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凡卡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凡卡教學反思

凡卡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凡卡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凡卡教學反思1

  1、要懂得取捨

  在上課之前,我就覺得這篇課文太長了,能抓的亮點太多,什麼都不想放過,結果是什麼都抓不住。一節課下來,總覺得,我還想講,我還有沒講到的,比如三次嘆氣等。

  2、要注重細節

  我備課總有一個毛病,就是注重大的框架,教材怎樣處理,怎樣突破重難點。而細小的過渡語,時間的分配、尤其是板書的設計,經常性的忽略。教學無小事,這些細節之處如果能恰當處理好,對於整堂課的效果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3、要以學生為主

  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總是不經意間就忽略了學生。課堂上,有個填詩訓練,小組合作完成的。我在巡迴檢查時發現有些小組完成的很好。然而在集體交流時,我卻怕拖堂,剝奪了好多小組的展示機會,其實孩子們很願意展示自己的成果。我再給點時間,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該多好。

  凡卡教學反思2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兩者始終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凡是效率高的語文課,莫不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較好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的。而反觀那些失敗的教例,則與教者對主導作用的錯誤認識不無關係。

  現結合教學《凡卡》的實踐,談幾點想法:

  一、充分了解學生學習實際,在此基礎上組織教學,使教師的“導”富有針對性

  學生學習課文都不是從零開始的,一是學生有極大的自學可能性,二是語文不同於數理化,學生往往在教師教學一篇課文之前就有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先期感受和認識。因此,教師必須正確把握學生已有學習基礎。只有這樣,課堂教學目標才會定位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起他們“跳一跳摘到桃”的慾望。

  上課時,學生已出乎意料地將《凡卡》這篇長課文讀得十分流利。因此在匯入新課後我即以“你在預習中還有什麼收穫”的問題來進一步摸清學生“底細”。學生大多數交流了自己理解了哪些生字新詞,比如有一位男生說:“‘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打’,仔細讀了課文第8節,我覺得‘揍’不是一般程度上的‘打’,像文中老闆拿著皮帶那樣的‘打’,才算得上‘揍’。”還有的說“這是契訶夫寫的一篇小說,他用寫信的形式來寫凡卡非人的遭遇,構思真是巧妙!”等等。一番熱烈的交流後,教師根據學生已有學習基礎對教學目標進行了最佳化,主要是做了“減法運算”:如要求理解的新詞,凡學生已自己讀懂的就無需再講;再如學生已經熟讀,“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也相應作了調整,教師只是對“康司坦丁·瑪卡里奇”等難以讀順的名字稍作指導,把重點落到如何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上。實踐證明:這樣做既順應了學生學習需求,更能有效地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提供機會讓學生質疑,創設平等、民主的氛圍,使教師的“導”富有活力

  “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要就表現為能積極提問、主動探索。我在實踐中深深感到,教師著力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不但體現了教學民主,更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讓語文課充滿生機和活力。

  在上《凡卡》時,除了歡迎學生隨時質疑外,我還特意在學生交流完預習所得之後讓他們質疑問難。當時學生提問很熱烈,帶著普遍性的問題主要有:

  ①“楦頭”是什麼樣子的?“一普特重”到底有多重?

  ②第一節作者稱“凡卡”是“凡卡·茹科夫”,而在信裡凡卡又自稱“伊凡·茹科夫”,“凡卡”到底叫什麼?

  ③這麼冷的天氣,星星怎麼會“快活地眨著眼”?“許多小樅樹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等著看哪一棵該死”這一句又如何理解?

  ④凡卡為什麼要寫信給爺爺?作家為什麼不直接讓他逃回鄉下去呢?

  應該說,這些問題都很有價值,表現出學生思維“走勢”。特別是③④兩個問題,與課文的重點內容與訓練重點“體現人物的內心”緊密相關。如果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自己讀書探求答案,那麼既可以解決疑難,又可以使教的要求轉化為學的內在需求,效率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師因勢利導,指明下面的學習就是要體會人物寫信時的內心世界,並指出同學們提的兩個問題到時就會迎刃而解。

  我始終相信,教師只有透過藝術的“導”,學生才能主動、高效地學習,也才能逐步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在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能力與人格的全面發展。而這正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目的所在。

  凡卡教學反思3

  一、交流背景為學文奠定基礎

  《凡卡》一文,作者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作者所寫的時代和學生有一定的距離,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開課時透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關於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學習課文的基礎,進行交流之後,就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長文短教,直奔重點

  課文結構複雜,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信的內容、凡卡爺爺的呼救、凡卡的回憶和凡卡的夢等重點內容,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1)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學中我還注意啟發學生想象。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為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另外,凡卡向爺爺呼救的內容,我藉助反覆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強了悲劇感人的力量。

  三、對比教學,突破難點

  教學凡卡回憶和爺爺一起在鄉下生活的情景時,引導學生思考:

  a、你覺得凡卡鄉下的生活怎麼樣?

  b、鄉下的生活既然很苦,為什麼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呢?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就能把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進行對比,進而弄懂作者寫鄉下生活“樂”是為了襯托學徒生活的苦。

  四、探究結果,深化主題

  “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為什麼?”提出問題後,我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寫信後的內容,把描寫凡卡動作、神態的詞句劃上記號並體會他的內心活動,再透過學生的感情朗讀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你想對凡卡說點什麼?透過這一訓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黑暗社會的憎恨,對窮苦兒童的同情,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珍惜。

  凡卡教學反思4

  圖文結合,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絡起來。透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說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說:“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說:“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著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為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欺負,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凡卡教學反思5

  昨天初讀課文後,我讓學生整理了凡卡寫給爺爺的信。今天一開課,我就從信入手,讀了信後,讓學生說說凡卡在信裡最想表達的是什麼內容。顯而易見是述說自己在鞋鋪學徒生活的苦難和一而再再而三地懇求他爺爺來接他回鄉下。

  先重點研讀了書信的第二段內容(課文第8自然段),先扯碎分成“述說與懇求”兩部分,再把悲慘生活分成“捱打、捱餓、挨凍”三部分,再重讀捱打的一系列動詞“揪、拖、揍、戳……”感受該不該捱打,該不該挨這樣的打。然後再合併,把兩部分連起來朗讀與體會,有一位女孩自告奮勇把哀求的部分讀得特別入情,掌聲響起。

  接著仍從書信中尋找這樣哀求的語句:“親愛的爺爺,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理解“沒有指望”,用指望造句;結合課文哪些地方寫到了狗,怎麼連狗都不如?孩子說“城裡的狗一點也不兇”是因為吃得飽,待遇好。“鄉下的狗能低著頭跟在爺爺後面,而凡卡卻一個人在遙遠的城市裡受罪。”還有文章的最後寫到“泥鰍搖著尾巴”說明很快樂,而凡卡沒有!

  讀了這些以後,我問孩子們有什麼想問的。

  學生A:他們在鄉下過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把凡卡送到莫斯科來做學徒?於是引出了凡卡唯一的親人——爺爺的生活。在回憶的部分中寫到了兩處有關爺爺的。起先孩子覺得爺爺的生活還可以,能在大廚房裡睡覺,不像凡卡“睡在過道里,小崽子一哭,還要搖那個搖籃”;爺爺有羊皮襖穿得也不錯。現在的孩子無法一下子理解那個社會的窮人生活。我再強調地讀了一遍“白天在廚房裡睡覺”細想,怎麼在廚房裡睡覺,怎麼睡?同時也指了俄國的地理位置,結合課文“凍了的山林喳喳地響,爺爺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著吭吭地咳”這一句感受那裡冬天的氣候,一件“寬大的羊皮襖”能在晚上禦寒嗎?學生受了啟發後,有的從“65歲,瘦小”等處進一步感受到了爺爺的無能為力。

  學生B:爺爺為凡卡在鄉下找個工作,何必要送到城裡來?

  學生C:鞋鋪的學徒生活那麼悲慘,為什麼不讓他做其他的工作?

  學生D:他們這樣對待凡卡,當地警察怎麼不管?學生看似天真的提問,但為我點明瞭教學的燈,關鍵在於讓學生認識這個黑暗的社會,這個不平等的制度”,他們懵懂的是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於是我們想到了過去所學到的有關孩子悲慘命運的課文,那個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那個被活活打死的“小音樂家揚科”,還有被馬車軋死的“小珊迪……孩子們終於明白了凡卡在哪裡做什麼樣的工作都逃不出悲慘的命運!

  這麼一節支離破碎的課,把那麼長的一篇課文給完全扯碎了。但我覺得在學生與文字,學生與老師的對話中,他們對課文的感悟還是在層層深入。吳非在《不跪著教書》中說語文是最有靈性的科目,孩子馬上要畢業了,學了六年語文,教他們學會讀書、學會思考該是我們語文老師的最終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