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反思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反思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反思1

  根據本課學習目標,我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結合,把知識點透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過程零而不散,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結合學習內容,確定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

  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才會學,那麼課堂上教師就應少講。按照葉聖陶先生的說法,是講學生讀不懂的或體會不深的地方,即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擴充套件。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所以像本課這類傳統題材的課文由於敘述故文內容遠離現代兒童的生活時代,就需要我們花時間給學生提供相關資料,用簡短的文字延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從中瞭解*少年立志的原因,領悟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課標》中提到的多讀書、讀好書的必要性。

  二、結合學,注重情感教育生認知。

  拓展本文,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若僅限對“中華不振”的理解,僅限對*少年立志而欽佩,那本文的教學目的尚未達到,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努力落實,才真正達到目標。所以讓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並透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國之情,在幼小的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

  三、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提高學習能力。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識字的能力,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積澱,他們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結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課內外語文學習緊密聯絡,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所以在本節課中設計的討論和議一議就達到了此目的。

  四、透過綜合性學習,汲取營養。

  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絡,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才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助於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中華文明的'起源教學反思2

  一、收穫:

  1、對精品的概念:由迷惘到模糊再到有一點思路、有一點清晰。

  2、在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的基礎上,努力探索教學方式的改革:讓學生對問題教學法有一定的掌握,從而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打破了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使以往單一的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過程,建立起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注重能力與方法培養的現代教學模式。

  3、對三維課程目標之間的關係的把握: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範圍縮小,而歷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提高;重視歷史學習、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參與、體驗、感受,重視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二、不足:

  1、對學生學情分析不足:雖然知道初一學生初次接觸歷史,但認知、能力目標的問題設計偏難,導致很多時候要老師先進行提示或分析,學生才能有所領悟。

  2、教學目標定位和實現教學目標有一定的差距。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點學生透過學習和玩遊戲、做《學習輔導》的方式能基本掌握,但教學難點的完成則顯得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