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北師大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師大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1
時鐘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日常生活用品,對於即將步入小學的大班孩子來說,認識鐘錶,加強時間觀念,懂得愛惜時間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組織了《認識時鐘》這個數學活動,之後我發現幼兒對時鐘的學習興趣很濃,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首先第一個環節,利用小故事激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形象地將時鐘裡的三根針比喻成大哥(時針)長得黑黑的,矮矮地,人們最愛問他幾點鐘;二哥(分針)長得黑黑的,個子比較高,本領大,他走一圈能帶大哥走上一小段路;小妹妹(鈔針)長得可苗條了,細細長長,穿一身紅衣服,她喜歡不停地轉著圈跳舞。聽完故事後許多孩子猜出了,這是我們生活中經常用到的鐘。緊接著出示一座正在走動的鐘,並讓幼兒觀察,回答故事中的大哥、二哥、小妹妹分別指什麼。最後總結歸納,利用說學法強調大哥叫時針,二哥叫分針,小妹妹叫秒針,重點讓孩子們知道時針與分針。
第二個環節,認識整點,並用兒歌的形式回答老師現在x點鐘。在這種環節中我出示了一座不走動的時鐘,引導幼兒先觀察並認識鐘面上的1—12數字,然後再將時針、分針都撥到12上,將分針撥一圈,讓幼兒觀察時針有什麼變化(走了一格),引導幼兒說出時針指向“1”就是一點鐘。就這樣反覆地撥幾次直至兩針重合。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要想知道幾點鐘,首先看時針。接著利用兒歌的形式,教會幼兒與老師一問一答:老師撥出整點後問:小朋友,請看好,現在時鐘幾點了?幼兒答:老師,老師看好了,現在時鐘x點鐘。本環節透過琅琅上口的兒歌更加深了幼兒對整點的認識。
第三個環節是玩鍾,以上兩個環節都是老師的說教,孩子們都有點坐不住了,一個個躍躍欲試,我馬上請孩子們自由撥針玩,大家都很興奮,然後我提出了“請撥幾點鐘”的口令,並且自己也拿鍾示範。透過實際操作鞏固了孩子們對整點的認識,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最後一個環節添畫時針、分針,請幼兒完成添畫時針、分針的作業,並且強調了時針畫短點、分針畫長點,孩子們完成的很好。
整個活動遵循《綱要》中指出的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在認識時鐘時,為幼兒準備充足的材料,使幼兒感受時鐘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鐘對學習、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在練習時,不但激發了幼兒探究事物的興趣,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活動。
北師大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2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有關精神為指導,轉變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力圖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關注:
1、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開始,讓學生欣賞一段音樂《在鐘錶店裡》,猜一猜是什麼聲音,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讓學生定下心來,並順利過渡到新課的學習。去喜洋洋的鐘錶店欣賞各式各樣的鐘表,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因為喜洋洋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個動畫人物,將日常生活中的動畫人物引入課堂,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並激發其學習興趣。
在學會了認識幾時後,設定了“幫老師忙”的環節,這樣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心理距離,同樣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起到了一個示範的作用,為接下去撥鐘錶的遊戲做好了鋪墊。“小小報時員”的遊戲更是吸引了他們的熱情,低年級的學生都很好勝,不願輸給別人,都想在這個環節中好好表現,在遊戲的過程中很好地加深了對幾時的認識。
在認識大約幾時的過程中,首先作為評判員,為喜洋洋和懶洋洋的赴約時間作出判斷,喜洋洋遵守時間早到了,而懶洋洋則沒有遵守時間,他遲到了。在這樣的評斷過程中,學生能自覺地認識到要做一個遵守時間的人。
同時,給能夠積極思考問題,積極回答問題,並回答正確的同學給予鼓勵,獎勵一朵“小花”,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反饋,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2、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相對比較弱的,很多時候沒辦法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達出來,遏制了思維的發展。但是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表達能力的激發,同時也是數學思維的激發。
在認識時針、分針這一環節時,就安排了幾個說的活動,讓學生一起說“分針長,時針短”,又讓學生同桌說一說,個別說,還讓學生在自己的小鐘表上找一找,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同桌說一說,個別說一說,注重了學生說的過程。
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幾時,關鍵是能說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在學生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後,讓全班同學一起說一說這句話,同桌說一說,個別說一說。並且要求學生在認讀鐘錶的時候能夠說出這句話,使知識內化。
同樣,在認讀大約幾時時,師生共同總結出認讀方法“接近幾時,可以稱為大約幾時”後,我也安排了學生自己說一說,由於是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語言表達也及時得到了鞏固,所以在認讀的過程中,學生都能說得很到位,這是語言得到內化的結果。
3、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本節課教學設計中始終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學生彙報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歸納,構建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在認識鐘面時,並不是老師直接介紹,而是讓學生觀察鐘面,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鐘面上的12個數字;說一說鐘面上兩根較粗的針的名稱,並能區分出來。
在總結幾時的認讀方法時,學生透過觀察三個時刻鐘表分針和時針的指向規律,找出三個鐘錶指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發現規律,歸納方法。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而認識大約幾時時,透過判斷喜洋洋沒有遲到,是因為七點沒到一點,喜洋洋就到了圖書館。而懶洋洋遲到了,是因為他七點超過了一點才到圖書館。從而在自主認讀的過程中,老師稍作引導,師生共同總結認讀方法,接近幾時,可以稱為大約幾時。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突破難點,學生自主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紮實、靈活。
總之,這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位置,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使教與學融為一體。但是不管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操作中都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期待大家的批評和指點。
北師大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3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在“認識鐘錶”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裡,已經有了一些鐘錶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錶”帶給了經驗基礎。
為此,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透過比較,異中求同,最後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搞笑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僅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用心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構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持續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帶給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透過同桌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學具鍾,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後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4、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了“說說你或你的家人喜歡的電視節目幾時開播”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學過於拖拉,耽誤了不少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北師大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4
《認識鐘錶》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教學中我注重以下幾種能力的培養。
1、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探究新知
課始,我沒有急於出示鐘錶模型,而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說說自己對鐘錶的瞭解,學生彙報說到:鐘面上有12個數,鐘面上有的是2個針,有的是3個針,3個針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針對學生回答,教師出示鐘錶模型,並讓學生拿出自帶的鐘表進行觀察,學生觀察到鐘面上12個數的排列順序,以及3個針的區別。這時教師進一步提問:誰知道這3個針分別叫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加以強調或訂正。這樣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自主獲取了新知,並實現了知識的遷移與拓展。
2、注重動手能力與語言能力的培養
課上,我讓學生根據出示的時間用自己手中的鐘表動手撥出相應的時間;還讓學生以同桌為一組,一人說整時,一人撥時間。把已有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中,我出示鐘錶,讓學生根據鐘面說出時間,並說明怎樣判斷的。如:2:00,當時針指著2,分針指著12時就是2:00,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3、注重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師生完成遊戲活動:如教師說時針指著5,分針指著12。學生判斷出:5時。讓學生不看鐘面直接說出時間。
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學生的書寫應加以指正,特別是時間的數字表示法,有些學生把“:”寫在中間,教師應強調“:”應靠下,如8時的正確數字表示法為8:00。
北師大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5
一、動畫片匯入。
透過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熊二遲到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進行了按時、守時、惜時的教育,透過猜謎語的方式引出鬧鐘是鐘錶王國中的一員,從而揭開認識鐘錶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但是時間稍微有點長,後來經王老師建議將猜謎語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自己猜並說明理由,可以加深學生對鬧鐘作用的認識。
二、教學過程。
讓學生自己觀察鐘面,自己發現總結有12個數字、有分針和時針、怎樣區分分針和時針等等。在學習整時的第一種表示方法時,先讓學生說一說幾個鐘面上的時刻,再觀察,探究幾個鐘面的共同特點,進而總結出認讀整時的方法。在學習用兩種方法表示整時時,我是設計學會一種方法後隨後進行練習,中間有“撥鍾比賽”“猜謎語”等穿插其中勞逸結合,整個過程學生的參與性很高。在評課的過程中王老師也給我提了一個小建議,在“撥鍾比賽”里老師可以先做一個示範,撥一個時間學生共同猜整時,然後同桌合作,對方說一個時間同桌撥出來,對方播出一個時間同桌說出時間,這樣更能增強同桌合作交流的機會。
三、課後作業。
我設計的意圖是希望每個學生能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的好孩子,所以我每個孩子發了一份小的時間作息表,上面有幾時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寫作業、按時休息,學生自己填寫後可以遵頊這個作息表,做時間的小主人。這個作業設計獲得了王老師的肯定。但是在佈置作業的時候應該跟孩子強調時間寫整時,這樣的話就跟本節課密切聯絡,也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的教學理念。
四、在一些細節的設計上還需要注意。
例如:時針和分針的順時針旋轉,學生手裡的學具表齒輪向上撥動,指標是順時針旋轉,在講的時候我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小小的細節是的個別學生對於順時針分的不是特別清楚,我應該先在講臺上進行多次演示,再讓學生進行示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順時針的意思。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我還需要注意細節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多設計一些可以增強學生動手操作、跟同桌合作交流的環節,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