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通用5篇)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1

  三年前,我上《我與地壇》第二部分,這是寫母愛的至情文章,當時把一個班多數學生都上哭了。今天再上《我與地壇》,沒有把一個學生上哭,兩種上法相去甚遠。

  上屆上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體驗母愛,珍惜母愛”,我的教學環節緊緊圍繞著這個目標。事前,我印發了表現母愛的現代散文《瘋娘》,不少學生都看哭了,這就為上課打下了基礎。然後在課堂上,先讓學生聽示範朗讀。那是一次朗誦比賽的錄音,情感表達十分充分,煽情性很強;聽完之後,我叫學生尋找反映母愛最感人的細節,並聯系自己的母親談談感受;然後是看史鐵生的懺悔,談談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一個女生站起來談自己的母親,談著談著就哭了。

  她覺得對不起自己的母親,以前沒有充分理解母親。這個女生聲淚俱下,說得動人,於是一個接一個的,談起來就哭了。有個學生站起來談了一句話,就哽咽著說不下去了,只好坐下。我也被感動了,談起了自己年輕時的輕狂,對母親的不理解,以及現在的後悔。最後,我們在靜聽《懂你》的歌聲中結束了這堂課。現在回憶起來,那堂課還記憶猶新。

  今天上再次上這篇課文,我的教學目標已經發生了變化,除了“體驗母愛”以外,我還確定讓學生深入認識母親的愛以及怎樣表達對母親的愛。在深入認識母親的愛上,我連結了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對他的母親的愛做進一步的認識,然後把母愛推廣到動物世界,指出母愛是一切有生命的動物的共性。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該怎樣回報母愛。最後在《燭光裡的媽媽》的歌聲中結束。

  兩次上課,結果不同,我有以下反思。

  一、為什麼會有哭和不哭的區別,教師的教學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次的設計有讓學生談自己對母愛的誤解,而今的懺悔,容易讓學生說動情;第二次的設計中已經沒有這個環節了,取而代之的是連結《秋天的懷念》,然後加入了理性的分析,學生已經沒有宣洩自己情感的時間和空間。第一次上課的課前準備也很注重情緒的預熱,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情感就爆發了,第二次已經沒有了這樣的準備。

  二、一定要讓學生哭嗎?衡量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除了情感態度外,還應該有價值觀,還應該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一堂課僅僅突出情感體驗,是否就一定成功?少一點情感的宣洩,多一點理性的思考,有什麼不好?情感的流露,受情境的影響很大,如果沒有那樣的情境,就沒有那樣的氛圍,而情境的創設有時候要受到條件的限制。這次上課,處於半期考試前夕,後天就要考試了,學生的情緒狀態應該是進入考試的心理準備的,不宜過多讓他們的情緒激動,《瘋娘》一文已經印出來,但我沒有事前發給學生,也處於這樣的考慮。學生在課堂上的哭還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不是有學生聲情並茂的講述自己對母親的誤會然後哭了,那堂課就不一定會哭成一片。就是上一屆,我在另外一個班上課的時候,就只有少數幾個哭,沒有那樣的效果。所以,我認為學生的哭具有偶發性。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2

  我曾經想,我心中的《我與地壇》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有怎樣的不同?膚淺理解不好,過度闡釋也未必是好事。地壇正是淡褪了光華,所以等來了史鐵生。那麼什麼是核心?我這樣想多久,怕也離題萬里。我於是找他的書來讀。我上網找有關他的資料。我試著編他的年譜。我讀他的最新的文字,看有關他的訪談資料。年譜編完了。書卻讀不完。讀不透。我寫好了教學設計。在設計之初我思考了若干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1、主問題的設計是否巧妙,是否有淺到深,是否有針對學生語言和思維而進行的訓練;

  2、教學設計中板塊之間的銜接是否合理,過渡是否自然、流暢,過程的實施是否張弛有度;

  3、板書的設計是否是對文字的深加工、再創造;

  4、教學設計是否圍繞文字去分析、解讀,是否有執教者的想象和感悟,而且是獨特的;

  5、學生的活動是否充分,是否調動了學生的思考的積極性;

  6、課堂過程是否有意義,是否有意思,是否有很好的生成性;

  7、如何在舉手投足之間彰顯本文的濃厚的文化內涵,如何體現執教者的素質修養。我拿那設計請省、市語文教研員看,請一線的語文老師看,修改,試著上課,再修改,再上課。幾個月的時間,為了這一篇文章和她背後的那個人,冥思苦想。也許最後想通了,有了答案。也許永遠沒有答案。

  我最終確定了以“死亡”為切入口,課文正是史鐵生思索死亡後的全部想法。而對於高中學生而言,生命教育包括死亡教育恰恰又是很缺乏的。所以我在匯入語中說“這是一篇思索死的文章”,一下子就能把學生帶入到文章的核心,能使學生很快地“入境”。接下來,我又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a我們不會認真思索死,那為什麼史鐵生在和我們一樣同樣年輕的時候卻認真思索死呢?b為什麼非要去地壇去想呢?c在地壇中獲得了什麼,從哪裡讀出來的?”

  三個主問題,不斷引導學生由表及裡,從作者心境入手,深入文字,解讀關鍵句子和語段,最後獲得共鳴和啟發。在分析文字的環節,我注意讓學生說出對地壇獨特景物描寫的第一感覺,捕捉學生感受中的獨特一面,使師生的思考和對話既能放得開又能束得住。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剛上課時的緊張(其實也是自己不能很快入境的.表現),幻燈片的使用上不連貫(有些內容準備了,但實際並沒有用上,反映設計時的不嚴謹),個別課堂語言不簡練,有無效重複的。但最明顯的是兩點:

  一、沒有很好的去引導學生大聲地、動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師的講解還是偏多,有些時候是為了拓展而拓展。

  《我與地壇》文質兼美,注重理性分析的同時,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大聲美讀課文是必要的。但由於課堂調控的失誤,使得本來出現在教學設計中的“朗讀環節”缺失了,而代以教師的過度講解和闡釋(講到史鐵生的母親和妻子,講他的創作歷程,講《千手觀音》和殘奧會運動員)。沒有讓學生朗讀,是觀念上的對朗讀的不重視。

  比如分析“露水”這一獨特物象,應指導學生搞清楚作者為什麼這樣寫的同時,更應引導學生去朗讀,看能否讀出“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的哲理發現和獨特審美;又如在指導學生完成對課文第七段的品讀、思考、交流分享之後,應讓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關鍵語段,使學生將獲得的哲理融匯到朗讀中去,既加深印象又昇華心靈。

  這兩點問題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極力所要注意並加以完善的。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3

  在教授《我與地壇》時,面對學生不理解父母,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我沒有批評這些同學,而是表揚他們敢於坦露自己的所想,我想:如果就此辯論,無異於空洞的說教。我立刻話鋒一轉,說道:“看來,你們的父母都不如史鐵生的母親愛他啊!我們現在就自由朗讀課文第二部分,看看史鐵生的母親是怎樣愛她的兒子的,把你認為最能感動你的句子或細節找出來。”接著,我又說,母親是愛兒子的,這是誰體會到的?

  其實兒子也是愛母親的,愛是雙方的,正因為有愛,所以兒子才去設想母親的心理,才會痛悔自己的倔強與羞澀,才會想寫小說回報母親,讓母親驕傲,才會在事業有成之後到地壇去,整日懷念母親。那你的生活中就沒有父母給你的點點滴滴的愛嗎?在你抱怨父母沒有給予你愛時,你是否用心體味過父母給予你的愛,是否為報答他們的愛做過些什麼?

  這一節課上到這個地方,學生情感已融入作者的文章中,有不少同學已眼含淚水,有的同學低頭不語,有的同學瞪眼望著遠處,茫然若失,我趁熱打鐵,鼓勵他們把淤積在內心的話傾吐出來。面對我們自己的母親,你想對她們說什麼?把你想說的話寫成一封信,給你的父母,在你與父母之間搭一座愛的理解的橋樑。

  案例反思:

  1、以前,我在教授這樣的課文,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我總以為這與語文無關,往往忽略或進行一些空洞的說教,草草了事。透過這堂課的對話教學,我深深認識到新課程把語文課的性質定位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多麼必要。語文教學讓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走進學生的內心,融到學生的血液裡,才能真正成為永恆的精神財富。

  2、透過這堂課的教學,我還深深認識到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教師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運用討論、對話等教學方法,善於調控課堂氣氛,聯絡現實生活,拓展課文容量。力求課堂教育把學生的心靈觸動起來,使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營造和教學內容、教學風格相吻合的教學氣氛。在體驗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

  3、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還要對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適時進行情感教育,因此,在課堂設計上做了如下安排:讓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讓學生找出感動你的句子。以體現母愛為主線,讓學生體悟母愛的偉大就體現在“點點滴滴之間,平平凡凡之中”。引領同學們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與文章與作者產生共鳴,引起心靈的碰撞。讓學生的情感和認識得到提升。此時:“母親,我想對您說……”這個設計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因為有了前面那麼多的感情鋪墊和渲染,學生們正沉浸其中,因此,才會那麼動情、流淚,發自內心地訴說自己對母親的感情。在學生與父母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樑,進而體會人間真情。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4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代表作,課文節選了一、二兩個部分。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敘述了他多年來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講述的中心是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者最終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恆的流變,超越了個體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了生命全體的融會之中。

  教學中我採用的是“誦讀——體悟”法,誦讀學生很投入,可是對文中的感情學生很難體悟到。學生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能從地壇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動。我要求學生從第5、7節的描寫中尋找答案,費了不少時間。分析第二部分時學生雖誦讀了,但不能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悟不到作者對母親深摯的感情和偉大而深切的母愛。我建議學生找出文中關於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和思考作者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認為學生在理解文字時不能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帶到文字中去,再有就是學生缺少那種人生經歷,不能和文字產生對話。更主要的是我們的學生生活中情感缺位了。他們對父母為他們付出的一切已經習慣了,他們已經溺死在父輩愛的潮水中了。透過這篇文章的學習,部分學生已經串連起自我的生活體驗,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母愛的無私與偉大了。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5

  《我與地壇》這篇課文我用了兩個課時。在上第二個課時“我與母親”這一部分時,由於我的嗓子有點啞了,於是就想著自己少講一點,也給個機會,讓學生多講一點。

  “我與母親”這一部分主要是讓學生體悟到作者對母親的情感。於是,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討論母親在史鐵生心目中的形象,要求從原文中找出依據。對於討論,學生向來是很喜歡的。熱鬧地討論之後,學生也能踴躍發言。基本上,學生都能從原文中找出描寫母親的句子。但是,學生對於母親的形象,僅僅只是說“對兒子無私的、偉大的愛”。抓住這點之後,無論找到什麼句子,都是說明了母親這樣的形象。

  學生能找到關鍵的句子,這很好。但是,對於文字的解讀還是不夠的,不能從某一個具體的句子出發來分析人物形象,這是我需要去引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