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刷子李教學反思(通用6篇)

刷子李教學反思

刷子李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刷子李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刷子李教學反思1

  優賽歸來,細細咀嚼課堂細節,靜靜聆聽行家教誨,默默享受語文的每一份情懷,心裡湧起的盡是感動。感動於孟老師的親切關懷,感動於餘老師的諄諄教導,感動於二實中學生的精彩表現,感動於同行們真摯的鼓勵和鞭策。滴水瓣花總關情,點點滴滴到心頭。

  反觀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自感失誤太多,每每想起,總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課前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環節。在設定教學環節時,我本著“以生為本”,“貼著學生教”的設想,設計了“我來讀――讀精彩篇章,整體感知課文;我來品――品情節、人物、語言之奇絕;我來秀――秀身邊凡人奇事;我來贊――贊刷子李之魅力”等教學環節,以期達到教學流程清晰、合理、緊湊的效果。

  (二)以教材為根本,理清文章脈絡。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的藝術就是情節的藝術,懸念、波折是小說的精彩華章。而理情節往往是析人物、明主旨的前提。因此,我以“曹小三找白點”這個細節作為梳理情節的切入點,讓學生找出與情節發展密切相關的幾個帶“然”的詞(“果然”——“居然”——“竟然”——“忽然”),以期實現使學生對小說的情節有一個整體把握的目的。其中,選擇以曹小三的口吻來複述的方法以期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進一步領會小說尺水興波、一波三折的情節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變化、刷子李手藝之奇絕;在學生的個性解讀和創造性複述中深入體會本色、津味之語言特色。

  (三)以品析為手段,探究文字之奇。《俗世奇人》奇妙雙絕,奇在人物,妙在故事和語言。那著一襲黑衣卻不沾白點,那揮舞樸實刷子卻悠然享受,那道出人生教誨卻舉重若輕,那守望平凡卻追求卓越的刷子李令人暗暗叫絕。那曲折有致絲絲入扣的情節,那形神兼備出神入化的精湛描寫,那津味十足本色樸素的精妙語言也令人拍案稱奇。因此,我認為品情節之奇妙、人物之奇絕、語言之奇美是文字的美之所在,也應該是教學的著力之處。

  (四)以人物的雙重解讀為契機,使文章主題昇華。人物的雙重解讀,即人生意義上的人物解讀和文化意義上的人物解讀。

  這是一篇微型的民俗小說,人物的理解除了從自身個性魅力來解讀外,還可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道風景來解讀。本課教學便基於以上認識展開。

  美好的願望不等於現實。這節課帶給大家更多的還是遺憾:

  (一)文字品讀不夠到位,淺嘗輒止。如在理情節的過程中,雖然找出了幾個“然”字,但並未讓學生真正明白小說的一波三折,何為波,何為折等。靜心思之,這堂課在“三個維度”——溫度(教師情感的溫熱度)、廣度(在主題的範圍內旁延擴充套件)、深度(語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恆久)的體現上,明顯地感到了廣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結尾的人物系列和民俗文化來彌補這一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課堂因此缺少生命的震撼力,也就沒有好課應有的高度而流於平庸!拓寬備課視野,深化文字處理和加強課堂的厚重感是我需急補的課程!

  (二)語言品味不夠深入,蜻蜓點水。課堂上只讓學生簡單讀了讀,常常是以我個人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沒有在品字上下功夫,品出其特色,品出其韻味,從而深刻解讀帶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態,挖掘人物背後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做的太膚淺了。

  (三)學生走進文字時間太少,緩入早出。由此我真正明白:對文字的解讀始終應是師生的第一要務。作為自讀課,應該以學生自讀為主,透過自主閱讀文字有所悟,有所得。

  (四)由於個人其它事務耽誤太多而準備不周,以至於信心不足、不能靈活的駕馭課堂。學生出乎意料的一次回答,就會緊張得不知說什麼好。由此我深知自己的經驗不足,在教學藝術上的領悟之淺薄。

  (五)課堂語言不夠精練準確,隨意性強,以至於出現硬傷。至今想起仍覺汗顏。

  儘管如此,我還是感受到了語文課堂的美!那始終盈於課堂的融融的師生氛圍、那含於同學眼中的真摯與熱切,令我至今難忘。當然還有我內心深深的遺憾和懊悔!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還很稚嫩,遠不及賽友們之淵博厚重。我需要多請教,多探索,多實踐。雖然我帶著遺憾離開了優賽,但執教《刷子李》,留給我更多的是對如何真正踐行新課改精神的思索,還有盈於心頭的無限感激:感謝省、市、縣教研員對我的關心與呵護,感謝餘老師精彩的點評和指導,感謝這次大賽使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給了我一次成長的機會,讓我為演繹精彩語文而不懈努力!

  刷子李教學反思2

  4月25日下午第一節課,我的“青藍計劃”導師張學青老師,辛苦奔忙,來到我班,指導我的新教師培訓驗收課。我執教的是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略讀課文《刷子李》。

  此前我把教學設計發給張老師,請她幫我指點迷津。張老師不吝賜教,給出了很多高見,可惜晚生愚鈍,未能全部領會張老師之妙設並上出獨特風采,很是遺憾。

  由此可見,要想領略名師數仞高牆之境界,須得千磨萬煉方能將教學之道之術,彙集於胸。路還很長。

  上完課後,張老師幫我細心點評。雖然連我自己都不太滿意,但每次張老師都是極力呵護我的自信,時時激勵,就如同對待她課堂上的孩子一樣。我很感激張老師的用心,同時也敬佩她的為師之道——真誠與愛。這是我要特別向她學習的地方。

  張老師表揚本節課的優點:上課思路清晰流暢;教學主線聚焦於寫作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自讀生字詞過關,沒有走形式,基礎知識抓得牢;對學生的鼓勵可圈可點等。

  還有待改進的地方:

  概括主要內容可適當提示方法,如寫事的文章有線索可循——誰,幹什麼,結果怎樣(雖然我平時教他們時會常常提到,不過他們自己獨立運用得並不好,說到底還是練習得不夠);

  品讀句子要有方法,把句子歸類——適合想象的放在一起品讀;可聯絡實際來理解的,如果學生答到了,老師要及時用評價語點明這樣的方法;可以適當進行人物補白,抓住動作神態等描寫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總而言之,每一個句子要有一兩處重點的品讀方法,才不至於蜻蜓點水地讀過就行了。如果學生的朗讀已經表達出他對句子的理解,就要及時向大家點撥——你看,你把你的領悟都化作了朗讀,你用重音突出了XX這些詞語,大家學他這樣讀一讀。

  在說到刷子李的動作時,如果馬上設定一個“模仿達人”的即興表演,讓同學觀察,馬上寫一個動作描寫的片段,那學生就能學會運用這些人物描寫方法了。(我心裡有這樣的念頭,但因前面沒把握好時間,所以只好取消了此練筆環節,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要加強讀寫訓練,可預備練習紙,讓學生有明確方向可寫,有明確方法可用。

  後來我還設定了一問“除了技藝高超,你還認為刷子李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一丟擲來,把課堂主線分了一個岔,待我說明用意後,張老師肯定了我的'想法,但提出了更好的建議,就是在此基礎上,仍然要繞到刷子李對職業的匠心精神,這樣才能把課堂畫一個完整的圓,不然就分支開去,跑遠了。

  最後,拓展閱讀不要太多,時間不夠時,可以節選片段賞析,不一定要全篇俱到。

  ……

  末了,張老師高屋建瓴地提出高年級語文的教學建議:重在感悟,讀寫結合,有一定量的片段、碎片化練習,品讀句子要有方法……

  聽完後,我真有撥雲見日之感。相較於自己上這節課時不太專注的態度,有些教學流程只是為了有而有一個,並沒有細細思量有它的目的,或者這樣的目標是否合適。總而言之,還是自己不夠用心,沒上出自己認同的感覺。根本原因在於,備課時沒像於永正老師說的那樣,反覆研讀文字,讀才是備課的重中之重。我讀了兩三遍,確實沒讀出特別的想法來。再加上此前聽過其他老師上這節課,內心亦不是特別有感受,故品得不夠深入,上得差強人意。

  但我明白了此後應該努力的方向,這是巨大的收穫。要感謝張老師的傾囊相授!

  刷子李教學反思3

  有人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佳境。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我在設計上下了功夫。從字詞的預熱、環境的把握、情節的切入、語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讀到文字的感悟與拓展,無不留下我精心設計的心血。我先是熟讀文字,以至成誦。其間,發現了三個可以帶動全文教學的點:一是文中用了52個“一”。細品之,我把它概括為“一個綽號藏奇絕”、“一個傳說話奇絕”、“一段實錄證奇絕”、“一襲黑衣襯奇絕”、“一手絕活寫奇絕”、“一番教誨表奇絕”;二是文中幾個跟黑衣白點的中心情節密切相關的幾個帶“然”的詞:“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這個詞也能充分體現人物的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雙重解讀,即人生意義上的人物解讀和文化意義上的人物解讀。

  刷子李教學反思4

  在設定教學環節時,我時刻謹記“以生為本”,“貼著學生教”,一切的教學環節都以學生的學情為設計的中國。

  整體教學設計便基於此展開。其中,選擇以曹小三的口吻來複述的方法以期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進一步領會情節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變化、刷子李之奇絕;在學生的個性解讀中深入體會本色、津味之語言特色。然而,靜心思之,這堂課在“三個維度”——溫度(教師情感的溫熱度)、廣度(在主題的範圍內旁延擴充套件)、深度(語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恆久)的體現上,明顯地感到了廣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結尾的人物系列來彌補這一點,然而正如專家點評,這“只是對課文的一個延伸”,“給課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讓課堂就此結束”,“未關注刷子李們的苦難生活”。是的,課堂因此沒有生命的超級震撼力,也就沒有好課應有的高度而流於平庸!拓寬備課視野,深化文字處理和加強課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補的課程!

  此外,語言賞析還不夠地道,這也是我備課時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字津味語言特色,從而深刻解讀帶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態,挖掘人物背後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只做到了蜻蜓點水。

  刷子李教學反思5

  《刷子李》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中的第二篇課文,選自馮驥才的《俗世奇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刷子李”高超的技藝為話題,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本文生動有趣,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富有傳奇色彩,是一篇藝術性和趣味性都較強的文章,很容易吸引學生閱讀。

  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孩子們的心,從而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呢?課中緊緊抓住一個“奇”字,讓學生在“讀”中曉“奇”,在“議”中悟“奇”,從種種“奇”中感悟刷子李的技藝高超。如,在引導學生感悟“刷子李”是一“奇”人時,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品味——“規矩奇”、“ 動作奇”、“效果奇”各體現在哪些方面?

  我把本課教學定為兩大板塊:聚焦文字內容,從細節描寫中感知“技藝高超”;聚焦表達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內心活動中感知“一波三折”。我始終考慮學生的需要,立足於學生的發展,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取捨,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學生學得興趣盎然。這些收穫,使我意識到:心裡有文字,眼裡有學生。這樣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可行的、有效的。

  刷子李教學反思6

  細細咀嚼課堂細節,靜靜聆聽教研員教誨,默默享受語文的每一份情懷。在今天上完《刷子李》這篇課文後,我反思如下:

  《刷子李》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藝為話題。既為奇人,則軼事多多,但作者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所以我以一個“奇”字,“奇”在何處?引導學生進入文字,潛心涵詠。抓好重點詞句是學習這篇課文最好的方法,因為課堂內容來自語言,課堂操作落實語言,課堂細節敲打語言。因此我抓住直接描寫“刷子李”刷牆的重點句段的情景,組織學生一句一句地讀,邊讀邊想象情景,來體會“刷子李”神奇。之後,我又引導學生憑藉對曹小三內心世界的揣摩,憑藉對小說佈局謀篇的初步認識,體會“一波三折”的寫作手法。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思路敏捷,完成學習任務也就乾脆多了。

  課堂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聆聽了教研員的評後,收穫頗多:

  1、在課堂上語言賞析還不夠,比如:句子“他要是給您刷好一間屋子,屋裡什麼都不用放,單坐著,就如同昇天一般美。”在學生理解完這句話體現了刷子李的技藝高超後,應再引導學生想想這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學生不難答出是“誇張”。還有幾句,也應引導學生自己去體會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說明我鑽研教材還不夠深入,以後上課前應該反覆研讀教材。

  2、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講得多,沒有完全放手給學生。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刷子李的奇表現在哪些方面”“作者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描繪刷子李的奇的?”等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可以充分讓學生透過討論、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既能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思想覺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總包辦的太多,這是我今後要注意的一點。

  執教《刷子李》,有亮點,有敗筆。再次感謝教研員的肯定和批評,感謝你們給了我參照系,給了我反思力。我將以此為契機,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