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年級《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一年級《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一年級《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1

  《我多想去看看》這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透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走出天山,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這種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的課文,我講後反思如下:

  首先是多種形式的的讀。我講授這一課時就緊扣本課的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學中我以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等來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感情。

  再是多媒體展現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文中一個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對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應該是陌生的,城市的孩子也不例外,我問了問班裡的30個孩子,真正看過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孩子也只有3個。所以升旗的莊嚴氣氛,孩子們是無法理解的。於是,我在講述升旗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並讓孩子們起立、立正,一同參與升旗儀式。並隨著國歌聲的響起肅立,感覺升旗的莊嚴氣氛。

  最後是拓展延伸。課後,我讓學生蒐集有關北京的風光圖片,讓他們對北京有更多的瞭解。還讓教音樂的梁老師教孩子們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國旗的情感。從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

  總之,藝術的課堂,總會有遺憾,“天安門”的“門”的漢語拼音,標調就出現了錯誤。

  一年級《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2

  北京,祖國的首都;新疆,美麗的城市。它們是人人嚮往的地方。本文用第一人稱,透過“我”和媽媽的對話,“我”和爸爸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新疆的孩子渴望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一個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爬天山看雪蓮。文章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喜歡新疆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優點:

  整理了一套完成的書寫注意事項,在生字教學環節過程中,將關鍵筆畫、書寫時應該注意的地方著重標出並強調,使學生對生字有了進一步的把握。

  在課文朗讀環節,指名分自然段進行朗讀,相機糾正讀音。同時,對於帶感嘆號的句子進行多次朗讀,引導學生讀出渴望、激動的情感。

  缺點:

  生字教學時沒有及時地讓學生進行練習。

  講課語速有點快。

  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書寫練習的鍛鍊,保證每節課都有書寫的時間。調整自己的說話語速,對於重點內容語速放慢,聲調提高,著重強調,使學生透過我的語速和聲調感受到哪些知識是重點,加強重視。

  一年級《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3

  《我多想去看看》本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透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嚮往的地方。

  一、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旨在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願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根據這種教理念,首先引導學生:在文中讀字音,圈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難記的字,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一步一步的實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始終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宗旨。

  二、透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學生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在處理“廣場上升旗儀式多麼壯觀”這一句時,我讓孩子們透過觀看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錄影和開國大典時的錄影去感受什麼是壯觀,增強孩子們的自豪感,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孩子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好。

  三、透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後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後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我抓住了重點詞,比如:“彎彎”、“壯觀”、“遙遠”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裡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

  四、透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課後的'練習“我們愛北京”,“我們愛五星紅旗”,讓孩子反覆讀,最後我抓住“我多想去看看”中的“我”、“多想”、“看看”和學生一起讀出突出重點詞的三種語氣。最後讓學生進行句式的仿寫,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年級《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4

  教學《我多想去看看》這一課後,感覺很不成功。在上課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翻看教師教學用書,明確本課教學目標、重難點,採納其教學建議。利用週末時間上網查了四、五種不同的教案,然後“博採眾長”寫了一篇適合實際的教案,又反覆看了幾遍。

  但是實際上課時,按教案的設計步驟操作起來卻那麼難,課堂缺乏生命活力,學生表現不積極。課後,反思自己這節課找出幾個不足之處。

  1、匯入提出的問題對一年級學生不太合適,舉手發言者甚少,即使發言了離題很遠。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2、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時間太長,我的意圖是讓學生藉助拼音多讀幾遍,既想鞏固拼音又想加深字形記憶,但卻適得其反,會讀的不願多讀,拼音不好的磕磕絆絆沒有興趣。自由朗讀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及時換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中悟、體會感情,最後讀出感情。

  3、自身缺乏兒童語言。沒有很好的用兒童的口吻和孩子們對話,需要積累這方面語言。

  4、整個課堂時間掌握不恰當,導致生字教學沒有完成。

  一年級《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5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看天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嚮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也許是自己xxxx年去過北京,對天門廣場壯觀的升旗儀式還記憶猶新的緣故,所以很喜歡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特別用心。課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攝的照片做成了課件;找出了儲存著的一些景點門票,熟讀上面的解說,準備在課堂上為學生當導遊;還佈置學生去搜集北京的相關資料。上課時,我讓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資訊,學生興趣盎然,接著我利用北京風光導課,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不少學生不到兩分鐘就把課文讀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一句時,我播放了升旗儀式的錄影。學生有了圖片、錄象等一些直觀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發自內心的感受,學生讀得很帶勁,很有感情。

  由於課前的充分準備,這篇課文只用了一節課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紮實。第二課時,我利用製作好的課件和背在心裡的一些解說詞,像導遊似的給學生介紹了“故宮”、“人民大會堂”、“長城”等許多景點。上完課,學生說:“老師,學完這篇課文,我好像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麼多地方。”聽到這句話我很高興,因為這就是我上課前追求的目標。

  如果我的課前準備不那麼充分的話,就不可能騰出一節課來為學生介紹關於北京的那麼多知識。可見,課堂上要為學生減輕負擔,提高課堂質量,很大的工夫必須花在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