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範文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範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

  在學校舉行的一人一節研究課展示活動中,我執教的蘇教版四上《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這一課題,透過活動我收穫頗多,現將我的反思呈現如下:

  具體做法是:

  一、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

  在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發現——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教學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解決熟悉的實際問題引入的,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初步感受運算的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觀察比較,發現規律。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二、注意數學學習方法的滲透。

  加法結合律是本課教學難點,由於在探索加法交換律時,學生經歷了“觀察發現——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學習過程,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索加法結合律,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將已有學習方法滲透到探索加法結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個數相加蘊含的運算規律。學生不但理解了加法運算律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中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絡。

  在教學完加法交換律時,我及時把新學的知識和加法計算的驗算結合起來,讓學生回憶交換加數驗算的方法,明確與加法交換律之間的聯絡。在教學完加法結合律時,又出示了兩道口算題9+7、34+27,讓學生回憶口算過程。這樣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及時溝通,加深了對已有知識經驗的認識,同時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在最後的提高鞏固階段,結合練習為下節課學習加法簡便計算墊下了基礎。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方法,所以到課尾出現了學生由加法運算律聯想到減法、乘法、除法運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規律呢這一想法。併產生運用這一數學方法進行探索的願望和熱情。這些數學方法是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客觀的,有些是由於本人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設計還不夠。總之,在學習洋思經驗及實施新課改中,我會不斷地反思,及時地總結,適時地改進,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2

  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由於借班上課,上完後感覺自己前半節課發揮得不如後半節課,不過學生對交換律的理解和應用以及對交換律對減法、和加減混合的應用掌握的還是不錯的。這節課,我從學生以學知識入手,引導學生髮現加法交換律,理解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進而提出除了幫助我們驗算外還有什麼強大的功能!接下來利用加法交換律使計算簡便,進而發現還可以使減法簡便,加減混合簡便!使交換律得以推廣!

  聽完課後,趙老師沒來得及喝水就結合這節課進行了評析。

  趙老師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質,作為骨幹教師課堂紮實,教學思路清晰!

  同時趙老師提出這節課可以從經驗拓展的角度,讓學生從更多的生活例項入手,從道理上理解“交換”,如8+74+2、想:原來有8本作業,先拿來74本又拿來2本,我們可以這樣,先拿來2本,又拿來74本,都表示現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這樣想公交車原來有35人,下去17人,上來了5人,可以這樣想有35人,上來了5人,又下去了17人。這樣的結果都表示現在有的因此人數是一樣的。結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讓學生從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學時,用計算的方法驗證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學生舉例少了點,這樣總感覺形式上稍多了點,另外“驗證”更多的是驗證這種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趙老師提出可以看看馬剛老師的課例。也鼓勵我們多去看看名師的課例。

  從第一次聽課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導,指出“蘋果”的貫穿,課堂練習的量,今天得到趙老師的指導,自己感覺收穫很多,發現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從備課到上課,用了兩天的時間,昨晚還熬夜製作課件到11點多,雖然累,但自己有了收穫,此時感覺一切累都值得!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3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這一規律的發現過程,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激勵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傾聽故事——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過程。現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說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節課以成語故事《朝三暮四》為切入點,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透過教師設問:“故事講完了,你想說些什麼?”水到渠成地引出數學算式“3+4=4+3”,進而提出猜想“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思考,發現規律,為舉例驗證埋下伏筆。

  2、組內交流討論,舉例驗證猜想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舉出怎樣的例子去驗證猜想?應該舉多少個?意在滲透舉例驗證這一數學方法,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無數”的概念。

  在小組討論的同時,教師及時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舉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00+3000=3000+2000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小組彙報後,讓學生評價各小組舉例,真切體驗“舉例驗證要考慮到方方面面”。

  3、練習層層深入,鞏固所學新知為了讓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練習內容。讓學生利用加法交換律進行填空即可,使學生即時運用掌握的知識。本節課使學生由簡單應用到靈活應用的練習中,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同時又培養了數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比較創新,打破了傳統教學觀察得結論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和學校提倡的“主體多元,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相吻合。同時,也適合本學段學生的發展特點、認知規律。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點和不足,如下:

  1、在引導學生思考舉怎樣的例子來驗證猜想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夠恰當。不是學生不會思考,是教師的設問指向性不夠明確。比如,可更改為“我們是不是可以再舉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來驗證呢?”,讓學生明白舉例是指舉加法算式,然後交換他們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讓學生體驗“無窮”思想時,沒有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課堂教學時,當學生舉了大量的例子之後,教師詢問是否可以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有的學生還是堅持認為不可以,一定要舉無數個例子才行。此時,可自然銜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數。這樣,我想比教師生硬地解釋,刻意地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加法交換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換律時,要明確強調這一規律中,變的是加數的位置,不變的是他們的和。讓學生反覆地說,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數?

  4、在課堂練習時,可引導學生回顧我們在哪裡用到過加法交換律。可利用課本31頁第2題,將新學與舊知巧妙地結合。另外,要將每一個習題的設計意圖,充分地挖掘出來。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換律,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方法,為下節加法結合律以及乘法運算規律打下很好的基礎。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4

  在數學中,研究數的運算,在給出運算的定義之後,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通常稱為“運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條運算定律在數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到了反映這五條運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別是對於加法、乘法的交換性和結合性,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

  成功之處:

  1、整合教材內容,便於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在以往教學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編排程式,按部就班,首先教學加法運算定律的教學,再進行乘法運算定律的教學,最後對比加法、乘法運算定律之間的聯絡和區別。雖然感覺教學有條不紊,但是總感覺缺失點什麼,總感覺有這樣一雙手在禁錮自己的思想。如何讓教學更能適應新形勢下課改教學的要求,以學生為本,順應學生認識發展需求,減輕學生背誦記憶的難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學中,我大膽改變了教材的編排程式,改變為加法、乘法交換律放在一課時進行教學,加法、乘法結合律也是如此。透過教學,有利於學生感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和區別,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非常輕鬆的認識了加法、乘法交換律,記憶非常深刻牢固。

  2、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學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發學生猜想,透過舉例驗證得出: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的結論,然後又再次引發學生從結論進行猜想,讓學生不僅知道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並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從已有的結論中透過適當變換、聯想,同樣可以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獲取結論的方法。透過結論引發猜想,學生很自然列舉了例子進行證明,從而得出在乘法中,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的結論。結論的得出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實感悟到了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處:

  習題的處理欠妥當。練習五1題只是要求學生將計算結果填入表中,沒有讓學生說說表中數的規律:可以以加號所對的那條對角線為對稱軸,對應位置上的兩數相等。這樣在計算中可以利用這個規律,算出對角線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設計:

  1、注重習題的備課,減少低效教學流程。

  2、注重對加法、乘法交換律的證明過程,可以透過集合圖和點子圖,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