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1

  《平均數》是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的第一課時。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資料能力基礎上,從生活例項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本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相對於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更為關鍵。

  《平均數》這一堂課,我磨課過好幾次,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推敲、摸索,都有數次的提高,但是由於自身的水平較低,再加上對學生把握不夠,而且,平均數是個抽象的概念,怎麼使抽象的概念讓學生去理解、接受,這是需要不斷思索的。

  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情境的成功運用。整節課我以閱讀貫穿,以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入。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丟擲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想評選優勝組,是第一組還是第二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第一組,有的認為第二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哪組獲勝必須先求出“每組平均讀了幾本”後,我並沒有急著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讀了幾本”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收穫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表格呈現資料到變成一幅圖,並利用圖中書本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再將表格呈現為條形統計圖,更加直觀,更加明瞭。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資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收穫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第一道題目,學校裡捐書活動對演算法的`鞏固,以及在過程中的演算法最佳化;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進一步理解。鼕鼕去河裡游泳是不是有危險,根據平均數的意義來解決。第三題是班級閱讀量引導整個溫州市、全國的閱讀量,從小到大的延伸。這個過程中對班級閱讀量那麼大的鼓勵,對我們處在閱讀危機中該做什麼給予建議。這幾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透過聽取多位前輩的評價和建議後,對平均數這一堂課感悟更深。現總結如下:

  (一)平均數的理解不夠。

  這是一堂概念性的課,而這一個概念又是抽象的,如何讓學生在抽象中把握概念呢?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過於注重平均數方法的計算,而忽視了或者說少重視了對於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悟的時間不夠。

  在第三環節的第2題的練習中,讓學生思考鼕鼕是不是有危險的題目中,讓學生說的不透徹,而且沒有深入說說平均數的意義。仔細考慮,終其原因是對“平均數意義”的不理解,平均數代表的是整體水平,而不是每個人的實際水平。

  (三)語言過於抽象。

  平均數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教師抽象的語言去描述抽象,那學生如何理解?是的,在本堂課中,教師的語言應該反覆琢磨,使學生有易於接受理解。

  (四)課堂內容不紮實。

  這一節課,上下來的總體感覺是太過於粗糙,走馬光花,該深入時沒有透。還需要提高自身素質和吃透教材。

  一堂好的課必須反覆磨練,只有多思考,才能不斷進步。在一次公開課上,一位記者問一位數學老師,您的課為什麼上得這麼出色。這位數學老師只是淺淺地回答,我用一生都在備這堂課。是啊!每一堂課,都是一場演出,臺下多少工夫都是進步,臺上的表演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演繹。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2

  今天有幸到鄭州大學參加《第六屆核心素養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培訓觀摩會》,剛好是著名教師牛獻禮老師講觀摩課,從他的課堂中感受到學習真正在課堂上發生。

  牛老師講的是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以記數遊戲匯入,在遊戲環節不但臺上的學生積極參與,聽課老師也都積極記數,十位數只有兩秒鐘的顯示時間,看誰記得多,並將記憶正確的個數標在旁邊,順理成章的匯入新課。同學們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因此學習積極性比較高。牛老師仍以記數遊戲的記錄情況為例,給出兩位同學三次的記數結果,讓同學們思考“如果用一個數代表第一個孩子三次記數的整體水平,用什麼數比較合適?為什麼?”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再讓學生說出用哪個數可以代表第二個孩子三次記數的整體水平,並說出原因,牛老師不斷地引導同學們思考和發言,讓同學們真正感知“平均數”的內涵。

  透過學生的不斷敘述,學生深刻理解“平均數”代表的是整體水平,可以將一組數相加再除以這組數的個數求出平均數即“總數÷個數=平均數”;也可以透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更直觀,藉助動畫演示,讓學生感知平均數既不可能是一組數中最大的數也不可能是最小的數的真正原因,學生進一步瞭解平均數。繼續讓學生猜想如果再玩一次,這四次的平均數與前三次的平均數相比會有什麼變化,並思考“為什麼?”學生分組討論,展示討論結果,牛老師藉助動畫演示,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變化情況,進而得出平均數的特點:“一個數變化,平均數就會發生變化,平均數很敏感,它與每一個數都有關係”。鞏固練習環節,牛老師又結合生活實際,以體操比賽的規則為例,讓學生明白為了防止平均數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影響,往往計算平均分時會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計算平均分,這樣會比較公平,同時又讓同學們知道平均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這節課,牛老師主要讓學生去思考、去想辦法,理解平均數的含義、計算方法、特點,真正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中來。這樣的課堂真正讓學生參與進去,真正讓學生動腦思考、大膽參與,不僅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讓學生學會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起到了讓學習真正發生的作用。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3

  本單元重點理解“平均數”,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從統計的角度去正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存在一定的困難。四年級學生的統計意識比較薄弱,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對膚淺,而用統計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數”需要有一定的統計意識和一定的生活經驗,而正是由於受到這兩方面的不足,影響了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因此教學中我在以下幾個方面下了大功夫:

  1、強調對平均數實際意義的理解。

  《課程標準》4至6年級學段“機率與統計”領域的目標要求是:“透過豐富的例項,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資料的平均數,並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平平均數也叫算術平均數,主要用於描述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平均數的大小與一組資料裡的每個資料的大小均有關係,其中任何資料的變動都會相應引起平均數的變化。本單元首先透過兩個籃球隊隊員的身高和體重的素材,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平均數的價值。

  2、把讀統計表、統計圖貫穿於統計學習全過程。

  現在資訊社會中,統計圖、統計表已成為人們用來描述、表達資訊的一種普遍的工具和手段,讀懂統計表、統計圖也成為資訊時代每一個公民的基本素養,進而增強學生的數感和統計意識。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4

  6月12日我執教三年級“平均數”第二課時。在教學時,我首先多媒體“麗麗分糖果”讓學生覺得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來分比較方便。在新課時,讓學生計算開心隊和歡樂隊的平均身高時,我讓學生分成7個小組,讓他們選擇用哪種方法來計算。其中有6個小組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在計算時,他們都覺得很困難,我提議他們可用另一種方法計算。只有一個小組用“總數÷份數﹦平均數”的方法計算,而且能正確地計算出來。我因此向學生說明:兩種方法的特點,移多補少的方法只宜資料相差不大,而且份數不多。用“總數÷份數﹦平均數”的方法比較方便,計算結果也準確,這個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和以後的學習中也經常用到。

  之後我出了兩道練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大部分學生都能運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效果也很好。整個教學可能時間控制得不夠好,使學生練習的機會少一些。

  四年級數學平均數教學反思5

  今天講的四上《平均數》,從備課,上課兩方面作出以下反思:

  1、在備課方面,準備不夠充分,備課太粗糙,一些預設過於簡單甚至沒有,比如在討論王雲投中的7個和平均成績7時,沒有作出預設,對於學生回答的問題沒有作出精準而具有引導性的反應。課上題與題、話與話之間的過渡語準備不足,習題出現的有點突兀。

  2、在上課方面,課堂氣氛過於緊張,學生不夠活躍,可能由於自身有些緊張,讓部分學生過於拘束,氣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討論過程中,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討論,蜻蜓點水般跳過了本節課的難點,致使有些同學不會用適當的語言去解釋後邊游泳池和平均壽命兩道實際問題。這一段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說,去解釋,當然,在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簡單,沒有更深入的去說,當學生說到平均數只是一個平均水平,僅此而已,還需要再補充:有些數比平均數高,有些數比平均數低。

  另外,在比較投球比賽兩個組哪個組的成績好時,沒有讓學生充分去說透,在學生達成共識,沒有爭議時,還可以繼續問,讓生生之間互相爭論,緩解課堂氣氛。在學生髮表個人見解時,不要給學生任何贊同或不贊同的意見,讓生生互動。在討論中得出答案。

  綜合一整節課,節奏稍微有些快,當學生達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時,就此停止,立馬公佈答案,導致有些反應慢些的學生思維跟不上。以後上課要收弛有度,快慢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