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精選6篇)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教學中透過解決“濟青高速公路全長多少千米”這一問題,結合具體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x2=110x2+90x2”這一結果,教學中只注重了等式的外形特點,即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兩個積的和。缺乏從乘法意義角度的理解。這時教師可提問“為什麼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這裡不僅要從解題思路的角度理解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還要從乘法意義的角度理解,即左邊表示200個2,右邊也表示200個2。所以(110+90)x2=110x2+90x2。

  2、注意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是個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為什麼要這樣算?

  3、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最佳化演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80+9)等。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乘法結合律適用於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力爭達到“用簡便演算法進行計算”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並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選擇適當的演算法的目的。

  4、多練

  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練習時注意練習量和練習時間的安排。剛開始可以天天練,過段時間以後可以過1—2天練習一次,再到1周練習一次。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68×25+68+68×74,32×125×25等。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生較難理解與敘述的定律。如何教學能使學生較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內涵,並能正確的運用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呢?我做了一下幾點嘗試。

  一、創設師生競賽,激發學習慾望。

  上課教師先出示:(1)8×(125+11)(2)(100+1)×23

  (3)648×5+352×5

  老師和同學們做一個比賽,王老師口算,你們用計算器算,看看誰能獲。

  結果教師又快又對,學生都很奇怪,教師順勢匯入:同學們都特別想知道在比賽過程中,學生用計算器都沒有老師口算得快的原因嗎?是因為老師又運用了乘法的一個法寶,知道了乘法的又一個定律可以使運算簡便,你們想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探究其中的奧秘。

  這樣的匯入讓學生充滿了求知的慾望,激發了學習的熱情。

  二、設計思考問題,學生自主探究。

  出示例題後,學生獨立解答,然後教師出示思考問題,學生自主探究。

  討論:

  1、這兩種方法有什麼不同?兩個算式的結果如何?用什麼符號連線?

  2、那麼等號連線的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特點和聯絡呢?請同學們帶著老師給出的三個問題展開討論。(課件出示問題)生A:我發現左邊括號外的那個數,寫到右邊都要乘兩次。

  生B: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

  整個教學過程透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三、練習有坡度,前後有呼應。

  在本課的練習設計上,我力求有針對性,有坡度,同時也注意知識的延伸。練習的形式多樣,課本上的填空題解決以後,設計了判斷題和練習題,把學生易出錯的問題提前預設好,而且透過練習讓學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兩個數的差,也可以是三個數的和,使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得到進一步完整,也為後面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打下伏筆。為了讓學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我特意把開始和老師比賽的題目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知識進行計算,學生非常有興趣,在練習中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本堂課中新的教學理念有所體現,是一節本色的數學課堂。但在具體的操作中還缺乏成熟的思考,自主探究環節對問題的設計不夠簡潔,還可以再做斟酌。實際分配律的揭示過程與教案設計順序有些出入,感覺效果沒有預想的好,上課時對於教案的熟悉程度還有待加強。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3

  怎樣才能化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難點,我想,最終還得在情境中體驗從乘法的意義上去理解。

  於是,我在教學時創設了許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多次的感悟和體驗,學生從意義上有了較好地理解,比如:6×12+4×12,可以讓學生理解成6個12加4個12共10個12,所以可以這樣得出:6×12+4×12=(6+4)×12。

  從意義上的理解使學生最終擺脫了因強記模式而不會解的題,如:99×99+99,學生可以輕鬆地說出99個99加上1個99,一共100個99,99×99+99=100×99=9900。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4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難點,它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教材對於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法與前面講乘法結合律的方法類似。在設計本教案的過程中,我一直抱著“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宗旨,試圖尋找一種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參與共同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實現不同的人的數學水平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方式。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一、教師要深入瞭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資訊,為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瞭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複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出來的算式就比較開放。學生能自由發揮,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氣氛熱烈。由學生計算總價列式,到透過計算發現兩個形式不一樣的算式,結果卻是一樣的。這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的結論,是來自於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的。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5

  教學過程:

  一、創境

  1、直接出示:師口述:張阿姨買5件夾克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們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嗎?(獨立)指名板演

  2、組織交流:你是怎麼想的?(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比較:最後結果,你發現什麼?

  說明:這樣的兩個算式可寫成一個等式

  3、出示課題運算律

  今天,我們就來仔細研究這兩個算式,找出其中隱藏的秘密。

  二、探究:

  1、仔細觀察此算式,比較等號的兩邊有什麼聯絡?

  2、明確:左邊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右邊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根據觀察,你有什麼猜想?是不是所有這樣的.兩道算式間都有這樣聯絡呢?

  列舉指名口答算式齊計算感受結果相等

  4、發現規律

  5、出示公式

  三、應用深化

  1、完成1,填一填

  2、完成2

  3、完成4

  老師出一道算式,請同學們根據乘法分配律,說出算式,比比誰反應最快。

  4、完成3:你能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長方形菜地周長嗎?

  5、完成5

  四、回顧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

  對自主探究與有效生成幾點嘗試

  ——《乘法分配律》教學案例與反思

  一、回顧

  本課對乘法分配律的教學,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兩種演算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即先算出一套的和再乘5套,與先分別算5件及服和5條褲子的總價再相加,它們的結果相等;再透過例舉驗證,觀察比較,歸納出乘法分配律;最後進行多層次的練習,進一步提升孩子們對乘法分配律理解與應用。

  二、反思

  新課程如春風化雨,走進了師生的生活。倡導自主探究,關注有效生成,成為新課程改革永恆的主題。在追求有效的教學中我作出了以下幾點的嘗試:

  1、從具體的問題情境出發,有利於學生的自主探索

  對於5套運動服一共多少元,這樣的問題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駕輕就熟的。結合熟悉的問題情境,便於學生理解兩種演算法間的聯絡與區別,

  為後敘對乘法分配律的成功探究理好伏筆。最近發展區理論告訴我們,只有找準了學生的知識起點,才能有效的教學,熟悉的問題情境面向全體學生,只有全面參與的探究,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探究。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驗證過程中形成共識。

  數學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歸納、類比的基礎上獲得的,數學活動脫離了猜想就會顯得沒有意義。本課教學乘法分配律的探究過程分為幾個層次:(1)啟發猜想。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透過比較,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出猜想。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創新的火花。(2)例舉驗證。讓學生圍繞猜想,以小組探究為主要形式,以獨立思考例舉算式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算出得數發現兩種算式結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對乘法分配律的共識。在交流、合作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設計多層次練習,在層層深入中啟迪學生的智慧

  在形成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後,分幾個層次運用知識訓練,首先是基礎訓練,書本55頁第1、2、3題練習從正的兩個角度進行,使學生明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從而達到靈活運用真正理解並掌握的目標。其次變式練習,我將書本55頁第4題組練習設計成遊戲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國松的氛圍中,發現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計算方便。最後拓展延伸啟迪智慧。練習中再次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透過觀察與比較體會到乘法分配律不僅適用於一個數兩個數的和,也適用於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差。在這層層深入的練習中面向了全體學生,使每個孩子有所進步,有所發現,有所啟迪,有所收穫。

  新課改的腳步在前行,新課扆的理念在深入。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內化新課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學面向全體,促使學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6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本單元內容的難點,因為乘法分配律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的運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節課不僅使學生學會什麼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上課時,我以輕鬆愉快的閒聊方式出示我們身邊最熟悉的教學資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兩種方法解決問題,得出算式:(8+6)×2=8×2+6×2,從上面的觀察與分析中,你能發現什麼規律?透過觀察算式,尋找規律。讓學生在討論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並作出一種猜測:是不是所有符合這種形式的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時,我不是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透過舉例加以驗證。學生興趣濃厚,這裡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測的能力。

  這堂課由具體到抽象,大多需要學生體驗得來,上下來感覺很好,學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練習時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在學習時知道“分別”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實際運用中,還是出現了漏乘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在練習課時要加以改進。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運算定律中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定律,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規律能理解,也能靈活運用,但是要求用語言來歸納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規律,有部分學生就感到很為難了。感覺他們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課本中關於乘法分配律只有一個求跳繩根數的例題,但是練習中有關乘法分配律的運用卻靈活而多變,學生們應用起來有些不知所措,針對這種現狀,我把乘法分配律的運用進行了歸類,分別取個名字,讓學生能針對不同的題目能靈活應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這樣三類:

  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進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個數字與8相乘,這樣不公平,稱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學生印象很深刻,開始還有部分學生只選擇一個數與8相乘,歸納方法後學生都能正確應用了。

  二、提取公因數法。如:25*40+25*60=25*(40+60)解題關鍵:找準兩個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數,提取出公因數後,剩下的另一個數字該相加還是該相減,看符號就能確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這類題的關鍵在於觀察那個數字最接近整百數,將它拆分成整百數加一個數或者整百數減去一個數,再應用乘法的分配率進行簡算。有了歸類,學生再見到題目就能依據數字或運算子號的特徵熟練進行乘法分配律的簡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