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角平分線教學反思(精選6篇)

角平分線教學反思

角平分線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角平分線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角平分線教學反思1

  如何能夠上一節“形神兼備”的數學複習課呢?接到任務後,我正在州學院學習,就此也與一些老師進行了探討,但都沒有較好的思路。若上簡單的單元複習課,很容易造成概念的累積和習題的羅列。我個人認為,既有數學的思想和味道,又有我校差異—適應性教學模式下的“獨學、對學、和群學”的特點才是一節好課。

  為了突出幾何教學的特點,我首先從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結構特點進行比較,讓學生真正認清“數量關係”和“位置關係”相互轉化的幾何思想,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它們之間是“條件”、“結論”的“變位”。在前置性作業中我設計了幾道基礎題,並重點考查4~6號同學。讓學生在講解中注重數學的根據,在使用判定時關鍵要找到截線和被截線。實現了數與形的說理,也進一步讓學生理清了判定與性質的關係,為下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我結合典例透過識圖,讓學生觀察、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恰當的使用了角平分線性質的三種等量關係再與平行線所得角的有機結合充分的進行分析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變式訓練中我採取了對學的方式,注重思想方法和幾何的推理過程,要求學生中師傅給徒弟點撥和糾錯,但效果不是很好。

  最後的綜合訓練沒有完成,說明學生能力不是很強,平時的訓練不到位。

  本堂課在其他方面還有不足如:學生對推理過程的完成方面還不夠熟練,角平分線性質的三種等量關係的恰當使用與平行線的綜合問題應用還不熟練。另外本堂課依然受框架的影響,“形”到位,但課堂教學數學思想和解題方法滲透的還不是很到位。“神”方面差點火候。

  角平分線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貫徹“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教育理念和體現“數學教學主要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的教育思想。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節課的重點我確定為:掌握角平分線性質定理,而難點確定為角平分線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的準確表述與證明。

  為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問題——啟發式教學法,透過設計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引領學生自己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推理驗證,思維展示等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及其探求過程,在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最終能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總的來說,整節課的設計有理有法有據,既遵循了新課標的理念和學生的發展特點,又突出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理解、掌握、運用知識的同時,培養和提高了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再到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我覺得本設計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亮點:

  1、教學設計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及其探求過程。

  2、在教學中以問題引領學生活動,在學生活動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本節課在教學實施中,透過教師問題引領,啟發誘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互動討論等一系列活動,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分解、突破了難點。

  3、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實際教學中,還要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努力讓學生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化,最終實現學生的“樂學”。

  角平分線教學反思3

  本節課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按操作、猜想、驗證、運用的學習過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意識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始終圍繞著角平分線及其性質、判定的問題而展開,先從出示問題開始,鼓勵學生思考,探索問題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的理解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整個課堂顯得時間倉促,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定理應用。沒有及時地檢驗學生運用角平分線性質定理進行簡單的推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假如對本節課進行第二次設計,我想只探討角平分線性質定理即可,而後補充一些例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進行分析和運用,真正的培養學生動手、合作、概括能力,以達到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意識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角平分線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講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下面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課堂效果以及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反思。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想如果在一節課的時間裡把性質和判定學完,那隻能是把本節課設計為探究課,而對於性質與判定的應用只能放在下一節課,於是我把這節課設計為探究課,把對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定理的探索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是啟發探究式。為了增加課堂密度和教學效果以及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仔細研究了一個課件,知道了以增加學生對角平分線上任意一點的理解。在學生探究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時,我分別創設了情境,一是為了給學生的探究搭建平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二是為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並應用於實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二、對課堂的再認識

  如果說一節課的課堂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根本,那麼課堂上老師的傳授方式更是關鍵。這其中包括老師對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把握,老師的教態是否大方得體,尤其有很多老師聽課的時候,還包括語言是否精煉,知識的邏輯感是否連貫,層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說本節課的課堂氣氛,不知是否是第一節課的緣故亦或是學生有點緊張,平時愛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太敢發言了,所以感覺課堂的氣氛還是有些沉悶。當然,老師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時,要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在課上輕鬆而愉快的學習知識。這是對任何一位老師的考驗。其次透過看自己的錄影,平時自己沒有在意的細節,包括自己在講臺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經意的手勢和說話的口頭語都暴露出來。感覺自己精心錘鍊的語言在錄影中仍有些羅嗦等等。

  總覺得自己上課時怎麼會留有那麼多的遺憾。再次對課堂所用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由於在開始的尺規作圖中浪費了一部分時間,當然這一環節時間的浪費與我講授尺規作圖的方式不夠合理是分不開的,以至於在後面所準備的習題沒有時間去練習,給人感覺這節課不夠完整。再就是課堂上安排的內容過多,也是導致前面所提問題的原因。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不應死板教條,而應根據內容和學生情況進行更合理的配置。

  三、不足之處的反思

  透過這堂課,感覺自身的課堂教學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於改進和完善。尤其是對課堂語言的錘鍊,不僅僅是表達清楚,更要言簡意賅,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還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應停留在口頭上,還要在實際操作時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實際教學中始終貫徹先學後教的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個人能力。

  角平分線教學反思5

  本節課主要介紹了三角形的三種非常重要的線段,學生已經學過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線段的中點、角的平分線等知識,是學習本節新知識的基礎,所以我在複習提問環節不但要求學生說出上述概念的文字語言,還要求學生說出符號語言,為後面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的幾何語言做好鋪墊。同時我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我覺得很成功,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同時在後面又作為例題進行講解,既解決了問題情境中提出的問題,又填補了例題的空缺,同時應用三角形的高、中線知識進行解決,得出三角形中線把三角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的結論。

  本節重點是三角形的三種重要線段,難點是對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中線、高的準確理解、作圖與正確運用,而突破難點的關鍵是運用好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從畫圖入手,獲得三種線段的直觀形象,進一步架起數與形之間的橋樑,加強知識間的相互聯絡。

  對於每一種線段的獲得我都設計了動手操作,尤其是鈍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佔去了大量的時間,因為學生在作圖上確實存在很大問題。但最終學生還是很好的畫出了鈍角三角形的三條高,並得出了相關結論。

  雖然在教學中,課程基本內容講解完畢,也達到了基本的教學目標,但由於課堂容量大,而且有難點不好突破,所以在時間控制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前松後緊了,前邊如果能擠出3到5分鐘,這節課將很順利的完成。

  角平分線教學反思6

  上週我的公開教學課是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課後我感到很糾結。

  作為公開課,這節課顯然是不成功的,首先教學任務沒完成,學生未進行充分課堂練習。其次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討論不充分,課堂靜多動少。再次,為使公開課更像公開課,我依然有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痕跡。最後,對學生學情分析不夠準。

  在教學設計上我還是用了心的,這節內容分為兩部分:性質和判定,每部分又細化為幾個有層次的問題,旨在透過問題引領,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在整節課中學生也做到了認真看書,獨立思考,獨立完成,遇到困難再討論。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我預計學生二十分鐘能完成,但學生四十分鐘才完成學案自學內容,而學生始終在不停的看、寫。

  學生在最後部分沒來得及充分討論和展示就被我一拖而過。新課堂理念注重尊重學生思維,前半堂做得還不錯,這時我顧不上了,畢竟離我的目標太遠了。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我認為除了對學情分析不準外,更大的原因是學生根本沒預習,這就是我的糾結所在,把學案預先發下去,讓學生預作,或許能使課堂流暢,容量增大。但讓學生什麼時間?自習課,鞏固練習時間還不夠,課餘時間,在我校學風還不是太好的情況下,擔心學生不能認真預習,最終敷衍了事,又怕與其他作業相沖突。況且對學案上所填內容是不是學生自己思考的或透過消化轉化為自己的結果,我在目前的情況下是不放心的。我不能充分相信學生,怕他們矇蔽了我的雙眼。但是如果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自我閱讀,獨立思考,獨立作業,交流合作等環節,再加上教師的必要點撥,一節課就完了,課堂訓練和拓展延伸便沒時間了。

  課堂怎樣設定學習內容?怎樣處理課堂的動與靜、嚴實與輕鬆、自學與互學、基礎與能力的關係?怎樣處理課內與課外的關係?等等問題,使我迷茫,也許我們都迷茫,但我們不要怕迷茫,只有迷茫了才不至於迷信。只有在迷茫中前進才能探索一條符合我校的旨在提高課堂實效的有效途徑。這需要我們老師共同思考研討和不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