字比較平淡,沒有什麼典型的語言材料可以咀嚼。

  後來讀著讀著,發現文字雖顯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森先生前後甚至有著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森先生用極為不尋常的設計帶給了我們嶄新的懷疑主義。“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何不就從情感衝突入手構築對話來學習這篇文章呢?這是我最初的設想。

  於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力圖想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至此,感覺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於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對課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懷特森先生一樣經歷了一個感情轉變。這給我一個啟示,當你深深地沉浸在課文的文字中,你總能發現它的可讀之處,可教之處,可掘之處。這是研究這一課給我的最大收穫。

  遺憾的是,理解和操作總是會存在差距。第一次試教中如預料中一樣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如教師急於想把學生的理解一下提高到自己所理解的高度,所以語言比較羅嗦;第二板塊中展開不夠充分,層次不夠清晰等等。同志們都真誠地給我一一指出,並給了我很多操作建議,使我慢慢有了一些信心。

  尤其是在四班試教完了以後,何老師興奮地來告訴我,在她後面的語文課上,在關於一個破折號用法的討論中,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對她說:“剴蒂旺普斯!”下課了,還有五六個男孩手挽手走到她面前,看著她的眼睛,告訴她:“何老師,我們認為你錯了。”然後振振有詞地告訴她理由。她說的這些話,她說這些話時的眼神和語氣,都讓我感動。心想:這就是默默的鼓勵呀。同伴們和孩子們真好啊!

  到現在,我已經有了再上這一課的盼望!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2

  【教學片斷】

  師:“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學生朗讀,找到句子。)

  生: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

  師:關於“貓蝟獸”這堂課,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

  生1:他一面侃侃而談,一面讓我們傳看一個顱骨。我們全都認真做了筆記,然後是隨堂測驗。

  (相機理解“侃侃而談”)

  生2:當他把卷子發下來的時候,我驚得目瞪口呆,……而且,吃驚的並不是我一個人,我們班上的所有同學都得了零分。

  (相機理解“目瞪口呆”)

  生3:“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還應該得分不成。”

  生4:懷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會我們的心情。

  生5:他告訴我們,……當時我們中間居然沒有一個人提出疑問。

  ……

  師:在以後的科學課中,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又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

  學生交流。

  生:從此,科學課對於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我們常常會在課後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思考和論證。

  師:懷特森先生這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有什麼好處?作者為什麼說懷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師”。

  學生交流。

  生1:他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

  生2:同時,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就應該立刻指出來。

  生3:然而,……也逐漸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4: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也不要迷信權威。

  ……

  【教學反思】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無論思考討論什麼問題,都要立足於自瀆,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以讀為本,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然後抓住“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這句話引導學生自主品讀,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力圖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從一堂課到每堂課,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從而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

  文路和教路是為學路服務的,回顧本堂課的教學,考慮到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力求削枝去葉,理清課文的主線,凸顯主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我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交流時原本認為學生可以抓住重點語句品讀,沒想到,學生幾乎把整篇課文都說到了,交流到最後,就顯得有點繁瑣,從而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學,主要問題在於沒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如果問題這樣提:“關於‘貓蝟獸’這堂課,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學生會很快找到重點語句品讀,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所提問題就是經過修改之後的,這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會水到渠成。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這樣,整堂課的教學才能夠凸顯主體,線條簡明。

  總之,語文課不要把教學環節設計得過於複雜,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才能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這是教學這一課給我最大的啟示。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3

  這周,輪到我們年組講教研課了。今天,我授課的內容,是本冊書的一篇略讀課文《我最好的老師》。之所以選擇了這篇課文,因為昨天,學校發給學生每人一張調查表,讓他們寫寫最喜歡的老師。我以此為契機,進行本課的教學。

  整節課,課堂的氣氛非常融洽。令我感受頗深的,還是課前學生找到的那個故事。在此,我把它放在自己的部落格裡,讓大家共同分享。

  嗅蘋果

  學生們向蘇格拉底請教:怎樣才能堅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隨後取出一個蘋果。他用手指捏著,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同學們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然後,他回到講臺上,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氣味兒?”

  有一位同學舉手回答:“我聞到了,是香味!”

  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臺,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邊走邊叮囑:“請同學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稍停,蘇格拉底第三次從講臺走到學生們中間,讓每一個學生再嗅一嗅蘋果的氣味。

  經過三次“嗅一嗅”之後,除一個學生外,其他學生都舉起了手,都說聞到了蘋果的香味。

  那位沒舉手的學生環顧周圍看了看,覺得一定是自己錯了,於是也隨波逐流地趕緊舉起了手。

  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麼味兒也沒有。”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4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考慮到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力求削枝去葉,理清課文的主線,凸顯主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我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圍繞學生的關注點“懷特森到底是什麼樣的老師”、“他為什麼是最好的老師”引領學生走進課文。使學生了解懷特森先生的特點,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教學方法的真正用意;讀懂“我”對懷特森先生的讚揚,體會獨立思考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的重要。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文字,走近懷特森先生那充滿“冒險”的課堂,從而感受到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風格。

  課後我針對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嗎?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很快分成了兩大陣壘,一部分認為是最好的老師,另一部分持反對意見。瞭解了懷特森這位有個性的老師,接受了他獨特的教學方式,傾向於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的同學多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堅持自己的意見,他們認為: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敢於懷疑的精神沒有錯,但接受不了懷特森老師的古怪做法。

  透過教學我力求讓學生知道懷特森先生之所以是最好的老師,就在於他匠心獨運,以發展的眼光真真切切育人,育真真切切的人。事實告訴我們現在的確需要懷特森這樣的老師。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5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21課《我最好的老師》。這篇課文結構清晰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課文主要透過寫我的科學課教師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式,表達了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要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在學完課文後,我引導同學們共同完成課後的小練筆,這道題目的要求是:在你看來,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用一段文字描繪出來。

  收作業前,我一直在猜想:同學們心目中的好老師會是什麼樣的呢?我是不是與這位好老師有一定的差距呢?在忐忑不安中我看完了同學們的小練筆。心也隨之受到震撼。全班同學所寫的內容如出一轍,他們全都希望老師能和自己交朋友,說知心話,放下老師的所謂的尊嚴,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康少革同學的那幾句話: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面帶微笑,和我們一起做遊戲,快快樂樂度過每一天,我希望老師能成為我們的知心朋友,老師和同學們真誠相待,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特別精神。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呀!

  原來,同學們希望能與老師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看來我與這位好老師的差距還不小呢?我今後該怎麼辦呢?我陷入了沉思

  一切靠自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