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三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6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三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6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三篇1
本節課教學6、7的加法和減法,要求引導學生經歷根據一幅圖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並算出得數的探索過程,感受調換兩個相加的數的位置得數一樣的客觀事實,同時也利用“一圖兩式”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在上課伊始,我首先複習了5以內的加法口算題,複習6、7的組成,為本課6、7的加法做鋪墊。在新課講授過程中,運用了學生自學,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學加法和減法時,讓學生合作擺小棒,透過擺的小棒來說明圖意,並列出算式,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學生坐的方位不同,觀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寫出的算式就不同。並利用數的組成來計算出結果。在這個環節上應該注意組織好教學,因為一年級小學生在現階段對相對性的概念還沒與建立,對左、右的概念也是剛剛接觸,所以讓學生從左至右來看圖列式有一定難度。這點在教學效果上也體現了出來,教學切不可急於求成。同時,在擺小棒的環節,更應該注重組織好教學,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生參與氣氛不濃,這都是我引以為戒的地方。
從教學效果和目標達成情況看,本節課基本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教學效果沒有達到我的預期設想,主要是我教學時的語言還不夠精煉,課堂教學中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在課的設計上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瞭解還不夠,各環節之間聯絡還不夠緊密,教學方法缺少靈活性。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組織,讓學生動而不亂,使課堂活而有序,同時深入挖掘教材,進一步瞭解學生,使課堂教學少留遺憾,多些精彩,也期待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6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三篇2
自從新課標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喜歡創設一定的聲音、圖片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課有時我覺得是十分必要的,有時卻覺得會沖淡數學味,總之要因課而異。
比如在“6和7的加減法”一課中,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個教學設計:在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圖兩式”時,把課本中小朋友擺小棒的圖,變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小動物(小雞和小青蛙)。由小動物在草地上盪鞦韆的畫面,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把1只小雞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個組的草地鞦韆上,求一共有多少隻小動物?透過兩位同學不同角度的觀察,列出兩道不同的加法算式,並讓學生說明是怎樣看圖列式的。
這個設計畫面生動活潑,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我覺得這樣的主題圖和教材上的小棒圖相比,出現“一圖兩式”的效果更加明顯。因為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列式時往往是左邊的個數加上右邊的個數並求出總數,如果利用上面的圖的話教師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導才能得出“一圖兩式”。但是利用小棒圖卻有很多優勢:
1、讓學生擺好的話前後兩個學生在不同的方向觀察,就會很自然的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突破一圖兩式這一重點。同樣在教學減法時利用小棒圖讓兩個小朋友從不同方向觀察列式,也會很自然得出減法的“一圖兩式”。
2、學生再次的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6和7的組成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3、體會觀察的方向不同,引起加數交換位置,但總數是不變的。4、省去十分煩瑣的課件製作。
因此,我想我們在備課時因仔細分析教材,然後再精心設計適合本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要一味的去追求生動活潑的情境創設,這樣可能會沖淡數學味,失去數學最本質的東西。我們應該仔細琢磨教材為我們提供的素材,合理利用教材資源。
6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三篇3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對前幾節課的一次應用。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將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同生活的實際情況相聯絡,並初步體會到原來數學是一門有用的學科,它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整個知識網路來看,它也標誌著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的開始,是向後面的文字應用題過渡的橋樑。所以在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圖畫所表達的意思,知道所求問題的所在。
教材從易到難,先教學用加法列式解決問題。在書本創設的情境中,我先讓孩子們根據看到的資訊(左邊4個小朋友,右邊2個小朋友)接著,就讓小朋友認識了這兩個符號,因為大括號和問號比較熟悉和形象,小朋友也掌握得較快,也能根據圖意很快列出算式。
接著,要教學用減法解決問題了,這是一個教學難點,需要學生一定的逆向思維。也是一樣的,先從創設的情境入手,我引導小朋友們解釋圖意:一共有7個向日葵,已經摘了3個,還剩下幾個?當讓學生列算式時,有一部分小朋友就寫成7—4=3,我發現其實他們並未理解題目的意思,如果這題是自由列式,我相信很多小朋友將會列成3+4=7。一個原因是答案過於顯而易見,不能讓孩子們感覺到問題的所在,還有一個原因是對於難點的教學,我並未讓孩子們親自去探索新知,去試著理解題意的不同。
對於第一個外因,我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學會收集資訊,根據知道的資訊來提出問題,這樣來貫穿全課,可能孩子才能準確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第二個原因,我想,我應該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我得先讓同學們比一比兩幅圖中大括號和問號位置的區別;然後再讓他們想想問號的位置不一樣了,書本老師的問題是不是也不一樣了呢;接著,經過分組討論,說出圖中隱含的問題,最後在根據問題列算式。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部分小朋友還是做對了,還是有一部分小朋友還會想當然,將應該用減法的題寫成加法,或者不用總數減,而用大數減小數。他們並不會特意的去看問號所在的位置,做題容易跟著感覺走,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說尤其深刻。若要讓一年級的他們學會初步的辨別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透過不斷地練習、改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來克服這個定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