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角》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1

  認識角這一課,聽說是很經典的老課例,作為二上,其實有著不小的壓力,現在就這一節課的反思做一個梳理。

  1、經過了仔細研讀教參,教材以及從賈老師的一上中學到的亮點。

  特別是課研討。最終經過整理確定了上課思路和流程。較滿意的地方是思路還算清晰明瞭,有層次感。但是本節課學生操作活動較多,如何能讓學生的操作變得更有意義和有層次?充分發揮操作的意義,尤其是折角的部分,我就一直讓學生折,沒有實際意義。這部分的處理不夠好。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對這部分沒有真正分析透徹,他想傳達給學生的思想和知識我沒有理解。

  2、教材的重點部分如何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學生掌握的還算紮實,揭示角的特徵也是引導學生看,摸,總結,在學生說到角都有兩條線時我畫了兩條彎曲的線,由此學生意識到這不是角了,從而探究出角的兩條線是直的。這兩部分教學都還算滿意。但是在難點部分,節奏沒有掌握好,難點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開程度有關這個知識點教學還有待加強。由這點處理的失敗我想到一,我預設的不到位。我沒有很好的瞭解二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過好的卻不現實的預設了他們的學習和語言表達能力,以致於在備課時這部分我沒有花費很多的時間,沒有預設到如果學生說不出來: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開程度有關我該怎麼引導或者怎麼揭示。果然課堂上學生只是意會卻表達不出來,我手足無措。所以預設和了解學生很重要。同時教師的課堂靈敏性也是至關重要。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2

  一、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

  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國旗,鐘面,剪刀引入,將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上,從生活中引入,逐步確立“角”的表象,從而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 合理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教學中我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透過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讓多種感官合作來初步認識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認識“角”之後,讓學生透過拉一拉“活動角”進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透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三、 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師的教學充滿形象、聲音、色彩,就能為兒童多種感官所接受,我們就能使講授的知識為兒童所接受。我運用多媒體,演示去除實物中角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取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學生動態的演示“形物”的分離,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在進行角的大小比較時,大小不明顯的角,透過使兩個角直觀地移動與重合,讓學生清楚地看出兩個角的關係,從而掌握比較方法,充分顯示了多媒體的優勢,達到了最佳的效果。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3

  《認識角》是我們低陣列大組彙報課,對劉老師的這節課,我們有以下幾點學習的地方。

  第一、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的常見物品中引入新課,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進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數學概念,在透過對教的認識尋找周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讓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將數學知識植根於生活的沃土。

  第二、從直觀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視讓學生親自感知。教的概念比較抽象,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根本無從解釋、概括,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劉老師多處讓學生親自感受、體會。例如新授前先讓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圖形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角,透過這樣不同層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

  第三、注重學習過程的動手操作,劉老師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這些活動不僅僅圍繞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層次清晰。由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開始,接著用不同的材料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探索出多種角的大小和比較方法。這樣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有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在玩中學,在做中學。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4

  1、本節課能密切聯絡生活實際,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將數學教學變成活動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透過學生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親自感知、親身體驗,在感知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大家操作、討論、發言,都躍躍欲試。

  2、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直觀的認識角,體驗角的特徵,學生用圓形紙折角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角,如:因教學時間關係,這裡我沒有多用些時間。反思起來,如果當時我能抓住時機,及時展示學生不同的作品,但並不做出評價,到學生體驗角的特徵後,再讓學生思考並判斷自己折的是否是角。這樣,在凸現學生個性思維、個體差異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

  3、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根據需要進行動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把抽象的邏輯思維轉化為直觀的感知,因此,本節課設計的學生動手操作的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理解透徹,加深了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掌握和應用,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5

  學生在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中,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並已建立了正確的表象。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學生對角的認識,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並能夠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角。在安排時,我把教材做了如下處理。

  1、從生活中引入,感受數學之美。

  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畫面是上海的黃浦大橋,而具有地區特色的南昌新八一大橋與之有異曲同工之效,對於學生來講後者更為熟悉。因此,將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改為南昌的新八一大橋,讓學生更近距離地感覺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課始,在這座觀賞性很強的大橋中抽象出圖形──角,不僅給學生以美的薰陶,也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在觀察中引導學生對角的有關知識進行回顧,為下面的教學做好準備工作。

  2、在活動中探索,經歷建模過程。

  學習活動中,學生更願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他們或許會相信你告訴他們的,但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銳角和鈍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礎之上進行分類、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讓學生經歷概念得出的全過程,這樣他們才會有清楚、準確的認識。本節課中我主要設計了這樣幾個實踐活動:製作角、分類、交流、擺角、閉眼想、畫角,每一個活動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看、說、想、動”的機會。尤其在製作角和分類這兩個環節中,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角的產生──銳角和鈍角的形成等一系列過程,概念在學生的腦海裡已見雛形,此時教師的講解就水到渠成了;而在交流、擺角、閉眼想、畫角這四個環節中,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讓學生由直觀到抽象,順利、穩固地建立銳角和鈍角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在學生的操作活動和智力活動中迎刃而解了。

  3、在驗證中完善,遵循數學的嚴謹性。

  銳角和鈍角概念的判斷是以直角為標準,而在活動中又多次涉及直角。學生由於自身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很有可能僅僅用眼睛來判斷直角,這樣做無疑違背了數學本身所具有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作為教師,適時引導、提醒學生藉助有用工具,幫助他們對直角做出準確的判斷是責無旁貸的。因此,教學中,應在需要的環節組織學生對自己擺或畫的直角進行驗證,同時引導學生思考“銳角和鈍角有沒有驗證的必要”,一方面讓學生把數學知識學活學巧,另一方面在注重開放性的同時也要遵循數學獨特的原則。

  4、在交流中發展,體驗數學之樂趣。

  課堂中教師應捕捉住每個交流的機會,儘可能地做到人盡其言。課堂中每個活動後,都要採取不同的方式給每個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人人動腦想,人人開口說,互相提示,互相補充。

  5、在遊戲中昇華,挖掘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以致用是現代素質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學習的內在規律。本堂課最後,設計一個“教你學畫簡筆畫”的環節,把本課的知識融人到生動有趣、學生樂此不疲的畫畫當中,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在合作中深化了對銳角和鈍角表象的認識,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能力。同時,給學生建立一個民主與合作共存,愉悅與挑戰相容的學習的平臺,使每個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內都能競相綻放、展翅飛翔!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6

  本節課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來比一比,從而建立銳角和鈍角的概念,教學時,應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在自主探究中建立銳角和鈍角的表象。

  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角出發,讓學生量數學書的角,得出數學書的直角,然後讓學生自己探索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再和同桌交流,從而自主建立銳角和鈍角的表象,直觀地認識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銳角和鈍角的平面圖形,順應兒童認知的規律。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萌發了學習興趣。

  二、在綜合活動中鞏固和應用銳角和鈍角的概念。

  在“找銳角和鈍角——做角——畫角”多層次學習活動中,加深了學生對這三種角的認識,而且又還原於生活,讓學生個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造力,還滲透了數學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實踐能力。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7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有以下幾個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 聯絡生活實際,激發探索的動機。

  課的開始,教師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尋找角開始,接著,透過摸一摸、說一說,尋找三角板的角,逐步抽象出角的形狀。密切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可以使學生有親切感,自然地就會產生了一種樂於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巧設數學活動,激勵積極參與。

  這節課中,我為學生的探索設計了一系列活動。首先,尋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認識角的特徵;其次,畫角,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然後從形式多樣的圖形中標出角,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最後,透過玩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形狀,激發學生尋找角的秘密互相交流。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興趣濃厚,學生一直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這樣獲得的概念,理解是深刻的,有助於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體現了課改中數學“活動化”的要求。

  三、巧用多媒體,變抽象為直觀。

  在初步認識角時,我運用多媒體,先在實物上描出角,再去除實物中非本質的屬性,抽取出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學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總是教然後才知不足,經過思考,總結如下:

  1、畫角和比角前應給出操作的要求

  在本節課對畫角的處理中,只是讓學生透過觀察出的角的特點來自己畫角,如果在畫之前有要求,比如,比誰畫得快,畫得多,在畫的過程中挑選畫的好的和畫的不對的,這樣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就會更積極,對角的認識就會更深刻。比角大小時應該給學生多加點思考性,比如,比誰做的角最大,比誰做的角最小,這樣既為後面學習比較角的大小做了鋪墊,還讓學生在活動中鍛鍊了思維。

  2、應該強調課堂教學的效率

  本節課總體的課堂教學效率比較高,但是在一些細節上有欠考慮的地方,比如,在學生找角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先集體找,再單獨彙報,這樣學生就全員參與了,課堂教學效率就會更高。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8

  星期一匆匆從湖州趕回來,一堆棘手的事情等待去完成,包括星期四的公開課,這也是本學期數學組第一次教研活動。此次湖州執行學習了幾何畫板,因此此次開課選擇了《角的初步認識》,一節幾何課,也讓自己嚐嚐鮮。首次嘗試用幾何畫板上幾何課,也是很值得回憶的。

  一、由熟悉的圖形引入

  備課前翻閱各版本教材,多是由操場情境引出角,這樣安排確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形象。但我的這幫孩子們,這個學期才見到素未謀面的操場,且生活經驗缺乏,能按老師的要求乖乖地、準確地找出角嗎?既然數學教學要摸清學生已有基礎,於是,我基於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三角形、長方形、五角星等有角的圖形的基礎,選擇以“露出角,猜出背後的圖形”為切入口引題,並從圖形中抽象出角。

  二、運用口訣,簡化難題

  朗朗上口的口訣,有時可以將複雜的步驟簡單化,學生也喜歡。在本課中,我想了兩個口訣:

  ①當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後,我出示“角有一個尖尖點,它的名字叫頂點;角有兩條直直線,它的名字叫做邊”,突出角的尖尖點和直直邊;

  ②在畫角時,也出示了一個口訣,簡化步驟。平時在教學中我也常用口訣,比如在算進位加、退位減時,編出了一個順口溜,學生學得很開心。

  三、巧用畫板,變不可能為可能

  以前在執教《角的分類》時,一直糾結於在PPT中如何讓邊旋轉起來,而今運用幾何畫板,一切都顯得輕鬆了。

  ①兩條不相交的線,想要變成角,直接拖動來得更簡單,就不需要PPT的動作路徑;

  ②利用不同角度旋轉,讓角不斷改變朝向,但始終是角,透過直觀對比感知,深化角的本質特徵;

  ③設定旋轉,讓角隨意變大變小。透過兩角比賽,讓大小比較富有生命力,在幾何畫板的依託下,能讓學生大腦中建立角的大小觀念。

  當然,遺憾總存在於課堂中,由於準備匆忙,課堂必備的語言沒有用心思考,思路也有些混亂。

  ①內容安排過密,學生學起來並不輕鬆。

  ②忽視學生獨立參與活動的細節。

  ③練習有些難,可能想讓練習設計的出彩,卻忽略了學生的能力。

  反思也點到即止,匆匆而過,此次開課有歡喜亦有汗水。

  首嘗畫板之喜悅,意猶未盡;

  首見學生之配合,難能可貴;

  首當其衝之課堂,猶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