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生教案寫作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師生教案寫作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後要進入幼兒園工作,成為一線教師,因此,會寫教案,會進行教學設計是每位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也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體現。進入四年級後,學生便開始接觸教學法課程,如幼兒園音樂教學法、語言教學法、美術教學法,等等,這些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如何設計和組織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活動。為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先行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設計和撰寫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即教案。教案是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用於課堂講授及組織教學的重要藍本,一篇優秀的教案可以為教師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提供方向的指引與方法論的指導。筆者從事學前教育教學法課程的教學已有五年時間,擔任過多門教學法課程的教學工作,發現多數學生撰寫教案的能力都比較薄弱,要想寫好教案一直也是學生覺得比較難的事情。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嘗試找出學生撰寫教案能力薄弱的原因並且探討了相應措施,以期能改善這一現象。
在新學期第一次接觸教案寫作的幼兒園美術教學法的課堂上,和往常一樣,筆者先詳細講解了一個完整的教案,包括匯入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以及撰寫這幾個部分的具體要求。講完之後,筆者沒有讓學生直接練習寫一份教案,而是先觀摩了一個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影片“創意彩條裝飾”。在觀摩之前,先帶著學生一起學習了影片中教師撰寫的教學準備,教學準備包括物質準備和前期經驗準備,物質準備又包括教具準備和學具準備。瞭解了這些基本情況之後,學生開始看影片,要求邊看邊記錄下整個教學的流程。看完之後,筆者留出15分鐘時間,請學生嘗試撰寫這個活動的教學目標,然後請學生來讀一讀自己撰寫的教學目標,最後再出示原教案中的教學目標,請學生比較,找出差距,總結出教學目標撰寫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接著,筆者又留出半個小時,要求學生嘗試寫出教案的基本部分和總結部分,然後和原教案進行比較,分析自己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下課後,筆者就留了一道寫教案的作業。透過這種影片觀摩加講解教案寫作的方式,學生書寫教案的整體情況較往年有了一定的進步。為了進一步從學生的角度瞭解他們在撰寫教案中存在的困難,筆者設計了一個“關於師範生撰寫教案的調查問卷”。透過對學生問卷的分析,發現學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
①教案語言的組織問題;
②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同年齡班幼兒能力發展的差距,經常是“想當然”地設計教學環節;
③教學目標的撰寫存在較大的問題;
④不知道怎麼設計教學活動。
總結完之後,筆者專門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幫助學生分析了他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在寫教案過程中的問題,並逐一提出瞭解決策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學生教案寫作的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教案是教學設計的文字表達形式,直接體現著師範生的教學設計能力,筆者就此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反思,並提出瞭如下四種策略:
一、對教案教學的反思
當前,多數教師在進行教案教學時都將重點放在教案的格式、教案的組成部分上。而透過採取了影片觀摩講解教案寫作的方式,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教案寫作的格式,知道幼兒園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是如何用教案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而且把紙質的教案和動態的教案實施結合起來。這種方式就像在靜態、紙質的教案和動態的教學活動設計組織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幫助學生把握了教案寫作和教學設計的重點。
此外,還為學生樹立了教案格式書寫的榜樣。雖然在傳統的教案教學中,教師也會選擇一個很規範的教案文字供學生學習,但是由於沒有觀摩過和教案匹配的教學影片,學生對教案的揣摩僅僅停留在文字上,因而很難深入理解。透過將教案和影片觀摩相結合,學生可以邊觀摩邊看教案,將兩者建立起及時的聯絡,學生知道了什麼是教案中教師的指導語,什麼是教師的核心提問,什麼是教師對本環節的總結、對下一環節的過渡,為什麼教案中不要寫幼兒的回答,等等。
二、對教案語言組織問題的反思
教師的教學設計意圖要透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教案寫作語言與一般的人與人交流並不相同,也不同於書面的文字記述,而是介於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一種具有屬於學科特性的講述話語。學生教案的語言問題主要表現在語言組織不通順,句子主謂賓不完整等文字組織方面的低階錯誤。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無外乎有兩個原因,一是學生文字組織的基本功較薄弱,錯別字、語句不通順等情況時有出現;二是學生對待寫教案的態度不夠認真,通常是寫完就交,基本不檢查。文字功底不是一下子就能有大幅度提高的,但是學習態度可以糾正,學習方法可以改進。所以,筆者要求學生寫完教案之後認真讀幾遍或者請同桌幫忙互查,在和學生的交談中得知,大家都認為這種方式有效地解決了教案文字方面的問題,後來寫完讀教案修改教案、已經逐漸成為他們下意識的行為。
三、對教學設計困難的反思
本學期進行的期中問卷調查總結出學生在寫教案中存在的困惑,其中反映最多的問題是拿到一個活動主題後不知道該如何設計,沒有思路。即便有時候好不容易想到某個教學環節,但可能並不適用於某個年齡班,而學生並不能很好地把握小中大班幼兒發展能力的差距,而是常常根據自己的經驗設計教案。我們知道,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是需要長期實踐練習的,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最終實現教案寫作能力的提升。
那麼,怎樣能在這種現狀的提前下儘可能提高學生教學設計的能力呢?對此,筆者採取了兩種方法:一是多看一些幼兒園教學設計的書。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在帶領學生一起分析、總結他們在寫教案中的困惑後,筆者就為學生列了幼兒園課程設計方面的書單,如《滲透式領域課程》《多元能力課程》《生態式藝術課程》等,要求每位學生必須小中大班的課程各讀一本,分五大領域進行摘抄並分析教案每一步驟的意義,製作屬於自己的教學設計集錦。這樣,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每個學生都積攢了厚厚的一本教學設計集錦。二是每節課的最後十分鐘用來給學生訓練教學設計,學生親切地把它稱為“教學設計頭腦風暴十分鐘”。在這十分鐘裡,筆者會給學生出一個任意年齡班的美術活動的內容,請學生先思考目標,然後思考“頭腦風暴”這個教學內容可以設計哪些環節,筆者則一一記錄在黑板上,然後帶著學生逐一分析他們提出的教學設計方案。與此同時,要求學生在開始寫教案時嘗試在自己的大腦中構造出一種課堂教學的場域,即在自己的頭腦中主動建構一種對於即將面對的課堂環境的感覺預設,並帶著這樣的感覺進行教案的設計。透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都有了一定的進步。
四、對利用模擬課堂教學提高教案寫作能力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橋樑性學科,師範生不但要掌握教學設計理論,還要具備將教學設計理論付諸實踐的能力,所以,在教法課中,一直都有模擬課堂教學的環節。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設計好教案後,教師就會安排模擬課堂教學,在做中感悟和體會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方法,模擬上課教師說課,然後這個活動就結束了。但筆者發現存在這樣一個情況:學生在說課時往往會提到在上課時感受到原教案中的某些教學環節或者提問不太合適,而由於教師沒有強調,所以幾乎沒有學生會主動再去修改原來的教案。為此,筆者嘗試在學生進行模擬課堂教學後再請學生在反思的基礎上對原有教案進行進一步改進。這樣,師範生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才能隨機應變,才能靈活地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問題。
此外,筆者還有意識地把學生在模擬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作為小案例讓他們進行思考。比如,學生在進行模擬課堂教學大班歌唱教學《小熊過橋》時,最後一個環節設計的是小朋友分角色演唱。在組織這個環節時,教師還沒有說清楚具體的要求就直接讓學生選擇扮演熊寶寶還是熊媽媽,結果小朋友在這個環節全都亂了。於是筆者抓住機會請大家思考,教師組織存在什麼問題?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麼組織這個環節呢?在這個情境中,大家都能積極動腦筋思考更好的組織策略,而且能激發師範生對實際問題進行思考,能提高師範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應用教學設計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