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範文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1

  等式的基本性質是學生在剛剛認識了等式與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系統學習方程的開始,其核心思想是構建等量關係的數學模型。

  本節課的學習是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發現規律,併為今後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打基礎。

  由於等式的基本性質是解方程的基礎和依據,所以我在教學時給予特別重視,加法是學生學習計算的基礎,因此在教學等式同加的性質上,我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實驗。

  第一層次,在天平兩邊同時放上同樣的物品,第二層次,在天平的兩邊同時放上等質量的不同物品,讓學生觀察現象,並總結歸納出結論。第一個層次的實驗,學生透過教師的直觀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兩邊加上同樣的物品,天平就會保持平衡。

  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構建出天平與等式之間的聯絡,將天平上的實物,透過測量,抽象到等式的計算中,使學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實驗過後,有些學生會形成思維的定勢,只是認為在天平兩邊加同樣的物品,天平才會平衡。為了打破學生的這種思想,我們設計了第二層次的實驗,即在天平的兩邊同時放上等質量的不同物品。

  透過這一層次的實驗,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決於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決於所放物品的質量是否相同。

  這樣的教學設計,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了對事物的本質探究上,使學生明確對知識的探索不要僅停留在表面,而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同時,也注意到將等式與實驗進行結合,兩個實驗之後,學生對於等式的同加性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夠較為準確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質。

  總之,數學教學要給學生留出大量的習題訓練時間,給學生消化和熟悉鞏固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時時提醒自己精講多練,儘量多給自主練習的時間和空間。

  《等式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2

  以前的教材中,在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數。而現行的教材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在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為初中學習移項、合併同類項等方法作準備。

  教授這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預習,小組互說操作,完成設計好的導學。最後我再課件操作驗證學生的結論,一步步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

  本節課,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合理運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課堂教學的過程應始終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注意啟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課上學生們緊跟我的思路,認真思考,積極的參加小組活動,學生表現很積極。

  1、等式的性質體現了數學的對稱美,教學中讓學生在15分鐘時間內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並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這種現象,突出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生獲得關於等式性質的知識,並養成認真觀察的學習態度。透過直觀演示,幫助學生感悟怎樣才能使天平的兩端保持平衡,引導學生以等式的基本性質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生動直觀地呈現解方程的原理。這樣設計既重視過程,又重視結論;既重視知識的教學,又重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採取先扶後放、動手實驗操作的形式,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培養了自主學習、動手操作等能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主體。

  2、猜想入手,激發學習興趣。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3、學生展示環節非常好,不僅僅展示了實驗過程、現象,總結了規律,在展示過程中,能積極補充、質疑,個別同學質疑的問題很有價值。

  但在教學中,我覺得對學生“放”得還不太夠,其實可以嘗試老師不演示,只提出實驗要求,學生直接動手分組活動——利用天平遊戲來探索等式的性質,教師對孩子們的活動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適時的引導,這樣更符合新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