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期末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期末教學反思

期末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期末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期末教學反思1

  一學期馬上就要結束了,期末複習也已經一週有餘,縱觀整體情況,感覺不容樂觀。俗話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本想讓他們在最後關頭衝刺一下,不想我還是期望過高了。

  從這些日子的複習上來看,學生還存在一下不足:

  一、計算準確率不高,平時計算時,拋除馬虎,也能對個七七八八,可現在居然連口算正確率都直線下降。我該這樣對待這種情況啊?

  二、讀題不認真,數學講究嚴謹,一字之差,就是天壤之別。很多同學正是由於讀題時不認真,才會在填空或解決問題時出現錯誤。

  三、分析能力差。無論語文閱讀題,數學應用題,都需要一個清醒的大腦進行分析。邏輯思維不強,往往抓不住重點,不能從文字中獲取資訊,才會導致錯誤的答案,甚至是憑感覺隨意蒙。

  這樣的不足還有很多,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弱點。或許正如我們平時所分析的,越到期末,學生越浮,心裡跟長了毛似的,無心學習。可不管怎樣,我們上課時還是要顧全大局,儘量讓那些有困難的學生在複習期間能夠有所收穫。

  期末教學反思2

  不知不覺中又走到了學期末,這個月主要以複習為主。在開始從頭複習時,我才發現學生們前面學習的知識都忘記了,這就導致需要重新把知識梳理再講一遍。當然在複習時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下面我來具體談談。

  第一個問題是我發現學生對於一些數學詞彙不能夠理解,例如:計算減法時,總是不明白減掉就是從原有總數里面把減掉的東西“拿走”。導致問題就是減法當做加法做,講解方法時,他們也聽不明白。這使我很沮喪,因為學期都快結束了我才發現這個重要問題,數學課本身就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課,只有明白題意,才能正確的解題。殘疾學生的認知理解是學習的任何一門課的基礎,如果認知理解做不到的話,學生永遠就只能鸚鵡學舌。對此我採取的措施:由於培智生的學習任務也不重,所以現在重新複習時,把每個知識點的關鍵詞多講演幾遍,然後讓學生反覆練習。

  第二個問題是教學內容的難度加深,無法兼顧其它層次的學生。我班上共有12人,其中六名自閉症,其他均為智障。對此我劃分為三部分:三名有學習能力的智障生為A類,兩名有一點學習能力的自閉症為B類,剩餘七名學生為C類。就教學而言我的方法只適合A類學生,BC類學生完全屬於放任狀態。對於出現的這種情況我特意詢問了有經驗教師,所以改進措施是:把BC類學生綜合起來,除去無語言的三人之外,其他人都採用降低難度的教學內容進行授課,以講授得數是8的加法為例,在A類學生學習怎樣用加法計算,採用小棒或者看圖時,在點數環節讓C類學生輪流指著圖片或者小棒進行點數。可獨立做的,就在旁邊進行言語提示,不可獨立完成者,師可進行動作語言雙重提示。這樣雙管齊下,達到訓練A類和B類學生的目的,當然穿插個輔,會使效果更佳。

  第三個問題減法中的練習題看圖寫算式,總是把虛線忽略,做成加法計算。這個問題我覺得就是學生對圖片不理解,也就是認知圖片障礙。他們只認為看到圖上畫了很多東西,可是它們都是沒有聯絡的。所以也就無法準確列出減法算式。對此我的解決措施是:重新把看圖寫算式的內容講一遍,重點講解看圖,讓他們知道圖片上畫的東西都是有用的,不能忽略,否則題目就容易做錯。

  總之,這個月我在不停反思學生出現在問題,然後尋找突破口,加強練習。按照學生容易遺忘的特性,需重新構建知識體系,教師可在新課結束後進行學期測評,針對每個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專題練習,並予以個別輔導,這樣會使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期末教學反思3

  忙忙碌碌的一學期接近尾聲,靜心思考本學期的教學,有些問題值得反思:

  一、上課的形式還缺少多樣化、趣味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形式還不能完全擺脫。教學的內容還是依照教參要求,缺少創新的課堂。只是利用課件、動畫、影片等這些基本的教學方式教學,這樣很難滿足現在的小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生難以學出最好的成績,老師也難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因為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今後我將採用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積極開展“新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自己的一些教學特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開啟有趣的創新課堂教學。

  二、重點語句的批註式閱讀抓得不夠實

  重點語句的批註式閱讀教學,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深入理解能力,從而培養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本學期我抓得不夠實,中下等生批註得很膚淺,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抓好孩子們的批註式閱讀能力的培養。

  三、作業的批改還不夠精細。

  作業批改,雖然能夠按時完成,但還有極個別的錯誤之處沒能及時讓學生改正過來。主要是有的同學作業拖拉,或不交作業,一忙別的事情就把改錯給忘了,沒再盯緊,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他們就不改了。以後我將對這個別的學生,緊抓他們,盯住他們,並和家長及時溝通,讓其及時改錯,更好地掌握所學所做。爭取更好的成績。

  四、教學反思題目單一、內容不夠豐富。

  教學反思質量偏低,寫作形式單一,題目單一。只關注了教學現象的描述,缺乏深入思考。這些都是反思方法不足,反思應付而引起的.。主要還是缺乏對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教育原理、教育方法、課程教學原理基礎等寬厚的理論功底還不夠紮實,反思實踐就只能處於淺層次的階段。今後我將加強交流合作,學會與專家交流、與同事交流、與學生交流,並在此過程中多進行反思總結,使自己的認識得以不斷提高。針對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物件,在不同的情形下,多角度、多層面地分析思考,讓反思的題目多樣化,而且有針對性;讓反思的內容豐富、具體、深刻,每一篇教學反思更有意義,有價值。

  期末教學反思4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5)——(8)班的歷史老師,回顧這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我認為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作為4個班的科任老師,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學生在個人能力、個人素質、個性心理特徵等方面均存在著個體差異。由於存在著差異,也就導致:相同的課程在不同的班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教師在保證完成高一歷史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提高層次,為在高二選擇文科奠定基礎。

  針對不同的班級,在課後不僅要備好課,保證課堂授課質量,而且要“備學生”,透過多種渠道瞭解學生的特點,以便在課堂上進行適時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有的學生對歷史人物感興趣,有的學生對歷史事件感興趣,還有的學生對戰爭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在課堂上尋找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本學期共進行了三次大型考試,在考試過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學生剛接觸到高中歷史,還無法從初中歷史死記硬背的思維模式轉化為高中以理解記憶為主的思維模式,因此,在前兩次考試中成績不太理想,經過一學期的學習與訓練,在期末考試中可以看到:基礎知識題,學生掌握的教好,失分不多;主觀題,即材料解析題,學生在回答時能夠把握材料,說出材料的主旨,但在回答定性問題時,在語言運用方面,還有欠缺,不能運用歷史的語言來準確的表述問題,需加強訓練;問答題,學生在回答時,明確具體的史實,以及史實所反映出的經驗、教訓,只是缺乏一定的條理性,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應重點強調解題的條理性。

  歷史學科中記憶性的東西較多,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清晰、準確地記憶史實,課後督促學生及時複習、鞏固、預習,只有這樣才能記憶的紮實,在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在考試時才能穩操勝券。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摸索一些幫助學生記憶時間、地點、事件的方法,讓學生輕鬆、無負擔地學習。在檢查學生複習情況時,科任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要及時與班主任溝通,雙方合作,雙管齊下,這樣才能保證學生順利的透過會考。

  反思過去,這本身已成為歷史,在新學期即將來臨之際,要放眼新學期,發揚以往工作中的優點,彌補工作中的不足,與時俱進。

  期末教學反思5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說,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透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裡……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過圖片、錄影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絡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讓他們在書的海洋裡暢想自己的未來,創造出屬於他們的夢想。

  期末教學反思6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該這樣做。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要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透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二字。對於“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慾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啟用。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臵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大量講述;

  ②大量訓練;

  ③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

  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元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臵,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