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活化石》教學反思(15篇)

《活化石》教學反思

《活化石》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化石》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活化石》教學反思1

  今天在學字的時候,延用了昨天的方法。因為學生有了昨天的試行和我的鼓勵。今天更主動了。實際執行時間也大大的縮短。比昨天短,更比原來同桌互相幫助的時間要短得多了。看來,一種方法是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方法應該是常用常新的。就是同一種方法也不能常用,可以適當的隔些日子再用,才會有新鮮的感覺。學生操作才會有興致。

  在解釋化石一詞裡,我告訴學生是很早以前的生物變成了石頭儲存下來。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化石了。學生說,哦,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了。我強調說,是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了。學生對恐龍是不陌生的。所以我就用藍貓中的恐龍來作比。學生好像明白了。正好博物館這幾天正在進行蝴蝶展,我號召學生去看。我想應該有化石的。

《活化石》教學反思2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學生們學得非常輕鬆。

  教學一開始,我讓學生先理解化石,然後從字面意義上了解什麼是活化石。在教學“銀杏樹”時,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知道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住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裡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子,“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接著,讓學生自己學習“大熊貓和中華鱘”,明白大熊貓的祖先是以食肉為生。中華鱘的特點是:大、重、少和怪。最後,在大家都瞭解了活化石的含義的時候,恰到好處地引出本課的情感目標,那就是我們要保護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學反思3

  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書,夾藏在不同地層裡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著古生物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它是人類開啟地球宮門的一把鑰匙。怎樣讓二年級的學生對這些古生物產生興趣並瞭解它們的有關知識呢? 在學習《活化石》一課,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明確概念、觀看圖片。

  以“什麼是化石?”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激發探究*望。以文字介紹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化石簡單地說,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再出示北京古生物博物館裡化石的圖片,如孩子們喜愛的“恐龍化石”“始祖鳥”化石,還有同學們見都沒見過的“三葉蟲”化石“枝蒎蕨”化石,從抽象的概念轉化到形象的實物,此時的孩子不僅對化石產生的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些遠離現實生活的遠古時代的特殊符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瞭解。

  二、蒐集資料、加深理解。

  課文對活化石的描寫簡單易懂,但這些稀有生物都是和大多數孩子不曾謀面的,透過閱讀和講解讓孩子就有清晰的認識未免空洞。為此在學習“銀杏樹”一節,我給學生及時地補充蒐集到的山東省最南端新村鄉的一棵有著3000年曆史的銀杏樹,它雖然歷經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無形之中縮短了孩子和銀杏樹的心理距離,遠古生物近在咫尺、清晰可感。學完本段,我又藉機給孩子們朗讀了一篇蒐集的描寫銀杏樹的優美詩篇,激發了對銀杏樹的熱愛同時還獲得銀杏樹開小花,結白果的相關知識。

  三、拓展閱讀、昇華情感。

  讀懂文字、瞭解古生物知識不是唯一目的,還要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蒐集資訊的能力,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練習:課下閱讀《少兒百科全書》或上網查詢有關活化石的資料,做一張閱讀卡。把課堂有效的學習和課外廣博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活化石》教學反思4

  《活化石》一課以生動有趣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學生們學得興趣盎然。

  教學一開始,我先出示一張魚類化石的圖片,引出化石。然後從字面意義上了解什麼是活化石。在教學“銀杏樹”時,我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我出示許多葉子的圖片,讓學生找出銀杏樹的葉子。既理解了銀杏樹樹葉的樣子,又結合理解詞語了“辨認”的意思,後我又指導學生模仿寫句,銀杏樹的葉子還像什麼?學生想象力非常豐富,樹葉在他們的腦海中變成了降落傘、小姑娘的裙子,秋天的掃帚。在理解了比喻句的寫法以後,我又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子,“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而後進行朗讀指導,讀出了樹葉的美,樹葉的珍貴。

  接著,讓學生自己學習“大熊貓和中華鱘”,明白大熊貓的祖先是以食肉為生。中華鱘的特點是:大、重、少和怪。最後,在大家都瞭解了活化石的含義的時候,恰到好處地引出本課的情感目標,那就是我們要保護這些活化石。

《活化石》教學反思5

  本節教學一開始,我先出示各種化石圖片,讓學生對化石有個初步直觀的瞭解,然後出示課文第一句話,從這句話中更進一步地瞭解化石的作用;再引出課題,讓學生質疑,這班的孩子們很會思考,提出的問題也正是我上課要解決的問題:課文寫了哪些活化石?它們有什麼特點?它們為什麼被稱為活化石?上課時我就圍繞孩子們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逐一解決。

  上完課後,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字詞教學落實到位。

  孩子們除了會準確認讀生字詞語以外,還學習到了透過找近義詞和反義詞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2、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我重點教學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從字裡行間品讀銀杏樹的特點。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圈出能體現銀杏樹特點的詞語,再進行全班交流。為了讓學生理解“幾億年”這個時間的長,我透過畫線段圖的形式使學生直觀感受到時間的長,再透過朗讀,更進一步地感受銀杏樹的珍貴。在理解銀杏樹的葉子容易辨認時,我讓學生透過上臺找銀杏葉,使學生知道銀杏樹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學生興趣濃厚,再讓學生比較一片片葉子和一片葉子的不同,但我只是讓一個學生說了一下,沒有做進一步的比較,這點還不夠落實。在解決“為什麼稱銀杏樹為活化石?”這個問題時,我以為學生會很難回答,沒想到叫起來的第一個孩子就說得很好了,真能幹。

  3、重視朗讀指導。

  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銀杏樹的特點,理解句子的意思。

  4、採用讓學生“質疑——解疑——釋疑”的過程組織教學。

  使問題從學生中來,又到學生中去,讓學生享受到解疑成功的快樂。

  需要改進的是:

  1、沒有把握好時間。前面引入部分花的時間太多了,導致後面的寫字指導不夠到位,只是匆匆而過了。

  2、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抓得不夠到位。比如在學習“銀杏樹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比喻句時,我只是讓學生明白了銀杏樹葉子的特點,沒有對這個比喻句進行拓展練習,如果讓孩子們學習這個比喻句的樣子再說幾個類似結構的比喻句就更好了。

  3、板書設計不夠好,應該把銀杏樹特點的詞語寫上。

  4、課外資料的補充不夠充實。

  5、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

《活化石》教學反思6

  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著時代的氣息,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愛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學生對化石的知識瞭解得不多,但是對於銀杏樹和大熊貓特別熟悉。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的同時,呼喚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物的意識。讓學生動口、動手,透過看課外書,上網查閱資料,擴充套件自己的視野,培養他們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和習慣。

  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詢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後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著,我嘗試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揚:“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我覺得這樣能慢慢培養學生懂得如何去質疑,或者說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會更有目的性。

《活化石》教學反思7

  一、聯絡課文,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個重點句。一句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特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知道銀杏樹的葉子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住了兩個語文知識點。

  1、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的訓練。

  2、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我在這裡設計了比較句子的訓練:“一片葉子像一把小扇子”和原句進行對比,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同,然後結合課後練習進行填空訓練,達到了預期效果。

  二、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學習這課,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然後我重點教授銀杏樹這一種活化石,並小結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從餘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選擇一種進行小組自學,再在班上交流彙報。從低年級起就培養孩子自主探究的意識。

《活化石》教學反思8

  在上《活化石》這課前,我就預料學生會問:什麼是活化石呢?我也曾絞盡腦汁想,讓學生查字典理解,這樣也可以複習一下查字典的方法;或出示幾副化石的圖片,讓學生對化石有個直觀的瞭解;再者回家問問爸爸媽媽等,間接去了解什麼是化石。這些方法雖然也能起到作用,但並不能引起學生對研究活化石的興趣。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活化石的興趣呢?

  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電視裡突然出現了恐龍的身影。對了,可以利用恐龍來做引導啊。恐龍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事物,或許這會引起他們的興趣的。

  於是課堂裡,我便以此為切入點。告訴學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種叫恐龍的動物,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恐龍相繼死亡,直至滅絕。它們的屍體埋藏在地下,最後就變成了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化石。今天,我們的考古學家就是透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來了解它們當時的生存情況的。”經過我的訴說,孩子們馬上又問,那麼考古學家瞭解到了哪些情況呢?面對學生的這些問題,我只能說請大家自己去看書翻資料瞭解了,因為課堂時間有限。但從孩子們的臉上我已經很清楚的感受到他們對活化石的興趣已萌發,所以相信問題會很快被解決的。

  看來,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是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

《活化石》教學反思9

  上這課之前我就清楚,這樣的課文學生會喜歡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級的《火車的故事》。但他們所喜歡並非朗讀和思索,而是在課堂上等待著老師的講解及多媒體呈現的繽紛圖片。而這,也正是我苦惱的。如何讓常識性文章上出語文味,是我在這節課的小小探索。

  1、 詞

  教學常識性課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識課,要上成語文課,就得透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形成聽說讀寫能力。

  《活化石》一文語言簡練、準確。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簡單的詞語,卻極其形象地寫出了銀杏樹的特點。抓住這些詞語,讓孩子們思索:為何不能換成“一把”、“一片”?這寫出了銀杏樹的什麼特點?讓孩子們明白,簡簡單單的語言,背後卻包含著這麼多深意,真是妙哉!

  2、讀

  常識性課文不象其他文體一樣富有情感,對這類文章進行有感情朗讀則顯得很牽強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課的朗讀指導,我重點抓住每種化石的特點,讓孩子透過朗讀去表現出每種化石的不同之處。如:中華鱘的特點是“怪怪的”,體重很“重”;大熊貓的特點是“可愛”,銀杏樹的特點是“生長緩慢”;而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十分“珍貴”。如何透過突出主要詞語的朗讀去表達你所要表達的重點,是這節課的朗讀訓練點。

  3、寫

  科普說明文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也是值得學習的。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的形式,每種“活化石”的介紹分一小節,讓人感覺段落清晰,一目瞭然。這些,我都在課堂上進行了些許滲透。另外,課文在介紹“中華鱘”的樣子時,用了一些深入描寫,使中華鱘的樣子栩栩如生地展現;介紹“銀杏樹”時則說“它的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課文卻沒有詳細地介紹大熊貓的可愛。也許是我們都太熟悉大熊貓了吧?但能不能抓住這個空白點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呢?這這節課上我進行了嘗試。為學生出示了這樣的句子:

  大熊貓的樣子可愛極了。它的身子( ),四條腿(),一雙大眼睛( )。

  孩子們看著圖片上憨態可拘的大熊貓,都興奮不已,躍躍欲試。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條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雙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長著黑眼圈。”

  “它的身子圓圓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愛的要數它的眼睛,好象沒睡好長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學生結合了“大熊貓為什麼半黑半白”的科學知識為大家做了介紹。課堂的語文味驟然濃重了起來。

  4、說

  這樣的科普文,讓孩子們複述是定要的。在本課,我讓孩子們勇敢地當一回介紹員,為大家介紹一種你最感興趣的“活化石”。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而言,平空複述總還是有難度。我便讓他們在充分的,多種形式的朗讀後為他們先出示提示話語,如:

  中華鱘有( )的歷史。它的樣子怪怪的:身披( ),眼睛( ),一張大嘴()。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長到( )重。

  再讓他們看黑板板書介紹,最後再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充分體現了說的“層次性”,也照顧到了中下水平的學生。

  另外為活躍課堂氣氛,我在情境創設上動了一番腦筋,伴著音樂讓孩子來複述介紹“活化石”,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反而讓人覺得很突然,顯得很不和諧。我們能否讓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騰,隻言片語就能融會貫通。

  5、語文味,也別忘了科學性。

  牢記語文要姓“語”,但也不能忘記這篇課文的特點。常識性文章不可不顧文章蘊涵的科學與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此,在學完課文後,我位學生講解了動物們為什麼會滅亡的原因,併為他們介紹了其它的“活化石”,並讓他們回家查詢資料。雖說查詢資料這一環節的反饋結果並不是特別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學生查找了資料卻根本無法表述,但我想對於二年級孩子來說,想要清楚地表達這麼複雜的科學文字總歸還是有難度的。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嘗試,並要求他們提高。

《活化石》教學反思10

  《活化石》這篇課文以科學為主題,篇幅較長,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沒有直接生活經驗,因此學生對這部分內容不熟悉。本節課我反思如下學習這課,我重點教銀杏樹這一種活化石,抓住“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到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還叫公孫樹。”這一句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長得慢這個特點,並小結了這一段的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從餘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選擇一種進行小組自學,請學生代表根據自己小組的閱讀、交流情況指引老師板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昂。

  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學生的討論時間,增加朗讀量,在課堂最後能給大家一個總結,回顧一下本課的學習要點,課堂會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學反思 現今的語文課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語文的訓練點要在老師的心中。下面是我上完語文第三冊第課《活化石》這節課後的反思

  一、 聯絡課文抓語文的訓練點在聯絡中積累運用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物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裡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後我讓學生給合課後“主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一隻只”學生由於有了以前學過的數量詞作基礎所以完成這幾個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停止了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絡中積累運用。我讓他們再寫出兩個像這樣的詞語是上面幾個詞中沒有用過的量詞。學生很積極、踴躍有的寫了一個個麵包、有的寫了一張張白紙有的寫了一群群鳥。學生在聯絡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二、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整個課的設計都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課前我先介紹一點有關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佈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收集什麼範圍我不加限制可以是這課裡面介紹的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動、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作介紹。在課堂上我安排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流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個個都爭著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同學聽。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學習時我還注意到了學生有個別差異性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選擇一種甚至三種活化石都作介紹沒那麼強能力的學生可以只讀讀自己學會的生字或讀讀音會讀的句子。如果在小組中幾個同學都喜歡同一種活化石也可以幾個同學都各自說說自己對所喜歡的活化石的認識。這樣既照顧了後進生也可以讓尖子生吃得飽。調動起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 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這課時我以學習前一課《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學習方法遷移到這課的學習上。在學習這課之前先讓學生回顧上一課的學習方法 第一、 找出課文講了幾件太空生活的趣事。 第二、 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進行自學、交流。 第三、 在全班上作交流彙報。然後過渡學習這課我們同樣用這方法進行學習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先在小組裡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彙報。讓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開始學習怎樣去學習語文這一工具性學科。 在這節課上不足之處是在一引些知識細節上未能及時糾正學生。如在做一些重疊詞的練習上有一個同學寫個“一個個太陽”老師只是一語帶過“太多太陽了吧”未有及時糾正學生這個詞是錯誤的。也如一個同學說到“一棵棵種子”教師也未能糾正這裡該用“顆”不是“棵”。另外在讀的分量上還不夠應讓學生多讀進行感悟。在今後的教學上我會注意在這些方面進行改進。

《活化石》教學反思11

  如何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好地體現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性,如何培養學生自如地使用語文工具的能力,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活化石》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現代資訊科技能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開課即展示銀杏樹的圖片,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師追問:為什麼把銀杏樹稱為活化石呢?把學生的興趣一下帶動起來,為下面學習做好鋪墊。在之後的教學中,我恰當地運用了多種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圖畫展現課文中提到的三種活化石靜態畫面,電腦動畫體現動態活化石。鮮明的畫面,動聽的音響,迅速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去,同時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對比兩句話的不同,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理解句子。使得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這樣設計,突出了重點,簡易突破難點,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和人文性。其次,現代化資訊科技的幫助下,學生擁有了廣闊的語文學習時空。

  語文字來是一門外延極其廣闊的學科,可以說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語文,《活化石》把學生帶到了廣闊的生活空間。學生讀了課文之後,對課文中才講了那麼一點關於“活化石”的知識感到很不滿足,好奇地向老師詢問了許多這方面的問題,於是老師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去了解課文之外的更多的關於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為什麼被稱為“活化石”的知識,學生特別感興趣,語文學習的範圍從原來的課文一下子打開了。可是如何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呢,現代資訊科技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經過大家討論,上網、查閱課外書、詢問家長等多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去了解更多的關於活化石的知識。

  再次,現代資訊科技成為學生創造性學習的好夥伴。

  接下來,他們還要對所蒐集到的資料認真閱讀理解,進行加工和整理,把與已知重複的、特別生澀的內容適當刪減,然後透過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這些傳達給別人。在課堂上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有的把整理後的資料內容讀給大家聽,有的匯聲匯色地講出來。 利用網路,讓學生在網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學生感觸很大,紛紛表示,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適時、適量、適度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整體感知,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有所成,在寬愉的環境中學習,在成功中愉快,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低年級學生學習中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

《活化石》教學反思12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組第33課,本教材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說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材料。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字。

  一、小組合作,學習課文。

  [教學片斷]

  (一)教師指導學習“銀杏樹:”

  (1)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它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讀準“杏”的字音。板書:幾億年前的樹種

  (2)特點:板書(樣子容易辨認、長得慢極了)

  填空理解具體描寫“長得慢極了”——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到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還叫公孫樹。)

  (3)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學習“辨”,和“辮、辯”比較。

  (4)師生合作讀課文,瞭解銀杏樹又叫白果樹,那是因為它的果子是白色的。

  (二)原來銀杏樹是因為這些原因被稱為活化石的,那大熊貓和中華鱘又是為什麼被稱為活化石的,它們有什麼特點呢?小組合作學習大熊貓、中華鱘,出示要求。

  經過老師的指導,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然後小組合作學習結構相似的課文。效果很好。因為合作學習能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可以把教師用語轉變成學生間特有的“學生語言”,那些在課堂上沒能掌握教師所教內容的學生往往與在其他問題上意見不一致的同學進行討論爭論時受益匪淺。其次,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透過互相解釋來學習。每個教師都知道,我們靠教學來學習,而當學生們在給其他組員作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想辦法組織自己的思想,還必須詳盡地闡述一些認知的細節。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學之間能夠增進了解,在學習上也能互相幫助。由於他們是一對一地相處,學生就比較容易及時準確地發現同學是否想要或需要額外的解釋。在傳統式的教室裡,那些沒有聽懂的學生只能縮在座位上希望老師別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裡,他們就不必躲了,因為這種環境是毫無威脅的幫助式的,學生可以在此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別人尋求幫助。一個學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個問題而答錯了的話,很可能會被大家笑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就不同了,小組中的組員都抱有一種“我們都是一體的”態度。這就意味著,如果他們中有人不懂的話,組員得到的更可能是幫助而不是嘲笑。在合作學習中,由於強調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任務由大家共同分擔,問題就變得比較容易解決。而且大家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地學習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於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學習、工作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與工作效率。所以,對“大熊貓、中華鱘”兩種“活化石”的學習,教學設計為合作學習是很明智的。

  二、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課文學完以後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一環:

  1、師: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它們,假如你是博物館的講解員,要給前來參觀的遊人作解說有關“活化石”的內容,你該怎麼說呢?想試一試嗎?

  2、(師示範):我是銀杏樹,就是大家常說的白果樹,我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我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長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時侯種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當上了爺爺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孫樹”。

  3、(小組合作)選擇一種“活化石”介紹給遊客。

  4、各組派代表上臺演說。

  由於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和文字進行了很好地對話,所以,學生的智慧得到昇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比如郭俊含同學說:嗨,大家好!我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我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我生活在江河裡,身上披著大片的硬鱗。我的眼睛有核桃那麼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張又大又尖又長的嘴。你們說:我的樣子奇怪嗎?如果大家喜歡我,可要好好保護我喲!

  因為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與同學交流,既訓練他們的膽子,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三、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裡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三、需要改進的地方是:

  對“化石”的解釋要簡化、清晰、再口語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較後講透徹。句式訓練可以用填空式的練習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起來,這樣課堂節奏更緊湊。

  總之,我感覺這堂課的教學是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也輕鬆。

《活化石》教學反思13

  《活化石》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又由於內容學生不太熟悉,學生沒有直接的生活經驗。因此,我在課前讓學生預習時查詢有關化石的資料,理解什麼是化石,以及化石的作用。

  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詢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後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著,我嘗試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揚:“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我覺得這樣能慢慢培養學生懂得如何去質疑,或者說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會更有目的性。

  另外,我聯絡課文,挖掘文中的語言訓練點,在聯絡中積累運用。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特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裡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後,我讓學生給合課後“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等等。

  這篇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形式是相同的。因此,我採用先教學第二自然段,總結學習方法後,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課文的教學方式。

  我讓學生帶著“銀杏樹有幾個名字?為什麼?”這個問題在文中劃出來。透過帶著問題用默讀的形式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透過學習第二自然段知道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因為它的果實的殼是白的。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公孫樹”。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個名字的由來,由此知道銀杏樹長得很慢的特點。接著,我和學生一起總結學習方法,激發他們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四自然段。二年級的學生知識積累和經驗都比較缺乏,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時以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可以讓學生模仿這樣的形式學習。

  透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課文內容,並且在學習中增長了見識,同時激發了對科學方面知識的興趣。但是,上完本課後,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訓練不夠,也許是因為我把課堂的重點放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指導上。朗讀訓練畢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也是教師的重要責任,究竟怎樣才能做到兩者兼顧呢?這個問題,也許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揣摩、實踐。

《活化石》教學反思14

  《活化石》這篇課文以科學為主題,篇幅較長,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沒有直接生活經驗,因此學生對這部分內容不熟悉。於是,我在課前讓學生預習時查詢有關化石的資料。一上課,我先讓孩子們從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義,再借助學生收集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化石”,然後丟擲問題“課文裡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活化石”,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相關的句子,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學習這課,我重點教銀杏樹這一種活化石,抓住“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到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還叫公孫樹。”這一句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長得慢這個特點,並小結了這一段的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從餘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選擇一種進行小組自學,請學生代表根據自己小組的閱讀、交流情況指引老師板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昂。

  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學生的討論時間,增加朗讀量,在課堂最後能給大家一個總結,回顧一下本課的學習要點,課堂會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學反思15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科學為主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說,鼓勵學生談...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科學為主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說,鼓勵學生談看法,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做學習的主人。

  一、藉助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為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很遠,所以我列印了大量的圖片,作為本課的補充內容,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教學開始時,我先由恐龍圖片引出本節課課題,在講完課文內容後,出示其他活化石圖片,並配以簡短的文字介紹。如在介紹“白鰭豚”時,用了以下文字“被稱為‘長江女神’1995年時專家估計存活量不足100頭,從20xx年開始,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的搜尋活動,卻再也沒發現它的身影”,以此喚起學生要保護活化石乃至保護整個大自然的意識

  二、聯絡課文抓訓練點,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

  在講解課文第2自然段時,抓住重點句子“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進行知識點訓練。第一進行量詞的疊用訓練,讓學生照樣子說出這樣的詞;第二仿說比喻句,藉助圖片講解銀杏樹頁和扇子形狀相似,讓學生們潛意識中明白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要有相似之處,才能構成比喻句。學生很輕鬆的說出了一連串的比喻句,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三、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認識新生字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識字方法。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我以“溫馨小提示”,引導學生自學本段。在講解中華鱘“最大的可以長到五百千克重”時,我告訴學生,一位同學的體重大約有25千克,五百千克相當於20位同學的體重之和,把乾巴巴的數字變成了學生易於理解的內容。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很快就學掌握了課文內容,在學習中增長了見識,又激發了對學習的科學知識方面的興趣,達到了教學目標。但是上完本節課,我明顯地感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訓練不夠,朗讀訓練畢竟是語文教學重點之一,怎樣引導學生品其味,悟其神,需要在的教學中不斷揣摩、實踐。關於量詞疊用的教學也有一點不足之處,就是沒有進行量詞的對比。如果引導學生比較“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的表達意思不同之處,更能讓學生透徹理解量詞疊用之後才能突出數量多。

  追求是無止境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續揚長避短,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