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天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的一天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1
一、成功之處
本活動我們首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選取,活動準備充分,層次清楚。幼兒透過觀察、操作,認識了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學會了看整點、半點。在本活動的匯入部分,我所選的音樂《小鬧鐘》富有感染力且貼近活動內容,把孩子立刻吸引了過來,接下來的提問又把幼兒的思路引發到鐘錶上,很自然的就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透過充分的學具讓幼兒很輕鬆的認識了時針、分針。又透過演示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了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認識整點、半點。
二、缺失之處
1、問題缺少變幻性
在活動中,我都採用了撥好時間點然後提問幼兒:“這時幾點?”幼兒的積極是蠻高的,但我發現這樣的形式在幼兒操作的環節中碰到了困難,有的幼兒只知道幾點但不知道在鐘上怎麼撥。在課後我想了想如果在課堂中先採取我的方法提問幼兒“這是幾點鐘?”等幼兒掌握後,再以另一種形式提問:“那8點鐘應該怎麼撥呢?分針、時針走到那個數字上呢?”這樣變換形式相信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2、教師的高控制
本活動的重點在於認識整點及半點,認識半點是活動的難點。在備課時,我認為整點和半點是一樣的,認識了整點,半點理所應當也是很容易的。而真正在活動中我才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對於整點,孩子們能很快地理解、學會,但到了學習半點的環節,好多幼兒都搞不清了,這時怎麼回事呢?活動後我思考了,我認為還是我自身的問題,作為一個新教師,對幼兒的瞭解不夠,教學經驗也不足,活動大多都是在我的高控制下進行的,因為有時會覺得自己不說,孩子會不會說不出?會不會不順著我的思路回答?當孩子說出奇思怪想時,我應該怎麼去應答,所以總是忍不住說出問題的答案?在半點這個環節中,總結下來,沒有讓幼兒去探索,而只是我一味的講,這個效果是遠遠小於幼兒自己探索獲得的。仔細想想,如果我能給點時間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一下,討論一下,效果一定會大大不同的吧!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對幼兒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幼教事業還沒有深悟的理解,教學經驗乏乏,這些都意味著我還要深入地學習、領會,從書本中去學習、從有經驗的老教師那去取經,相信教師之路我會越走越順!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2
朋友們,你是怎麼理解“幸運”這兩個字的?在你的心中,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狐狸嗎?那小豬呢?
有時我也一直在想,如何將繪本上好?如何很好地挖掘出繪本的價值?那麼如何很好地在活動中體現出價值以及更好地進行師幼互動呢?這次的活動給我的感觸還是非常多的。
1.選材的重要性
《我的幸運一天》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兒童文學,情節跌宕起伏。這個文學首先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小豬一般給人的感覺都是很笨拙的,而狐狸這一角色給人的第一印象則是奸詐、狡猾,翻開封面的第一頁,孩子們幾乎一致覺得在這個故事中,幸運的一天屬於狐狸;而當大家都覺得是這樣的時候,故事的情節卻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轉變,在選材上是非常吸引人的,讓人看了以後很想繼續看下去、猜下去、講下去、演下去……
教師能夠及時發現這個故事幽默、詼諧這一特點,將活動將重點定為:透過觀察、模仿畫面中人物的表情、動作、揣摩角色的心理變化,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感受故事的詼諧、幽默。那麼教師是如何體現這一目標的呢?
2.設計的多樣性
在活動中,教師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幼兒則處於主體地位,讓幼兒邊閱讀邊思考邊大膽表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貼合孩子的興趣。閱讀——理解——講述——表演。整個過程環節環環相扣,逐步深入。同時也提高了幼兒語言的表達能力、體驗到了故事情節中人物的心理變化,同時在狐狸第二次準備吃掉小豬的時候,故事中的小豬提出了自己要先按個摩這樣肉才會軟軟的、香香的,教師問“你有沒有按摩過,現在幫你旁邊的小朋友試試”,這樣一個環節的設計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幼兒相互之間的交往能力,這個活動能從多個方面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
3.結合活動特點進行師幼互動
故事的內容詼諧有趣,人物特徵鮮明,比較適合表演,教師透過談話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人物特點,同時為後來的表演、模仿做準備,在看看、說說、做做種充分體現了師幼互動這一特點。如當小豬知道自己走錯了門的時候,為了更好地讓幼兒體驗到小豬那種害怕、驚恐的心情,教師透過表演、模仿、對比的方式,和孩子們一起真實地體驗到小豬的心情等等。
這個活動給自己很大的啟發,一直以來自己都覺得繪本只是看看、說說就可以了,但是透過這個活動我瞭解到繪本原來還可以演一演、學一學,甚至在《艾瑪捉迷藏》中,教師還可以挖掘繪本這一特點來畫一畫,看來,只要做個有心人,一樣的活動必定會有出人意外的特別。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3
本堂課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水平精心設計,活動準備充分,層次清楚。幼兒透過觀察、操作,認識了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學會了看整點。
本堂課的開始部分我以聽音樂唱《小鬧鐘》歌曲,引出主題,我提問:“剛才唱的是誰呀?”小朋友都能說出是小鬧鐘。隨後我透過念繞口令讓幼兒瞭解時針和分針轉動的規律。小朋友的學習興趣很濃厚。
本堂課的第二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我透過讓幼兒說說《我的一天》,說說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猜猜看那些事情是在幾點鐘做的,為下面的活動:幼兒在鐘面上撥出鐘點做鋪墊。但是我在引導他們說出一天中做了哪些事情時,講得過於細緻、所以佔掉的'時間比預設的多了幾分鐘,因此,把最後一個環節:幼兒練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9頁)改為了延伸活動。
從整堂課來看,幼兒的學習興趣很濃,尤其是在遊戲《小鬧鐘》時,他們能根據我撥出的時間用肢體做出相應的生活情景。
孩子們在這堂課的出色表現,比我預想的要勝出一籌。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4
《我的幸運一天》這是一個充滿戲劇性和趣味性的兒童文學作品。文中角色明顯,語言有多次的反覆,情節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使幼兒在不斷地猜測中深深地被作品所吸引。
我這節課的活動目標是:
1、透過師生共讀故事,瞭解故事的內容。
2、體驗故事情節突然發生轉變的趣味性,激發閱讀圖書的興趣。
3、感知故事中小豬如何使危險變成幸運的機智,知道在生活中遇到危險或困難時,不害怕、不緊張、開動腦筋,想出對策。透過這個活動,我基本上完成了我的目標。
在引題的環節,我先讓幼兒認識和理解“幸運”,把這節課的中心知識點提上來先解決掉,我覺得這樣較好,個別幼兒能講出來,但這樣同時也引導了全體幼兒一起來理解,這樣幼兒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就更容易了。我在觀察封面時,出示小豬和狐狸體型大小的對比圖,幼兒很容易接受這種形式帶來的資訊,這也為之後故事發展的轉折做了鋪墊。
當第一次提問“小豬碰到狐狸,會不會被狐狸吃掉?”幾乎所有的幼兒都回答“會”,但是經過兩次小豬都想出辦法救自己後,第三次當我問到“小豬洗乾淨和吃飽後,是會被狐狸吃掉呢?還是想出辦法救自己?”時,幾乎所有的幼兒都會說不會被吃掉,會想出辦法救自己。這時的幼兒都能明白這是一隻聰明的小豬了。我也已經成功的把幼兒的情感轉變過來了。
在觀察小豬回家的圖片時,幼兒都能根據小豬的表情判斷小豬的心情,這時我讓幼兒體驗小豬高興的心情,同時把那句“這真是我最幸運的一天”用高興的心情喊出來,這更強化了幼兒的情緒的體驗,同時也再次強調了主題,讓幼兒感受到幸運可以是屬於弱者的。聽到幼兒發自內心的聲音,我感覺到孩子們真的在用心感受小豬的情緒。
在討論“如果你遇到危險,你會怎麼做?”這個話題時,有個別幼兒的思維還沒有脫離故事情節,還是圍繞小豬的辦法在轉,經過我的引導,終於把思維拉到了現實生活中,並能講出各種辦法,因為幼兒的生活經驗沒有,所以有些辦法都是不符實際的。但我並沒有否定,而是加以引導。
總體來說,已經完成了目標,達到了我預期的效果,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在下次活動中繼續完善。
我的一天教學反思5
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幼兒必須逐步瞭解生活知識,掌握行為規範,這些技能往往可以在社會交往中得以實現。
今天我上了《我的一天》這節社會課。這節課是要讓幼兒瞭解早上、中午、晚上的含義,並能正確的區分,並瞭解一天的時間順序,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我覺得很多的幼兒都沒有時間的觀念,但是他們在幼兒園裡帶就了,有時候不用老師說他們也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情。比如早上來到幼兒園第一件事情是做什麼,接下來要做什麼,他們都很清楚,在上這節課前我還不瞭解我們班的幼兒對早中晚的認識夠不夠。我有時候也會問小朋友你們是幾點鐘睡覺的,有些小朋友會說晚上八點或九點,但是有些小朋友就亂說了,說自己三點睡覺,五點睡覺的都有,其實他們對時間的觀念都不是很清楚。我想透過這節課讓幼兒瞭解各個時間段的含義,瞭解一天中所做的事情的順序。
這節課我先是讓幼兒來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麼過的。但我問小朋友一天是怎麼過的時候,我發現沒有小朋友能回答的上來。我就立馬改了自己的問題,問小朋友每天的第一件事是做什麼?接下來又要做什麼?讓有把小朋友一天中要做的事情畫在紙上。讓小朋友瞭解到自己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這個過程我覺得是比較浪費時間的,一天中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我覺得我應該先把一天中要做的事情舉例出來,弄成圖片。再讓小朋友來說說先做什麼事,再做什麼事會比較的。好,這樣也不會很浪費時間。
接下來我出示每天中要做的事情的圖片,讓小朋友來排一排順序,要先做什麼事情,再做什麼事情。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覺得基本上能達到這次上課的目標,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幾個小朋友不能夠理解,社會課本是是有點枯燥的,它沒有生動的故事,也沒有有趣的遊戲。我覺得我上課的語言還應該更加的生動一點,用語言的魅力去吸引每一個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