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通用5篇)

小學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1

  《認識鐘錶》是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的學習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

  1、結合生活經驗,使學生會認、讀、寫整時;

  2、使學生透過觀察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鐘。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建立時間觀念。教學重點是認識整時、記錄整時,教學難點是特殊時刻的認識。

  我們學校數學組全體成員進行了校級公開課展示。

  我講解的是《認識鐘錶》這一節課,現把本節課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1、多媒體課件是幫助老師達成教學目標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途徑,教師不應該完完全全被課件所牽引。對於一個遊刃有餘的專家型的教師來說,課件應該是為他所用,而不是教師的整堂課的思維圍繞著課件走。面對課堂上新生成的問題,教師要靈活機動,巧用教育機智。我之前總是先製作課件,然後根據課件去進行教學設計。然而,賈校長細心地告訴我:“小冉,你把順序弄反了。教學設計要走在課件的前面,你的課件是圍繞你的教學設計而展開的。”這也使我深深體會到自身的不足。

  2、教學重點不夠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整時、記錄整時。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發現“整時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分別有什麼特點”的基礎上,多次在練習訓練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判斷的理由:“分針總是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在反覆說、反覆觀察和討論的過程中,強化本節課的重點,並使學生的思路越來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課堂生成,使學生的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跳板。在學生親自動手撥鐘錶的遊戲環節,有一個學生在撥6時整的時候,錯誤地把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弄反了,他撥的是“時針指向12,分針指向6”,而作為教師,我沒有立即發現。透過這節課,我也反思自己:課堂上,要多問幾個“你是怎麼做到的?”“你能給大家講一講你的想法嗎?”“誰有不同的想法?”其實,這是個很好的課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沒有及時發現,並充分利用。

  4、在平時的課堂上,就要養成良好的板書習慣。關於教師“板書寫什麼?”“怎樣板書才能簡而意賅、事半功效?”的問題,我也深思了好久。最基本的一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最應該板書的。而我卻板書了其他內容,唯獨教學重點“分針總是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這句話卻忘記了板書。追本溯源,還是因為自己在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板書習慣,沒有把板書的設計做到爐火純青、遊刃有餘。

  最後,我希望透過自己的不斷反思,能夠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遠更廣闊!

  小學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2

  《認識鐘錶》這一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時間的知識,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會看整時和大約幾時。透過這節的教學,我想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在鐘錶的滴答聲中猜謎語。

  接著分步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透過鐘面模型讓學生,並結合多媒體課件來認識時針、分針,達到初步認識鐘面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透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透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其次,在整時的練習中,最後放了一道大約幾時的鐘面,目的是:

  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2、教學大約幾時。

  這個教學設計,很多學生一口說出“7時”,透過再次觀察,發現是7時還沒有到,應該讀作“大約7時”,同時出示7時過一點的鐘面,讓學生明白“7時不到一點或者7時過一點,都可以說成是大約7時”。在大約幾時的練習中,穿插了一個9時的鐘面,看學生是不是掌握了整時和大約幾時,同時透過這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

  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所以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鐘面的學具,在他們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以後,讓他們動手撥撥時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形象直觀地理解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區別。

  最後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針的環節,雖然我給學生做了師範,但是在動手操作時,有些學生短短的分針畫得不是很明顯,所以要適時提醒短的是時針,長的是分針。同時我故意將畫錯的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不同時刻時針的認識,更深刻地認識時間。

  在新課程改革的旗幟下,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小學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3

  認識鐘錶中的整時講完了,反思本課的教學,感覺鐘錶知識對於一年級的學生確實是一個難點。因為大部分孩子平時很少關注時間,頭腦中也沒有時間概念。就如在課上,我問小朋友:你什麼時間起床、什麼時間睡覺?小朋友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小朋友認識了鐘面的時間卻說不出這個時刻自己在幹什麼。可見孩子們的時間觀念是比較弱的。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所以在整時和半時的教學中我力求創造符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以此來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在教學整時時我出示了學生熟悉的情景圖:起床時間圖、中午下學時間圖、下午下學時間圖。讓學生透過看圖比較,在小組交流中,找出看整時的辦法。

  接著我採用了多種形式(如同桌互說、小組一人撥鐘錶大家說、開火車說等)讓小朋友們說一說鐘面上是幾時,是怎麼認的。這樣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鞏固了本課的知識。但本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少數學生總是把幾時說成是幾點,我覺得這與我在課堂上強調不到位有關。當時這樣處理“幾點是對的,但在數學上幾時才是規範的,我們平時也要注意使用數學語言。”這樣會不會好一點呢?

  小學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4

  本單元在學生認識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絡日常生活,認識鐘錶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的時刻。對接近整時的時刻只要求能說出大約幾時。

  整時是教學的重點,安排了一道例題和試一試,想想做做裡多數題是整時。在認識整時後教學大約幾時,使學生更準確地體會整時,也為以後教學時、分、秒的知識作些準備。

  1、調動學生已有的認鐘錶經驗,在交流中提升認識。

  大多數學生都有在鐘錶上看時間的經驗。他們能分辨鐘面上的長針和短針,但不知道這兩根針叫分針和時針;能說出鐘面上是幾點鐘,不習慣說成幾時。這些既是教學資源,也是要解決的問題。教學的第一個任務是告訴學生短針是時針,長針是分針並規範地說時間。教學方法是在交流中矯正,在練習中強化。即在學生髮言時告訴他們應該怎樣說,透過反覆提醒,改變原來的習慣。第二個教學任務是體會整時時刻,鐘面上分針和時針位置的規律,知道鐘面上有1時、2時12時共十二個整時。教學方法是利用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7,是7時舉一反三,在說鐘面上整時時刻的練習中獲得經驗。

  教學大約幾時從整時切入。在7時的鐘面上,稍改變分鐘的位置,使它不正好指著12。首先讓學生感到鐘面上不正好是7時;再聯絡經驗分辨一個鐘面上7時不到,另一個鐘面上7時剛過;然後指出這兩個鐘面上都接近7時,都可以說成大約7時。從而體會大約7時與7時的差別。

  教材裡還出現圓形、橢圓形、菱形的鐘面,出現有指標的鐘面和用數字表示時間的電子錶面。讓學生知道這些鐘錶雖然形狀不同,表示時間的方法不同,但都能告訴人們時間。

  2、設計各種練習,鞏固教學的時間知識。

  想想做做裡有說鐘面上的時間(第2、3題)、在鐘面上撥出指定的時間(第4題)、給鐘面補畫分針或時針(第5題)等練習。這三項活動對思維的要求逐漸提高。看鐘面說時間是最基本的,只要觀察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就夠了。在鐘面上撥出指定的時間,要把整時的分針、時針位置規律落實到某個具體時間上。給鐘面補畫分針或時針,首先要識別鐘面上已有的那根針是時針還是分針,才能確定另一根針以及它的位置。這些練習對提高思維能力、鞏固數學知識是極有益的。

  還要注意的是,看鐘面說時間,包括整時和接近整時兩種情況。撥鍾和畫鐘面只在整時範圍內進行。

  3、結合認識鐘錶進行思想教育和生活習慣教育。

  想想做做第2題看圖說時間,還有尊敬國旗、按時用餐、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等教育內容。第1題交流早上起床時間和晚上睡覺時間,是培養生活習慣的教育機會。第6題左圖中10時學生在上課,右圖中10時學生在睡覺,讓學生初步知道一天裡有兩個10時。有條件的學生還能聯想到一天裡有兩個1時、2時12時。這些知識僅是滲透,不是基本的教學要求,不要求全體學生都掌握。

  小學一年級《認識鐘錶》教學反思5

  這是我踏入教師隊伍以來的第一次公開課,心裡難免有些緊張。雖然平時校長、行政、指導老師經常會來聽課,被聽課也從手足無措到“見怪不怪”了。但是公開課畢竟和被聽課不一樣,這真真正正的讓我瞭解了一節公開課從頭到尾是一個怎麼樣的流程。

  先說備課:從開始備課到最終確定自己的教案初稿,一共用了兩個禮拜的時間。在這兩個禮拜中,我不斷地專研教材,認真的研讀網上有關的《認識鐘錶》的資料,不斷地思索自己應該怎麼去設計這節課的流程。終於在兩星期後,初稿終於出來了。這真正的讓我體會到備課的不易。

  教具準備:根據自己的初稿,開始準備這節課所需要的教具。紙張,練習,課件,實物鍾,鐘錶的圖片等等,也花去了我不少的時間。尤其是課件的製作,一遍一遍的反覆修改著自己的課件。

  可以說基本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了,但是這也是我做的最不足的地方,沒有及時的找自己的指導老師點評自己的教案,這是我犯的最大的失誤,今後在這個方面自己也應該好好的反省與改正。

  經過備課後,經歷了兩次試上這節課。試上的時候,備課組的大部分老師都來聽我的這節課。雖然自己上下來還是挺順的,但是課後我去找各個老師評課,他們都給我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寶貴意見。根據這些寶貴的意見,我又一次認真的修改著自己的教案與課件,雖然大體上思路沒變,但也修改了許多的小細節。

  終於到了這節公開課課,可能是自己太過重視這節課,也給了學生太高的壓力,這天的這節課,原本活力四射的孩子們到了陌生的環境視乎一個個都顯得相當的木那,包括那些平時機靈的孩子都失去了他們平時機靈可愛的天性,這一時間也讓我慌亂失措。經過一節課的戰鬥自己也是相當的疲勞,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備的這節課到了最後盡然還是失敗了。經過了這節課,我也找了指導老師和幾位教師評了我這節課,進過他們的點評,自己的總結反思,我悟出了以下的幾點:

  1、無論是上什麼課,都不要有太大的壓力,也不要給學生太大的壓力,畢竟他們還是孩子,給他們過多的壓力,只會適得其反。要讓自己隨時都不緊張,有最好的狀態也不太可能,但是即使是有緊張的心態,也不要顯現出來,否者孩子們也會跟著你不自然。

  2、上課自己的激情:我找了好多老師評課,他們都說我上課激情不夠,聲音不夠抑揚頓挫,整堂課下來也比較平緩,沒有高潮的地方。激情、激勵、激發,我的指導老師對我提出的建議常常環繞在我的耳邊。我也慢慢領悟到,要上一節好課,也要像一部電影一樣,有鋪墊,有過程,有高潮,有結尾,而且還需要有好的導演和劇本,這都是老師應該完成的分內工作。

  3、課堂問題的提出:這節課自己有一個很大的失誤就是有一個地方沒能引好,反而被學生越帶越歪,是這節課的一大敗筆。在一個問題上一直的繞,這就是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沒能做到。今後的備課中,提問的問題應該直接明瞭,不應含糊不清。

  4、課堂的教學常規:這是年輕教師上課出錯最平凡的地方,也是自己沒做到的不好的方面,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這個方面應該更加的努力加強。

  經過了這一節課,希望自己今後會有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