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臘八粥》教學反思

《臘八粥》教學反思

《臘八粥》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臘八粥》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臘八粥》教學反思1

  對於開頭講臘八粥的做法及人們對其的喜愛的處理,總覺得有著不小的欠缺,因為對這一段文字的表達妙處,處理得太簡略了。沒有透過文字表達人們對其的喜愛,從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這是對不一樣年齡段人都喜歡臘八粥的具體描繪處理不當。又從“看”、“聞"。

  為了把八兒的嘴饞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八兒的心理活動變化構成了本課的線索入手,從八兒:今日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看到一大鍋粥正在嘆氣,”和“八兒聽了這種鬆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體現了八兒的那種迫不及待的的心境。用同樣的方法感受八兒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親見時的驚訝”。孩子們簡便的感受出一個孩子那天真’嘴饞的情形。進而能感受到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

  整篇課文圍繞著“八兒”等著吃媽媽熬的臘八粥的情態、心境,展現了一副淳樸的、和睦、溫馨的圖景。

  用“吃”來一點點的體現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體會不深刻,可見自我的備課不夠深入,文字剖析不夠精當所致,今後的教學予以警示。

  《臘八粥》教學反思2

  本文是作家沈從文的作品,講述了臘八那天八兒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饞、對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驚異,寫出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親情,表現出作者對普通百姓生活的熱愛和對家庭親情的眷戀。作者用嫻熟的筆法、細膩的筆調敘述了臘八節濃郁的民俗風情,使課文猶如一張臘八風俗畫,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一、教學效果

  透過心理、語言、動作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為了把八兒的嘴饞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八兒的心理活動變化構成了本課的線索入手,從八兒:“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 一個人出出進進灶房……”“出出進進”I一詞把八兒對臘八粥的惦記形象地寫了出來。

  “看到一大鍋粥正在嘆氣,”和“八兒聽了這種鬆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體現了八兒的那種迫不及待的心情。感受八兒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親見時的驚訝”。

  “八兒要哭的樣子”“他驚訝得喊起來了”都真實地將八兒的心理展現給大家。

  心理變化的描寫將一個嘴饞的小孩子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八兒等吃媽媽熬煮臘八粥的經過,也將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展現給了大家!孩子們輕鬆地感受出一個孩子那天真嘴饞的情形。進而能感受到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

  二、成功之處

  感受擬人寫法妙處。

  文章中在寫鍋中的臘八粥熬煮時,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孩子們在體會中瞭解作者運用想象將句子表達得如此生動形象,透過文字表達人們對八寶粥的喜愛,從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喜歡臘八粥,還有具體的動作,如“看”、“聞”“吃”等來體現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讓孩子們採用不同的方式品讀,從而學習這種表達方法,達到積累的目的!

  三、不足之處

  文章中有關臘八粥熬煮的描寫有些忽視。如第一自然段寫的:“把小米,飯豆,棗,慄,白糖,花生仁兒合併攏來糊糊塗塗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口裡塞灌呢!”

  四、改進措施

  在這裡不應該只交學生語文的表達方法的知識,還要交給學生臘寶粥的來歷,熬煮的方法以及它的寓意,讓學生受到更多的傳統教育。

  《臘八粥》教學反思3

  《臘八粥》是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裡的一篇文章。學習了這篇文章,真正讓我們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濃郁的民間文化和民間氣息映入的孩子們的腦海中,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經過主人公八兒的`語言、行為及心理描述體現八兒迫不及待地想吃臘八粥,心理活動變化構成了本文的線索。於是,課堂上我便抓住這一線索來展開教學。一方面,我抓住語言描述來幫忙學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處描述八兒與母親的對話,雖然語言並不是很多,但卻能充分表達出八兒急於吃到臘八粥的心理。於是,我便讓孩子們找出描述八兒語言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從讀中你體會到了八兒的什麼心理。孩子在動筆、動腦、動口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兒的心理變化。從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向到最終的“親見時的驚訝”,將八兒的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同時也將一個可愛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此刻同學們面前,讓人不得不喜,不得不愛!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為、表情來向學生展現心理。八兒對臘八粥的渴望,不但經過八兒語言的描述來表現,作者還注重的是八兒行為和表情的描述。“從哪裡還能看出八兒異常急於吃到臘八粥?”一個問題將孩子們再次帶到課文之中,“八兒今日喜得快要發瘋了。一個人進進出出灶房……”“進進出出”一詞把八兒對臘八粥的惦記形象地寫了出來。“八兒要哭的樣貌”“他驚異得喊起來了”都真實地將八兒的心理展現給大家。八兒心理變化的描述將一個嘴饞的小孩子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八兒等吃媽媽熬煮臘八粥的經過,也將八兒一家的其樂融融展現給了大家!在抓住八兒心理變化的同時更抓住了孩子們對八兒的喜愛之情,運用了最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文字,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們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們對臘八粥的愛戀之情!可見,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可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的機會較少,如果課堂上充分組織學生朗讀,互動,效果會更好。

  另外,對於開頭講臘八粥的做法及人們對其的喜愛的處理,總覺得有著不小的欠缺,因為對這一段文字的表達妙處,處理得太簡略了。沒有透過文字表達人們對其的喜愛,從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這是對不一樣年齡段人都喜歡臘八粥的具體描繪處理不當。又從“看”“聞"“吃”來一點點的體現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體會不深刻。如果此時讓孩子們用不一樣的形式去品讀一下,那會在品讀的過程中學會這樣的寫作方法,這樣才在遺漏中補回一點缺失。可見自我的備課不夠深入,文字剖析不夠精當所致,今後的教學應予以警示。

  《臘八粥》教學反思4

  《臘八粥》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小說,文章圍繞臘八粥講述了媽媽熬煮臘八粥的過程,寫出了八兒在一旁等著吃粥時的情態與急切的心情及一家人吃完飯後滿足的情景。本文的教學目標之一:能仿照課文第一自然段,寫一種自己喜歡的食物,寫出其特點及對它的喜愛之情。

  為了完成此教學目標,在全文的學習之後,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選擇一種自己喜愛的食物,想想這種食物的外觀、材料、味道、做法等,同桌互相說一說,然後全班交流。

  學生1:可以先介紹這種食物的特點,引起人們的興趣。

  學生2:課文中的“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就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樣寫不僅讀起來很親切,也使食物彷彿有了生命一般鮮活、形象。

  學生3:課文第二句話還介紹了做這種食物的食材,我們也可以這樣寫,從食物的食材、色澤、味道等方面進行描寫。

  學生4:還可以寫品嚐這種食物時的感受或者這種食物對於個人的特殊意義。

  學生髮言積極踴躍,說的特別到位。我稍作點撥,讓學生完成小練筆。

  學生仿寫的很好,抓住了美食的特點,表達出對這一食物愛之情。本節課我認為比較成功,也感到欣慰,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習得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