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中班語言《靜夜思》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中班語言《靜夜思》教學反思

中班語言《靜夜思》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班語言《靜夜思》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班語言《靜夜思》教學反思1

  語文天地的古詩《靜夜思》是眾所熟識的名詩,在學習之前我就估計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透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後,檢查發現其實好多根本讀不準。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著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怎麼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課堂上的那一刻,我心裡著急起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一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啟發。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學生自讀後,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對於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一向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如:“明”讀後鼻音,“是”、“上”是翹舌音,“望”是後鼻音,“思”是讀平舌音等等。我相機讓學生組詞,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些難字。跟著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是寫動作的?“疑”是什麼意思?“地上霜”呢?學生不明白的詩句意思我讓他們用符號標出來,再次閱讀詩句,猜測詩意。

  二、從表演啟發詩的大意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著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才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懷念故鄉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看著我,邊觀察邊跟著演一演,學生的興致高漲,透過這樣直觀的演和說,學生對詩意有了大概的瞭解。

  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並激發他們自行創編動作加以表演讀,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剛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而現在卻能把詩讀得又有表情又有動作,聲情並茂。我相信他們對這首詩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了。

  中班語言《靜夜思》教學反思2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出課題後,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後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後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於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

  但我還不滿足於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麼時候?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麼意思?他在思念著什麼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麼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

  二、從生活情感啟發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有的說是玩過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於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麼時候最想?,她說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媽媽,於是學生的話題就這樣打開了,就這樣他們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麼叫做思念。

  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最後,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於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他們甚至說:月亮都圓了,為什麼我與家裡人還沒團圓呢!我明白,此時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知道讀會些什麼?

  中班語言《靜夜思》教學反思3

  一、釋題,瞭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根據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在匯入詩題後,我首先了解學情:小朋友們,聽過這首古詩嗎?(大部分學生聽過)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瞭解呢?(有的會讀、有的已經會背。)

  正是在這種瞭解學生“所知”的基礎上,我嘗試了分層教學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經會讀會背的學生找學習夥伴開展競賽,看誰讀得準,背得好。(2)不會的同學找值得信賴的學習夥伴(包括老師)一齊藉助拼音合作學習。

  其次,教師巡視,瞭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後,學生交流時也分層次進行,先讓低層次的學生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再讓高層次的學生與夥伴開展競賽,學生自己評議。這期間,教師必須要兼顧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並能持之以恆,使其成為學生頭腦中的一種精神積澱。

  另外,對於詩意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也不要牽強,不能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感悟,就應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在《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教學上,我注重聯絡學生對生活的切實體驗:“你們有過想念親人的體驗嗎?具體說說當時的感受。那麼大詩人李白和你們一樣也是在這種情緒下寫了這首古詩。”能夠說,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受,會使學生在濃濃的思鄉情中再次誦讀這首古詩。

  中班語言《靜夜思》教學反思4

  古詩文的教學,一般來說都偏於單調,老師講得乏味,學生也聽得疲倦。更何況是低年級的學生,好動永遠是他們的天性,怎麼保持好課堂紀律已經成為我的難點,更不必說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一陣苦思冥想後,我決定放長線掉大魚。

  在上課起初,我是這樣問學生的:你們看過夜空嗎?透過這樣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常識著手,漸漸把他們帶入到學習中去。

  在教學時,我主要從兩大主脈入手。一是,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是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教學手段,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由小組長帶頭,組內的各個成員分工合作,每位學生對此都是樂於接受的。(這個手法,我是主要在朗讀初期和檢查學生朗讀情況時採用的)。我的另一個方法是,抱著指導學生背誦的願望,而進行的對詩逐句逐句的翻譯。用上了師生合作的'方式,我翻譯一句詩意,學生來說詩文。後來直接讓學生站起來說說詩意,讓我來對詩。在平常的教學中,都是由老師向學生提問,這次換成學生來向他們老師挑戰,膽子大一點的學生,對這種兌換角色的教學,是樂此不疲的。

  教學後,我是這樣問我們學生的:從今天的學習中,你學會了什麼?要是學生回答不上來那樣也不要緊,我可以變換我的提問內容,選擇更適合他們這個年齡的特色語言:在課文中,你最喜歡什麼?為什麼?這樣一來,學生的答案雖說是相差無幾,可我認為,這節課,我的初衷是達到了,我就已經很滿足了。

  中班語言《靜夜思》教學反思5

  《靜夜思》這首古詩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是我國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代表——李白的經典詩作,它語言凝練,感情真摯,反映了外出遊子的深夜思鄉之情。

  此篇課文大多數孩子都早已熟背,然而能真正瞭解其中深層含義,體會詩人情感的仍是少數。全詩總共4句,其中“疑是地上霜”這句是本詩的難點。我首先借用圖片,讓孩子們瞭解什麼是霜,再結合現實生活。“霜”會帶給你們什麼樣的感受呢?“涼、冷、凍”有孩子搶答了。是啊。這時孩子們終於可以體會到,當時詩人李白在外遊蕩時,在靜靜的夜裡那種迫切的思念家鄉的之情,像“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詩人的心絃,此時的淒涼孤寂的夜晚,說明當時李白的心情非常的孤單、非常的寂寞,懂得了這種感覺,對讀好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很大的幫助。正因為作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無法立刻回去和他們團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覺。

  像這樣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我在學生熟讀古詩以後,又引導他們提出還有不懂的問題嗎?隨機給以解決。所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問題很多,還有的問他為什麼想家鄉呀,這些說明孩子們動腦思考了。但因為孩子們都還小,對漂泊遊子孤身在外的寂寥無法切身知曉,對此文的理解可能仍還有限。這些可能都將慢慢沉寂,希望在孩子們以後的人生中終會頓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內涵吧。

  中班語言《靜夜思》教學反思6

  根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力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並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為此,我在本課的設計中,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1.利用舊知,鋪路搭橋

  新舊知識的切入口,從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體現活動的雙主體性,採取各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中,教師演示與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多層次的資訊反饋,全班的教學活動與個體差異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處於積極的思考狀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生動有趣的電腦畫面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美妙動聽的故事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電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手段,它能透過動畫、聲音、色彩等來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本課始終穿插著電腦畫面,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愛玩好動,因此在教學中始終由李白天鵝來牽線,在意境中完成識字、朗讀。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故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認識字寶寶。這樣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並鞏固了所學知識。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到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鬆,學得快樂,真正體現了上課注意力集中,下課之時仍能興趣盎然,做到了教與學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