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

  教材提供了這樣一個主體圖:春季裡,同學們開展植樹活動,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裡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植樹活動?學生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分別列出算式,接著透過計算發現,兩個算式可以用=連線,即25(4+2)=254+252,從而透過比較等號兩邊兩個算式的不同與相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當我在一個班按照此教學設計教學後,我發現效果並不理想,表現有兩點:

  ①有些學生只是機械的記憶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例如看到3544不能想到3540+354;

  ②由於沒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內涵,所以完全不能理解其逆應用以及當兩個數的差乘一個數時應用乘法分配律。如:他們認為6464+3664(64+36)64;265(105-5)=265105-2655。

  針對此情況,我重新設計了教案。增加了一個問題:負責挖坑、種樹的同學比負責抬水、澆水的同學多多少人?這樣學生又列出另外兩個算式,透過計算後用等號連線:25(4-2)=254-252,接下來,我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兩組算式,充分地去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

  這樣一來,促使了學生去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絡,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促進交流,順利地實現了自我構建和知識創造。學生的發現自然也就更豐富、更有深度了:無論是兩個數的和還是兩個數的差去乘一位數,都可以先把他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或者再相減。此外,我還引導學生從右到左的觀察等式,嘗試用乘法的意義去理解乘法分配律,即:4個25加2個25就等於(4+2)個25,4個25減2個25就等於(4-2)個25,這樣幫助學生突破乘法分配律逆應用這個教學難點。

  我透過對兩個班不同的教學設計,感受到:認真鑽研教材,多動心思,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寶貴資源,會使教材的內涵更有廣度和深度,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如何教學能使學生較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內涵,並能正確的運用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呢?我做了一下幾點嘗試。

  一、創設師生競賽,激發學習慾望。

  上課教師先出示:(1)8×(125+11)(2)(100+1)×23

  (3)648×5+352×5

  老師和同學們做一個比賽,王老師口算,你們用計算器算,看看誰能獲。

  結果教師又快又對,學生都很奇怪,教師順勢匯入:同學們都特別想知道在比賽過程中,學生用計算器都沒有老師口算得快的原因嗎?是因為老師又運用了乘法的一個法寶,知道了乘法的又一個定律可以使運算簡便,你們想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探究其中的奧秘。

  這樣的匯入讓學生充滿了求知的慾望,激發了學習的熱情。

  二、設計思考問題,學生自主探究。

  出示例題後,學生獨立解答,然後教師出示思考問題,學生自主探究。

  討論:

  1、這兩種方法有什麼不同?兩個算式的結果如何?用什麼符號連線?

  2、那麼等號連線的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特點和聯絡呢?請同學們帶著老師給出的三個問題展開討論。(課件出示問題)生A:我發現左邊括號外的那個數,寫到右邊都要乘兩次。

  生B: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

  整個教學過程透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三、練習有坡度,前後有呼應。

  在本課的練習設計上,我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同時也注意知識的延伸。練習的形式多樣,課本上的填空題解決以後,設計了判斷題和練習題,把學生易出錯的問題提前預設好,而且透過練習讓學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兩個數的差,也可以是三個數的和,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得到進一步完整,也為後面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打下伏筆。為了讓學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我特意把開始和老師比賽的題目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知識進行計算,學生非常有興趣,在練習中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本堂課中新的教學理念有所體現,是一節本色的數學課堂。但在具體的操作中還缺乏成熟的思考,自主探究環節對問題的設計不夠簡潔,還可以再做斟酌。實際分配律的揭示過程與教案設計順序有些出入,感覺效果沒有預想的好,上課時對於教案的熟悉程度還有待加強。

  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麼是乘法分配律,難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並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所以本堂課我透過口算、讀算式、寫類似算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後由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課我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就是把課堂的主體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們都很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可是不足之處頗多。

  1、在要求同學們去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導致同學對乘法分配律特點的認識比較模糊。

  2、課堂用語不夠簡潔。

  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我覺得教學此內容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為什麼要這樣算?

  2、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最佳化演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3、多練。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4

  1、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計算熱情。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是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我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熟悉的購買傢俱的場景,配上我生動的語言敘述,一下子就把學生代入到了一個有數學味的問題情境中,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緊接著的問題如果你是小紅,你想買什麼傢俱呢?根據小紅家的需要,你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更是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個個積極動腦,躍躍欲試。在學生充分提出各種問題的基礎上,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一個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計算熱情。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經歷了因用而算、以算激用的過程,將算與用緊密結合。

  2、多層的設計有利於學生數學模型的建立。

  首先讓學生透過獨立計算,交流計算方法,敘述計算過程等一系列的筆算乘法的技能訓練,形成一定的算理。然後透過比較124和2132這兩題,它們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在乘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呢?如果是四位數、五位數乘一位數,你認為該怎麼乘呢?這兩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進行整理,讓學生能透過兩位數乘一位數遷移到三位數乘一位數,進而自然聯想到四位數、五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其實都是一樣的,從而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串起來,有利於學生數學模型的建立。

  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在學生探索出筆算方法後,我因為擔心學生沒有聽懂,怕學生做錯,說錯,故而引導太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的不夠。如果我能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地去想,去做,去說,相信學生的表現會更出色。

  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難點,它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教材對於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法與前面講乘法結合律的方法類似。在設計本教案的過程中,我一直抱著“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宗旨,試圖尋找一種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參與共同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實現不同的人的數學水平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方式。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一、教師要深入瞭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資訊,為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瞭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複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出來的算式就比較開放。學生能自由發揮,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氣氛熱烈。由學生計算總價列式,到透過計算發現兩個形式不一樣的算式,結果卻是一樣的。這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的結論,是來自於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的。

  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6

  乘法分配律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學生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體驗、練習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的效果。

  一、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透過觀察、類比、歸納、驗證、運用等方法深化和豐富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滲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二、在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儘量想體現新課標的一些理念,注重從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學到知識。舉例:設計學校買書的情景。讓學生幫助出主意。出示:“一套故事書45元,一套科技書35元,各買3套書。一共需要多少元錢?”讓學生嘗試透過不同的方法得出:(45+35)×3=80×3=240(元)、45×3+35×3=135+105=240(元)。此時,讓學生觀察透過計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兩個算式可用“=”連線。使之讓學生從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從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

  本節課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高。可透過練習發現孩子們掌握得並不如意,在下節課我將繼續加強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