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藏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藏戲教學反思

藏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藏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藏戲教學反思1

  《藏戲》一課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先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緊接著介紹藏戲的重要特徵──“面具”的特點及作用。然後簡略地說明其他特色:舞臺簡樸;劇情靠解說、說唱來描述;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等。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

  也許是課文結構的原因,我感覺這篇課文教得特別爽,而學生學得也特別輕鬆。

  在初讀課文之後,我讓學生結合預習情況,說說藏戲的特點。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課文開頭的三個反問句其實就概括介紹了藏戲的三大主要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緊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藏戲特點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具體描寫這三個特點的自然段。在找的過程中,我隨機引領學生品讀課文,感悟藏戲的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當然,這中間寫面具的一部分是學生最感興趣的。這些面具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價值判斷和是非觀念。再透過分角色讀、引讀等多種方法讓學生領略到藏戲的獨特魅力。學生在充分地讀這部分的基礎上,輕鬆理解了這部分內容。最後,我讓學生讀讀課文4-7自然段,說說這幾個自然段寫什麼?學生很快就能明白這是寫藏戲的形成。

  就這樣,我引領學生這麼輕易地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瞭解了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領略到了藏戲的獨特魅力,並學習了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了語言,領悟了表達方法。而學生所領悟到的一切,所積累的一切,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

  藏戲教學反思2

  《課程標準》中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這是第三學段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藏戲》一文就是對藏族傳統劇種的生動闡釋,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們朗讀,並儘可能地相互交流,彼此溝通,在此過程中獲得新知。

  所以,我首先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按照閱讀要求進行自主閱讀。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讀熟課文,在整體把握內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並用自己的話說說藏戲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什麼特色。在教學中,我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思、議的空間,促進學生與文字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第三,引導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句段畫畫批批,交流收穫體會,積累語言。老師在此過程中穿針引線,釋疑解惑,激勵點撥,歸納提煉,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藏戲教學反思3

  《藏戲》這篇課文主要為我們介紹了藏戲的來歷以及藏戲的三個特點。是為了讓孩子們瞭解藏戲的構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

  這篇課文雖然是一篇閱讀課文,是以介紹民風民俗為主題的單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因為本文在語言上的這一特點,而且,藏戲對我們師生而言是一種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將它上成了精讀課文,我想這樣的“略讀”文章“精度化”,也是值得的。

  因而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是花了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因為這篇課文中優美的詞句較多,同時在說明方法上也有必須的特色,因此為了讓孩子真正有所收穫,我覺得保證教學時間是一個必要條件。本課條理清晰,資料比較易懂,但距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能夠說是從未接觸過,並且本課有些詞語屬於少數民族特有的稱謂,所以,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瞭解藏戲是本課的重點。

  在處理生字詞時,除了將帶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還將一些藏族特有的稱謂出示,並教學生讀準理解,為他們讀通課文打下基礎。此外,我還引導學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詞語,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對課文有了大體的印象。我覺得這樣做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個性是中下等的學生,不至於課文學完了,卻讀不準生字,讀不通課文。

  課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來寫,資料清楚,分“藏戲的構成”和“藏戲的藝術特色”兩方面來介紹的。從文采上來看,“藏戲的構成”這一塊資料是比較突出的,我將體驗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重點學習這部分,體會唐東傑布為民造福開創藏戲的艱苦經歷。學生從課文的4――7自然段讀懂了藏戲是怎樣構成的,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首先,總體感覺,這次“聽課月”展示得不算個性成功,自我感覺也不是個性良好。原因諸多。個人素質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備課環節上思考的不夠成熟,預設的課堂程式和實際的教學過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課堂語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靜心自對,思過學賢,學以致用,儘快提升素質是當務之急。其次,在高年級小組評課上,聽兩位領導的評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也感受到我在教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時要把握住幾個點:一是整體把握課文的體系,以文章前面的導學思考題入手,將問題簡化突破重難點即可,不能放不下學生,扶的過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類課文的字詞關應一帶而過,不可過細,將精力放在理清條理上,感悟語言,體悟表達方法上。二是要學會及時捨得,把剩餘的教學語言、教學環節捨去,去粗留精,為迴歸課文整體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節省教學時間,以利於引導學生體會文字的語言特色,學習寫作方法並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其三,學會盡快從線狀教學過渡到塊狀教學,從繁瑣的閱讀指導分析中解脫出來,以幫扶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鍛鍊學生學文潛力而服務,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其四,課前精心備課,深入鑽研教材,既備文字,又要備學生的實際狀況,靈活調控課堂。

  藏戲教學反思4

  成功之處:

  處理生字詞時,除了將帶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還將一些藏族特有的稱謂出示,並教學生讀準理解,這樣可以他們讀通課文打下基礎。此外,我還引導學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詞語,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對課文有了大體的印象,這樣讓學生可以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課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來寫,內容清楚,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藝術特色”兩方面來介紹的。而學生對“藏戲的形成”這一塊內容是比較很興趣的,所以我將體驗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重點學習這部分,體會唐東傑布為民造福開創藏戲的艱苦經歷,以及他的所留下的功績。

  不足之處:

  個人素質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備課環節上,不夠充足,如果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藏戲的片段,可以拉進學生和文字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在個別民族特色的地方準備不充足,沒有給學生講解透徹。

  改進措施:

  提高學生的能力,要從多個方面考慮,要不僅要讀,還要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不斷思考。

  藏戲教學反思5

  本課主要介紹了藏戲的來歷以及藏戲的三個特點。是為了讓讀者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就內容而言,可謂涇渭分明。本課是一篇民俗散文,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如“咆哮、吞噬、婀娜、招徠、鼻祖、不一而足”等詞語,如藏戲的形成部分故事性、文學性較強。因為本文在語言上的這一特點,所以在教學時,將其“略讀”課文“精度化”處理,是突破本課語言關的必要教學設計。

  在學習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藏戲》和《北京的春節》在內容安排、語言風格等方面有什麼不同?有了對課文內容充分學習作為鋪墊,學生還是能大致說出這兩課在表達內容、表達順序、表達方法和語言特色上的區別的。這是教學本課得的方面。

  不足之處:

  1、自己對藏戲的瞭解膚淺,只能就文教文,教學時深感沒有騰挪空間。回想一下,其實自己即使對CCTV11經常播放的一些劇種就隔膜得很,何況絕少聞見的藏戲呢!這是對傳統文化的缺失和無知,而藏戲作為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劇種少聞少見,是對傳統文化無知無識的一個典型代表。

  2、影視資料找的少,不能讓學生對藏戲有更多感性認識。

  3、學生讀課文遍數少,學生不願意讀課文似乎成了一個頑疾,這直接影響了對課文的理解,以及教學中的賞讀。

  此次不足之處,希望以後有所改觀。

  藏戲教學反思6

  《藏戲》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介紹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我感覺學生在學這一單元文章內容時,應該非常感興趣,結果也正如我所料。《藏戲》一文的教學目標為:

  1、讀讀記記有關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藏戲》一文極具民族特色,因此課的伊始,我採用了極富感染力的導語將學生帶入情境,學生深受感染,然後也都紛紛介紹了自己收集到的有關藏戲的材料。我讓學生分別觀看了各種戲劇的表演後,讓學生直接質疑,你想知道藏戲的哪些內容?接下來學生便帶著濃濃的興趣走進了文字,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會了相關詞語。然後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質疑,然後透過小組合作解決比較難一點的問題,簡單的問題隨提隨時解決掉,然後賞析文章,讀一讀,談一談感受,學生針對此環節談得感受非常深刻,並對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收集的慾望。整個課堂被濃濃的藏戲包圍。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表演各種角色的深厚含義,學生的表演真的是出乎意料.我還緊緊抓住鼻祖一次展開教學,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以及課文內容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進展.但本節課也存在著不足,例如質疑的問題不夠深刻,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評價不夠及時等,我將在以後的課堂中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