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反思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是冀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屬於圖形與幾何知識領域。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等基礎上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學生平面圖形擴充套件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圖形與幾何知識的一次飛躍,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過程。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存在很多的問題。

  透過切土豆遊戲,學生動手操作並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了面、稜、頂點,在讓學生用自己帶來實物指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時,我一直在強調,不斷重複,不如邊拿實物邊說更直觀、明瞭。而且我的問題不夠具體,導致學生不僅指出面、稜、頂點,還說出了幾個面、幾條稜,我又趕緊制止顯得太亂,如果我能這樣問“誰能在自己帶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指出它的面在哪裡?稜在哪裡?頂點在哪裡?”學生就不會答非所問了,而在接下來的環節讓學生在直觀圖上觀察長方體的面、稜、頂點時,只需提醒他們認真看就行,既節省時間、學生看的也清楚,而我卻邊說邊講,顯得很羅嗦,這些都是由於我不注重細節所致。

  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有一個環節是讀嘗學單的要求,如果我正確引導的的話,學生在運用學具和自己拿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探究時,在組內會按照數一數、看一看、量一量、拆一拆、裝一裝的順序進行,正是因為我的疏忽,在讀完後我沒有讓學生說一說你們小組在進行交流時應按什麼順序來進行,學生在交流時沒有一定的順序,發現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嚴重超時,我也發現有的組長不能組織本組成員有序交流,而是自己在做這件事,說明小組合作存在問題。而在接下來的彙報交流中,也是我沒提出有效的問題分組進行彙報,把李碩一人放在臺上,結果可想而知,這一環節不僅用了用時太長,也沒有條理性,尤其是在學生彙報長方體面的特徵時,應及時進行直觀圖的演示,而我卻錯過機會,而是後來又回到這個問題,整個環節太亂、又顯得非常瑣碎,說明教師調控課堂能力太差,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注意細節,增強調控課堂能力,平時嚴格要求自己。

  在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時,當問題提出學生沒有回答時,我有進行解釋,這是完全沒必要的,應立刻引導學生看黑板,這樣學生會一目瞭然,探究他們的關係時,李俊傑同學來畫圖時,我看他沒按我的預設,我立刻制止他,這是非常錯誤的,他被我弄得不知所措,我應該讓他畫完,不合適的再來糾正,這是我的毛病,看見學生出錯,著急的就想說,在這方面我以後會注意,給學生機會,相信他們的能力。

  在挑戰自我這環節,由於超時,我完全可以不讓學生交流,直接找同學來說,在談收穫時,學生說的很分散,沒有條理,這說明我在平時教學中沒有注意這方面的總結。

  透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很多,那麼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課上嚴格要求自己,多注重細節,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反思2

  本單元的知識點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包括容積和容積單位)。重難點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包括容積和容積單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深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開始,這是最簡單的“空間與圖形”,卻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本單元的知識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但是大量的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又能足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備課時我就我積極準備,上網查資料,借鑑並自制課件,到實驗室借量筒、量杯、長方體、正方體模型以及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若干,找長方體、正方體實物。每節課都要帶實物進課堂。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本單元的教學結束了,基本完成了預設的教學內容,達到了教學的基本目標,回顧本單元的教學歷程,覺得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注重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能力

  形體特徵的認識要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單元中有許多概念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但是學生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所以在教學時注重實物演示,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這單元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課前讓每個同學都準備好一個實物模型,課上讓學生具體數一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的個數,觀察面和稜的特點,再集體總結。新知識教學完畢後,又讓學生利用課本後的附頁1和附頁2動手製作長方體、正方體,並標出頂點、稜、面,讓這些知識和具體的實物透過動手操作緊密聯絡起來,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映象。在這個認識特徵的過程中,如果只有直觀,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於空間觀念的培養的。

  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時,透過讓學生展開所帶的長方體,引導觀察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每個面的面積該怎麼計算,哪些面是相等的,一共要算幾個面,來推導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二、計算緊密聯絡實際生活

  本單元有很多需要藉助生活經驗來解決的數學問題,真實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將我們的數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絡了起來。例如,要計算製作長方體紙箱需要多少材料、教室的粉刷面積、抽屜木板面積、製作玻璃魚缸、游泳池貼瓷磚等;在教學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先從這些物體的應用瞭解其特徵,再根據特徵計算出面積,其次我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知識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現在的學生對周圍的事和物關注較少,即使關注了也缺乏親身體驗。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把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做成一個模型,學生的空間觀念會慢慢建立起來。

  三、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細心計算。

  本單元的特點是計算比較多,特別在學習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之後,很多學生就能夠認真分心題意,拿到題目就計算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體積了。這樣就出現了較多的錯誤,特別是把計算表面積的題目求成了體積了。

  而表面積的計算則是涉及到較多的實際問題,例如在計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塗料時,很多學生不會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直接就計算表面積,出現錯誤。根據這些,在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觀察我們的教室是怎麼樣的,數一數需要粉刷的一共幾個面。不用粉刷的是哪個面,還應該去掉那部分,儘可能的減少失誤。

  對於部分學生在學習完體積之後,不知道是計算表面積還是體積時,我主要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例如可以看題目中問題的單位,可以根據單位來具體確定是求什麼的。

  在計算的過程中,不注意所使用的單位,在單位不統一的問題中沒有化單位就直接計算了,出現較多這些情況的錯誤,我向學生們強調讀題後先看單位是否統一,若不統一就一定要先統一單位再解答。

  四、引導學生形成線、面、體的`空間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圖形,我專門將線、面、體進行比較。利用多媒體依次出示一條線段、一個面、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然後實物出示線、面、體,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引導進行比較從而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

  總之,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教起來並不困難,但是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來看效果並不理想。因此,本單元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好好思考,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想問題,可能效果會好些。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反思3

  《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

  學生計算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體積必須具有較強的空間觀念,這是教學的難點。為此,本節課我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長方體動畫拆開的過程,使學生全方位感知長方體的表面積概念,培養空間觀念,尋找知識的結合點,讓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上發揮更好的媒介作用,實現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線上授課,還受到網速,不能有效交流等弊端,以後會慢慢改進。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它們的特徵,知道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交流、歸納等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主動參加數學活動,獲得進行數學歸納概括的經驗和積極的學習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稜長,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教學難點:數長方體的12條稜,分成三組,有規律的數出來,理解每一組稜的長度與長、寬、高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對於那些構建空間觀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並不容易。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環節:炫我兩分鐘。

  首先複習正方形和長方形之間關係的知識,為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進行鋪墊,其次學生透過自己尋找日常生活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並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經驗。這些都是學生探索長方體、正方體有關知識的重要基礎。並透過動畫的形式讓學生感知體的形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

  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是建立在經驗和活動基礎之上的,這就需要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經歷由具體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探索過程,逐步形成數學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設計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展空間觀念。我首先設計了一個切土豆的小遊戲,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更深刻的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

  第三個環節: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在本環節教學中,我能注意鍛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在認識長方體特徵時,學生透過數一數、看一看,拆一拆、比一比等活動歸納總結的,我還設定了具體的問題,例如:數一數:1、長方體有幾個面,正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的?2、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框架各有多少個頂點,多少條稜?這樣學生就非常明確,小組內進行交流。在學生弄清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的特徵基礎上,組織學生比較,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使學生認識到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這樣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又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接著透過PPT讓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長、寬、高及正方體的稜長。

  第四個環節是挑戰自我

  第一題看圖說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主要是面向全體學生,進一步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

  第二題下圖中的長方體都是由稜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成的。你知道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這道題設定為以後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等知識打基礎。

  接下來的環節是梳理收穫。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反思的建構能力,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總結收穫時往往都是知識上的收穫,在這裡可以引導學生說說其他方面的收穫。

  最後一個環節:拓展延伸。

  我們的數學課不應上成句號,而應該上成問號、省略號,所以我設計了課外延伸。(1)這是一個被毀壞的長方體,但它的長、寬、高並未改變。請你說出:原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前面的面積是( )平方釐米,( )面和( )面的面積都是90平方釐米,左右兩個面的面積都是( )平方釐米。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學生彙報長方體和正方體面、稜、頂點時,應點撥學生在數的時候不能來回翻轉應固定好位置,以免遺漏。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反思5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47~49頁的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在前面的平面圖形的基礎上編寫的,在這一單元主要分成四塊: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表面積、體積及體積單位和容積。從直觀形象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藉助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本節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於是,我在教學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時,啟發學生聯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絡,引導學生根據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自己推匯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得出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統一時,讓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進行比較,從而推匯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統一的體積公式,並且使他們對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以後學習各種柱體體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這節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設學生親自探究的情境,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使他們在交流中各抒己見。為了突出重點,對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的某些結論有的放矢,最終使學生得出了“《長方體的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這樣教學,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學生在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現、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書本知識是前人發現的,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那還是有待發現的新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步驟去自覺的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發現新知,從而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這比教師急於下結論要好得多。學生一時不能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這時教師絕對不能暗示、替代。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今後採取的措施

  1、面向全體,關注大多數學生

  2、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3、改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