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樂園》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1

  《兒童樂園》這節內容是新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時的內容,本節內容的重點是經歷把相同加數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絡,體會用乘法算式表示連加算式的簡便性;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難點是根據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並知道乘法算式中各乘數表示的意思。

  根據學生的二年級學生的活潑好好奇的心理特點,我設計的教學環節如下:

  一、課前滲透

  我以出示2袋玩具小熊(每袋有兩隻小熊),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再出示4袋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列完後並說說是幾個幾連加,最後出示10袋,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由此讓學生體會到多個相同加數連加列加法算式比較麻煩。

  二、 新知學習

  1、 情境匯入

  2、 讓學生說說在圖中看到哪些數學資訊。

  3、 提出數學問題

  4、 抽出問題,解決:一共有多少人坐小飛機?

  ①要解決“一共有多少人坐小飛機?”應該怎樣列算式?

  師根據學生所說進行板書:2+2+2+2=8(人)

  ②師出示課件:6架小飛機一共能到多少人?8架呢?30架呢?學生體會到加法算式 越來越長,由此引入乘法。

  5、 以4個2連加的加法算式為例來學習認識乘法及乘法算式 中各部分名稱,會讀寫 乘法算式。

  6、 說說乘法算式中的乘數2表示什麼?4是哪來的?

  7、 鞏固解決:6架飛機一共坐多少人?8架呢?30架呢?應 該怎樣列乘法算式?

  8、 當堂練習。

  三、 課堂小結。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有幾處值得反思:

  1、“課前滲透”這個環節可以刪除,應該直奔主題,以免“多個 相同加數連加寫起來比較麻煩”的體驗重複。

  2、在教學將相同加數連加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時,沒有突 破“乘法算式中的兩個乘數是怎麼來的,應該如何確定乘法算式中的兩個乘數,及每個乘數表示的意思”這一難點。如:2+2+2+2=8,改寫成乘法算式:2×4=8,第一個乘數確定的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數2,另一個乘數是相同加數2的個數4,並附以明確的板書,學生才理解深刻。

  3、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儘量不要重得學生的回答。以後應 注意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2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這節課上得比較成功,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突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課程理念。

  創設學生熟悉的“發練習本”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用連加算式解決這類問題相對煩瑣,激起學生學習乘法的願望,進而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運算的意義之後,讓他們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表示,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把解決問題與學習乘法運算意義的過程結合起來,利用學生已有的用連加算式解決問題的經驗,進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從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在列乘法算式時,“4個2”中的4,“6個4”中的6和“3個3”中的第一個3是教學的關鍵,而對此學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師請學生說說自己列式過程中的想法,特別是從哪兒找到“4”“6”和“3”的,由學生講給學生聽,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另外,引發對“1+2+3=6(人)”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討論,進一步強化對乘法運算意義的體驗。

  3.自評表現,總結全課。

  學生學會自評是“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提出的一項重要內容。讓學生對自己本節課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目的是鼓勵學生樹立自信,不斷進步。對於那些認為自己表現不好的學生,應肯定其優點,並提出希望。對那位本節課自評表現欠佳的學生,老師要求他課後給同學們講講他在兒童公園發現的乘法問題,以彌補其在課內的損失。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能自始至終給學生創造出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體會、感悟和發現,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願望。

  〖案例點評

  1.除了“教學反思”中提到的優點之外,本節課還有一個很突出的優點,就是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比較充分,主要表現在:(1)給學生比較充分的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或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如每個學生都在草稿本上獨立列式計算,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向同桌介紹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人人都選擇一個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並與同伴交流等等。

  (2)學生互動中,智慧的火花時有閃現,如“我發現瞭如果兩個乘數不一樣時,可以寫出另一個乘法算式,如果兩個乘數一樣時,只能寫出一個乘法算式”;觀察具體情境,把“1+2+3=6”改寫成乘法算式時,學生髮現了兩種方法:一是透過“移多補少”把3個加數都變成2,另外一種是不用移,前後兩排椅子都坐著3個人,這兩種辦法都可以列出3×2=6或2×3=6。

  (3)學生有一定的發展。學生小結說“我學會了將一個很長的連加算式用簡短的乘法來表示,真奇妙。”“我知道了有些連加算式能用乘法表示,有些就不能。”這是學生實實在在的收穫,他們才這樣自信。

  2.在描述數學問題方面,也存在著與前一個案例同樣的缺陷,需要改進。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3

  教學反思

  1、在操作體驗中經歷建模。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模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活動化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失去意義。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本節課在提示課題理解完間隔的含義以後,透過三次種樹的數學活動,並輔助與多媒體,讓學生充分感知到了“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一一對應的關係,使學生清楚地理解兩頭種樹棵樹為什麼要+1,兩頭都不種棵數為什麼-1,以及一頭種為什麼棵數與間隔數是相等的,達到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數形結合——促進方法滲透。

  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教學資料包

  教學精彩片段

  兩端都栽植樹問題 教學片斷

  1、提出問題。

  :在全長1000米的路的一邊植樹,每隔10米栽一棵樹(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學生的猜測可能有不同的結果:100;101;102或99。

  2、自主探究。

  棵數和間隔數到底之間有什麼關係呢?讓學生大膽地猜想,並用圖示的方法驗證。

  顯示:隔10米種一棵,再隔10米種一棵……,一直畫到1000米!學生會感覺:這樣一棵一間隔畫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煩了,又浪費時間。

  引導學生:要研究棵數和間隔數之間有什麼關係,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讓學生思考、交流,嘗試從簡單入手,用“把大數變小數”的方法進行研究,滲透“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3、發現規律。

  學生開始動手畫圖、填表、比較分析,然後展示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小資料中兩端都種的情況下,都有“棵數比間隔數多1”的規律。

  師:“棵數比間隔數多1”的規律是同學們用較小的資料研究出來的,如果資料增大,這個規律還成立嗎?

  動態演示:一個間隔對應一棵,這樣一直對應下去, 100個間隔就有100棵,種完了嗎?

  師:如果這條路變得很長很長、無限長,兩端都種還有這樣的規律嗎?

  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不管數字多大,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最後還要補上一棵才能達到兩端都種的結果。這個環節,潛移默化地滲透“極限”的思想。

  4、總結歸納。

  歸納“化繁為簡”的解題策略。

  讓學生體會到研究問題可以從簡單入手,將困難的變為容易的,將複雜的變為簡單的,用這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把抽象的數學化歸思想滲透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體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提高思維的素質。

  5、總結規律。

  師:你們能用一個式子把規律表示出來嗎?

  (板書)間隔數+1=棵數 棵數-1=間隔數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4

  在學校每人上一節研究課活動中,我選擇了《探索了樂園》第一課時,透過觀察、操作和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自主探索圖形中隱含的數學規律並建立模型的過程。發現並瞭解多邊形的邊數與分割成的三角形的個數和內角和之間的數學規律,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培養歸納、推理等數學思維能力。課上進行兩個探索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探索多邊形的邊數與從一個頂點畫線段的條數以及分割成三角形個數之間的.關係,第二個活動是探索多邊形的邊數與多邊形內角和的關係。先有多邊形的意義引入,瞭解了有幾條線段首尾順次連線組成的圖形成為多邊形,就進入第二個環節,將每個多邊形從一個頂點用虛線分割成幾個三角形,找學生說一說是怎麼分的,就在這一環節中孩子們分割的不對,我又進一步引導孩子們理解要求,照樣子去分割,這地方耽擱了會時間,課下同同科的老師交流,怎樣處理會更好,同課老師說如果把孩子們分割錯誤的展示出來,加以引導就會節省一些時間,說的有道理,我欣然接受。整個教學我著眼於學生的認知實際,注重過程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好奇,敏銳,活躍,敢想,敢試”的心理特徵,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致力啟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以便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

  我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透過動手探索,參與實踐,密切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絡,掌握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和數學建模方法,形成用數學的意識。學生在實驗中,不再被動接受知識。引導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實現從“看得見摸得著”到“抽象理論”的飛躍,促進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充分開發。

  人的認識能力的形成,在時間上經歷了一個從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建構過程,而在成熟的思維中,這三種思維形式同時存在並相互發生作用,“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辦法使它們能看得見摸得著”。實驗探究法就是讓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實驗,從實驗中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探索規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及動手能力;使抽象晦澀的數學學習變成生動活潑的遊戲過程,透過實踐,使問題在實驗觀察中自然而然地被揭示出來,並引向深入。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活動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像問題解決、數學遊戲、數學實驗。積極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增進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形成用數學的意識。我覺得這樣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有助於學生合作學習。

  我對學習內容透過問題串形式開展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透過討論,交流思想,探究結論,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積極思維的習慣,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培養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協作能力。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5

  這兩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乘法的初步認識。

  有二個知識點:

  1、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一條主線。

  2、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透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開放式的課堂教學。

  乘法的初步認識它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我從生活經驗出發,層層深入地逐步完成對乘法意義的體驗教學過程,從學生喜愛的謎語為切入點,抓住學生的心理年齡的特點及心理需求,因此從課堂一開始孩子們就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不足之處:

  學生的觀察不夠仔細,表述上感覺也有些欠缺;有個別學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6

  今天很高興給孩子們上了一節有趣的數學實踐活動課《數學樂園》。上完課後我有很深的感受,想和各位老師分享一下。

  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數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體的課程,它重在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旨在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在這裡,數學得到了昇華。數學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課程標準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終身學習’和‘持續、和諧發展’等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人們的認同,數學教育觀面臨著重大變革,作為教育內容的數學,有著自身的特點與規律,它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而且更應當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關注每一個學生在情感態度,思維能力,自我意識等多方面的進步和發展。”我想,這篇教學設計,對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作了很好的解讀。課堂教學從只注重學生知識結構的培養和認知圖式的建構,到關注學生的具體生活和直接經驗,並真正地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使教學活動的基礎性,發展性和創造性達到了統一,體現了“學習不是為了‘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為了‘生長’自己的知識”這種現代教育觀。由此我們也看到了新課程強大的生命力,它正在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和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

  本節課我就結合了上述新課程的理念,在教材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重組和加工。將課本上枯燥、生硬的平面遊戲變成了動態、活潑的趣味遊戲,使課堂教學更加充實、充滿趣味性。

  在上課之前,我還精心地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對課堂上學生們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預設,並對學生們可能生成的結果進行了動態的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對本節課的優缺點做簡要反思。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整節課,同學們始終沉寂在遊“數學樂園”這一情境中,在米老鼠的帶領下,學生們的精力更加集中了,思考問題更加主動了,心情也更加愉悅了。這樣有意識地學習,當然也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二、為孩子創設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走迷宮環節中,我設計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了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想一想、說一說中體會走迷宮的路線的多樣性,並教給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多途徑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絡,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又為生活服務。本節課中無論是走迷宮、對口令、送信、坐火車還是投球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這些遊戲其實就是學生們經常會做的,可是平時在玩這些遊戲時,學生們根本沒有想到這些數學問題,而今天他們不但玩得高興,同時也解決了許多的數學問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這點點滴滴中,同學們一定會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四、關注細節,注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讓學生做會一道題或是明白一個算理,而是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學習,如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如在走迷宮環節,我在各小組彙報了合作探究取得的結果後,還讓學生對一些資料進行比較,既對各小組探究的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又很自然的複習了這一部分教材中沒有安排的比較大小的內容,這樣做也鼓勵了在合作探究中表現較好的小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環節中我還補充了怎樣走才能既不移漏,也不重複?為學生今後的有序思考指明瞭方向,教給了學生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又如在坐火車遊戲中,我不但設計了簡單的幾和第幾的知識,還相應地補充了求總數的環節。我先請一名同學站起來讓他說說自己前後各有幾個人,再求這一豎排一共有幾個人。這樣的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對基數的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物認識。

  還有在投球遊戲後,我讓同學們看黑板上的投球結果,目的是在學生們看圖提問題的同時,滲透給學生一些統計思想,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五、巧妙設計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新課程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在送信環節中我創設了兩個小插曲,一個是有一個同學投不出去信,一個是有一個小動物沒有信。目的是教育學生做事要認真、實事求是,同時也要關注身邊有困難的同學,幫助他們共同進步,促進了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六、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在這節課中我運用了互評、教師評、多媒體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評價比較有針對性,同時還關注不同學生所表現出的情感。從他們臉中的表情就能看出他們心中那一份成功感和一份滿足感。這樣使學生認清了自己,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當然在看到本節課成功一面的同時,也會看到一些不足之處,請各們老批評指正。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仔細思考同學們可能出現的問題,提高應變能力,使我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加深對10以內數的認識,進一步鞏固10以內的加、減法,充分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培養數學意識。

  2、學會看簡單的統計圖。

  3、在走迷宮中,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多途徑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加深對10以內數的認識,鞏固10以內數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經歷走迷宮、統計投中圈數等活動及彙報交流中,感受統計和有序思考。

  課前準備:畫迷宮,圈等。聯絡其他教師共同管理、輔導學生小組活動學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到數學樂園去玩一玩。(板書課題)

  二、 數學樂園

  1、小白兔送信

  師:兔媽媽有一些信,想讓小兔子幫忙送出去,信封上算式的得數就是收信人家的門牌號(出示7座小房子,房子上分別有2、3、4、5、7、8、9這些數字)。

  出示9-3,以這樣的提問方式提問:請這一組的第3個同學來站起來?同學們看看是不是第3個同學?

  師:請這一組(另一組)的前3個同學站起來,同學們看看站對了嗎?師:剛才老師請這一組的第3個同學站起來,站起了幾個人?請這一組的前3個同學,站起了幾個人?可見第3個的“3”與3個的“3”是不同的。

  師再依次出示算式: 8+0、7-5、2+3、9-5、6-3、2+7、10-3用上面的方式提問。

  指名學生回答後揭示答案,在黑板上排成一排。

  師:現在黑板上有幾封信?(8封)這邊有幾座房子?(7座)你想到了什麼?(引導發現8比7大,初步感受有房沒信或有信無房)看看是不是這樣呢,誰願意來送信?(指8名上臺送)

  師:剩下幾號信沒有送到?(答案為6的算式)它應送給幾號房?(6號)這6號房還可以放哪些等於6的算式?

  師:同學們表現得真好!也知道了“幾”有時表示好幾個,第幾卻只有一個。如5表示5個,第5卻只有一個。(與數學生活動結合)

  2、投圈遊戲

  師:第二個遊戲——投圈。

  ⑴、投圈活動。出示圖(1),每組排好隊,每人按順序投,投中一個畫一個圈,記後回隊伍後面。

  (2)、展示成績(課堂抽一組的情況,圖2)。

  師:根據這幅圖,你看懂這組中,投中最多的是幾個?是誰?你還知道什麼?

  (3)小結:這是我們將來要學的統計圖,象這幅是用畫圈的方法表示投中的個數,幾個圈就表示投中幾個,要知道是誰投的要看下面的名字。

  3、數學迷宮

  (1) 出示數學迷宮

  觀察:誰能看懂題目的要求?

  師:同學走時,其他同學注意看,想一想,要走得與別人不一樣。

  (2)全班活動。(說明:把“數學迷宮”畫在地上,學生分組活動,其他教師協作指導、管理)

  (3)方法指導。

  A、簡單到難

  師:剛才同學們走時,有沒有重複了?有沒有辦法既不漏也不重呢?

  師:我們可以按一定的順序來思考這個問題,比如:先簡單的再難一點的。

  轉一次彎,從1走到5轉彎到9,問:你想到哪邊還有相不多的路線?指名畫一畫!

  師:對,左右兩邊是一樣的。

  師:再找轉兩次彎的,剛才到5,現不到5到4就轉到8再轉到9。

  第一次到5轉,第二次到4轉,接下去到幾轉呢?

  B、從上向下

  師:走迷宮時,我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從1走到9,但是走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種,只要你符合要求,不管你怎麼走都是對的。

  三、課堂總結

  師:這就是這節課玩的“數學樂園”,你們開不開心?其實學數學也是很有趣的,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的有趣的數學知識,。教學反思:

  實踐活動課以鞏固、應用、拓展數學知識為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的能力。本節課學生走出教室,透過遊戲的形式,在玩中學、玩中悟,體會到數學的奇妙和有趣。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1、在實際體驗中激發興趣。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也就是說當學生有積極的態度和情感時,才能使大腦的活動得到促進,使各種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啟用,興趣是思維的原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依據實際情況用遊戲形式將教材提供的內容活動化,如投圈記錄、走迷官等,使學生個體全身心地置身於真實的數學活動中,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體會做數學的快樂。

  2.嘗試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就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來說,要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不但要從觀念和方法上進行變革,還需要組織形式上的創新,實現教學形式上的多樣化。

  A、離開課桌,走出教室。在本節課中,我根據內容的需要,讓學生離開課桌,走進教師為他們設計的遊戲活動中,把學習內容與遊戲緊密聯絡,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學數學、用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為學生的探索學習和技能訓練創設了一種愉悅、和諧、自主的氛圍,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

  B、多人上課,共同輔導。班級授課的缺點有樣一個缺點:過分強調整齊劃一和集體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為了改進這一缺點,本課分組活動時,一位老師負責一組同學的指導工作,嘗試著多位老師一起管理和指導,以提高活動的效率。

  3.把握靈活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在把握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處理了教材,把序數、計算、統計等學習內容融於各項活動之中,在統計上要求學生自己或他人幫助能記,會看懂誰幾個;在走迷宮中初步感受到同一問題有多種不同的答案,同時指導學生要有序地思考一些問題。由於要求簡單,把教學任務融於數學活動中,既能完成教學用書上所有的教學要求,又能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滲透數學思想。

  4.感受有趣的課堂教學活動。本節活動課涉及的內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內數的基數、序數含義,數的組成、比較大小;10以內數的加減法;簡單的統計思想等等。儘管教材中將上述內容安排在一個一個具體的遊戲中,但由於篇幅的限制,許多創意不可能都寫進教材。根據本節活動的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徵,採用了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各項實踐活動,獲得了較大的成功。如回答問題的提問方式、做走迷宮遊戲、投圈統計等。強調學生參與現實、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好數學的信心,體現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數學意識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這節課中,所設計的各項活動,均為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提供了平臺,為學生的相互交流、表現自我創造了機會,使學生能夠用自己所喜歡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體驗成功所帶來的樂趣。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8

  中班末期,為了鞏固幼兒對10以內數的認讀、點數、書寫以及數的比較,我設計了一節名為《動物樂園》的多媒體數學綜合課。 根據教學意圖,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活動流程:

  首先,在背景幻燈,兒歌《我愛我的小動物》音樂以及老師的語言引導下,激發起幼兒活動的興趣和期望。然後進入教學主題階段——逐步出示動物由少到多的牧場(每張幻燈片至少兩種動物)幻燈片,每張幻燈片教學模式——幼兒認識小動物,說出小動物名稱,然後幻燈出示小動物名稱;幼兒點數小動物數量,大家一起點數,幼兒在本子上寫數字,幻燈出示數字,表揚數對、寫對的幼兒。比較畫面兩種小動物的多少,體會數字誰比誰多多少,誰比誰少多少;模仿《我愛我的小動物》創編歌曲,如:我愛我的小貓,小貓有幾隻,有*只,有*只,小貓有*只。最後,幼兒念數字兒歌“1像鉛筆能寫字”結束活動。 進入課堂,初始如我所願,教學效果非常好,幼兒對活動很感興趣,雙邊活動很活躍,但是隨著教學內容的推進,活動已經進行了25分鐘左右,所有幼兒雖然興趣很濃,但我發現課堂紀律已有些難以掌控,而我的幻燈教學內容安排還有近一半沒有實施。我知道,我不得不臨時減少教學內容和活動程式,結果,這堂我精心準備了一個多月的多媒體活動課以我的不盡人意而結束。

  中班幼兒活動不能超過30分鐘,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節課不算是一節完整、成功的課。而這一切都源於我的難以取捨和經驗缺失。 根據我的目的,我用了大量的時間到好友的qq牧場去追蹤、挑選圖片(沒有幼崽、背景漂亮、成年動物、有排列隊形等),動物名稱、數量全部編輯成動畫方案展示。主體部分我弄了16張幻燈片,上面的動物各不相同,我想把它作為引起幼兒學習興趣的一種手段,我也曾懷疑內容的過多,但面對每一張精心挑選、製作的圖片,真的捨不得去掉那一張,測試了幾次,覺得差不多能完成。而事實證明,幼兒的興趣的確很濃,但由於幻燈片的過多而導致了整體教學活動的失敗。如果幻燈片在8個左右,只要全面覆蓋1-10數字的教學,個別數稍有側重,完全能按意圖進行,那一定是一節完美的多媒體嘗試課。

  初次嘗試多媒體教學課,雖然失敗了,但我收穫的卻很多,尤其是:取捨是一種智慧,善於取捨,才會成功。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9

  李華老師執教的遊戲課《數學樂園》,是以鞏固、應用、拓展數學知識為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學不好數學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數學太枯燥無味,與學生的生活沒有很好的聯絡起來。本節課學生走出教室,透過遊戲的形式,在玩中學、玩中悟,體會到數學的奇妙和有趣。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1、感受有趣的課堂教學活動。本節活動課涉及的內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內數的基數、序數含義,數的組成、比較大小;20以內數的加減法;簡單的統計思想等等。根據本節活動的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徵,採用了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各項實踐活動——“走迷宮”、“送信”“投球比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強調學生參與現實、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好數學的信心,體現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數學意識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李老師所設計的各項遊戲活動,均為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提供了平臺,為學生的相互交流、表現自我創造了機會,使學生能夠用自己所喜歡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體驗成功所帶來的樂趣。

  2、在實際體驗中激發興趣。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主要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也就是說當學生有積極的態度和情感時,才能使大腦的活動得到促進,使各種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啟用,興趣是思維的原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李老師依據實際情況用遊戲形式將教材提供的內容活動化,如“走迷宮”,使學生個體全身心地置身於真實的數學活動中,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體會做數學的快樂。上課伊始,隨著李華老師親切的話語“同學們你想進數學樂園嗎?”,學生一蹦三尺高“想”。“老師要帶聰明動腦的小朋友進數學樂園,如果你們能走過這個迷宮就可以進數學樂園,(如下圖)不過老師要提醒大家的是:最好不要和前面的小朋友走的路線一樣,你們有沒有信心?”。學生在蹦蹦跳跳中走出迷宮,鞏固數的順序1、2、3、4、5、6、7、8、9。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彷彿真的走進了數學的大樂園。在走迷宮中學生初步感受到同一問題有多種不同的答案,學會有序地思考一些問題。把教學任務融於數學活動體驗中,既能完成教學用書上所有的教學目的,又能滲透數學思想。

  2.嘗試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來說,要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不但要從觀念和方法上進行變革,還需要組織形式上的創新,實現教學形式上的多樣化。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讓學生離開課桌,走進教師為他們設計的遊戲活動中,原本枯燥的口算練習,老師採取送信的形式將各個口片分發在學生的手中,讓學生將得數是5、6、7、8、9的“信”,分別到信箱“5”、“6”、“7”、“8”、“9”中。學生在操場上像小天使穿梭送信,笑聲、吹呼聲感染了聽課的每個老師,我們聽課的老師也彷彿走進了數學的樂園。李老師將學習內容搬出教室,使學生走出教室在有趣的活動中學數學、用數學、體會數學的美。為學生的探索學習和技能訓練創設了一種愉悅、和諧、自主的氛圍,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構建和鞏固知識,整節課在和諧愉悅情境完成。

  如果說這節課有瑕庇的話,那就是在室外上課,操場上人多,學生有時聽不清要求盲目行動的情況較多,室外課組織教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從而真正做到玩與學,學中悟。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10

  1.突出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課程理念。

  創設學生熟悉的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用連加算式解決這類問題相對煩瑣,激起學生學習乘法的願望,進而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運算的意義之後,讓他們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表示,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把解決問題與學習乘法運算意義的過程結合起來,利用學生已有的用連加算式解決問題的經驗,進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從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

在列乘法算式時,“4個2”中的4,“6個4”中的6和“3個3”中的第一個3是教學的關鍵,而對此學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師請學生說說自己列式過程中的想法,特別是從哪兒找到“4”“6”和“3”的,由學生講給學生聽,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另外,引發對“1+2+3=6(人)”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討論,進一步強化對乘法運算意義的體驗。

  總之,這節課,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評價”的迴圈過程中,透過相互交流、啟發,取長補短,實現由不會到會、由模糊到清晰。在討論、交流中,學生處於一種寬鬆的氣氛中。這種放鬆的狀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最便於學生再創造的狀態,更能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讓學生獲得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情感體驗。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併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11

  《動物樂園》是一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最後一課,它是在《快樂午餐》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比較的方法。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夠透過數一數,比一比等活動正確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能正確運用“>”、“<”和“=”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以動物聚會這一情境匯入,學生比較積極,很快融入課堂。接著透過比較情境圖中各種動物的數量的多和少引入這三個數學符號。最後在認識完這三個數學符號並指導學生正確書寫之後,引導學生總結三個符號的記憶方法,並編成順口溜:“大口朝大數,尖尖對小數。”

  不足之處:

  1、 準備不充分,教具沒有派上用場,直觀性不夠。

  2、 隨機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在沒有教具的情況下可以拿身邊的物品進行比較,比口頭表達更形象具體。

  3、 板書不夠規範。

  4、 教學語言不夠貼切,師生互動較少,課堂練習也較少涉及。

  基於這麼多的不足,我更應該努力完善自己,多向老師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12

  這學期學校加大了小組合作課堂模式的探究,要求各個教研組長必須上一節小組合作探究的課,我選擇的是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課《去遊樂園》。

  《去遊樂園》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個教學環節,實際上是一位數乘多位數的進位乘法的教學,按照以往的做法,教師把這節教學當作展示自己的舞臺,教師總是竭盡所能地幫助學生鋪路搭橋,逐字逐句地分析過程,認真細緻地歸納方法。但是,這樣包辦代替的最終結果卻是以犧牲學生獨特的個性、自主探索的能力換來的。對於學生來說,他們透過自我調控、感悟方法、比較分析、內化吸收,最終所獲得的比教師教給的方法和機械的模仿要有意義得多。

  整節課我以故事為線索,創設了“去遊樂園”這一活動情境,同學們能在遊樂場裡邊學邊玩,邊玩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具體地情境中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孩子們都表現出相當高的熱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例如,計算12×5=,教材並列呈現了三種計算方法,充分體現了對不同計算策略的尊重與肯定,鼓勵學生演算法多樣化。但我在課堂上是這樣對學生要求的,先嚐試用豎式計算,然後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驗算,這樣既學習了豎式的計算,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豎式的計算道理和過程。

  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也特別的棒,爭先恐後的想上臺展示自己怕想法,願意上臺展示,並表達自己的想法,每一個計算,孩子們都能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看來這節課的知識孩子們掌握的不錯。這也是我這個學期對孩子們訓練的重點。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13

  在這次的校數學組教研活動中,我執教的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82頁《數學樂園》。我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透過豐富多彩數學活動加深學生對10以內數的認識,進一步鞏固10以內的加,減法,充分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透過走迷宮、對口令、投擲遊戲、送信遊戲四個數學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機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事物的能力。

  滿意之處:教學設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形象生動,寓知識於有趣的數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且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更活躍。

  不足之處:1、語言的表達上有所欠缺,各教學環節之間的語言引導得不夠到位。如:在設計幫助迷路的兔子回家時沒有交待清楚,讓人覺得好像是空降了這個教學環節,和前後教學環節聯絡不上。2、對口令的教學環節中,對的數只有8的組成,數的組成太單一,形式過於簡單,不能進一步拓展與練習。應多出幾個不同的數的組成,分成和組成相結合。

《數學樂園》教學反思14

  《去遊樂園》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米,建立“1米”的空間表象,瞭解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能夠估測和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能選擇合適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透過教學自認為有以下幾方面是值得借鑑的:

  1、創設實際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標》中指出:在教學中,要加強現實生活與課堂教學的聯絡。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新課伊始,我首先創設了學生熟悉的“坐公交車,超過1米要買票”的情景,設定了“1米到底有多高呢?”這一懸念,激起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2、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讓學生體會學習“米”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在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過“米”,學生說出了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體育課中的跑步距離,學校跑道長等,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體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安排大量的測量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多方面地理解和體驗長度單位。

  當學生建立了“米”的概念後,為了讓學生多方面地理解和體驗1米的長度,我安排了大量的測量活動,讓學生測量講桌的高(我們學校的講桌高是1米),測量教室門的高度(學校教室的門高是2米)等,來加深學生對1米長度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