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美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1

  普通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髮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教育隨之步入課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思想觀念,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資源來適應新的課程改革標準。新的課程標準和以往的教學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這不僅表現在課本內容的編排上,更多的體現在教學的形式將打破舊的傳統模式,創新教學將粉墨登場。

  高中美術鑑賞課是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下,透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因為優秀的美術作品是時代精神的文化結晶,對美術作品的鑑賞關係到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所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真正起到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美術鑑賞意義深遠。美術鑑賞是用運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美術鑑賞模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語言和鑑賞方法,瞭解美術學科各科的各個門類,透過鑑賞中外優秀美術作品,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作為面向全體學生,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審美能力的培養和人文修養的提高是其問題所在,因此,美術鑑賞的模組教學是高中美術整套教材的基礎和重心。

  那麼,在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對美術鑑賞課的興趣呢?我認為: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潮流,使創新教育在美術課中得以充分體現。

  一、創設課堂氛圍,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教師,如果失去了讓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那在新課程已步入課堂的今天是不合格的。

  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質量也往往是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產生。教授美術鑑賞我有這樣的體會:創設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情,有了好的心情就會使課堂變得活躍,必然就會讓學生積極的思考,師生之間的配合與互動油然而生。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如上教學效果呢?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為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首先要動腦筋使得每一節課都會讓學生感到有新意。只要能做到畫面上有一個閃光點就是一幅好的繪畫作品。所以,努力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感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學生自然會為之所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上每一堂課的時候,在學生走進教室時聽到的都是高雅、優美的鋼琴曲,當然在上中國民間美術時換上了那純樸、高亢的陝北民歌。此舉雖然簡單,但效果明顯。創設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是挖掘學生的潛力、開發學生智力和創造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再加上藝術課的自身魅力,定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始終尊重學生的自主地位。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個性,他們有著獨到的思想與見解。只要在輕鬆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在尊重學生自主地位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夠敢於質疑,敢於發言,敢於冒險,學生的潛力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一個微笑,學生的一份信心,課堂上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要做到與學生親切、和諧、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一個和諧的、美的環境。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分析中,研究並理解教材的主要目標,教學的重點、難點,將教師自身的知識和情感融入到教材的講授中,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創新能力。美術鑑賞是用運感知、聯想、比較、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內涵的美術活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以講解、討論、比較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同時,鼓勵學生文字形式描述、表演來完成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上網收集課程相關資料,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可以組織學生到美術館、博物館和相關自然資源進行參觀、調查等多種學習形式。

  以往,在我們的美術鑑賞教學中,許多學生喜歡被動的地聽老師講解、分析。在評價藝術作品時,也儘量尋求一種傳統的標準和說法,所以使得一些學生人云亦云,思想毫無創意。在美術鑑賞活動中,鼓勵學生交流,其實就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這也正是新課程標準所大力提倡的。因此,我們教師在美術鑑賞活動中應改變過去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方法,尋找一些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地參與。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這就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幾種很好的學習方式。總之,我們教師要秉承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遵循高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儘可能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終身學習和進一步發展的平臺。

  二、不斷提升教師審美素養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認為:對於“我們來說,沒有知識就沒有欣賞。如果有人說,某一件作品使他感到歡欣鼓舞,但卻認識不清楚這種情感到底是什麼,追求不出這種快感之所由來,那麼,這種人就是自欺欺人。為一部不能理解的藝術作品而引起的喜悅,是一種令人痛苦的喜悅”。可見,在美術鑑賞活動中,掌握一些基本的鑑賞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新教材和過去的教材相比較最大的區別是對鑑賞基礎知識的強調,這樣,會使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學習美術鑑賞。學習美術鑑賞,首先要了解美術語言,它包括美術元素和組織原理。美術元素是美術中最基本的組成元素,憑藉這些元素,如:點、線條、形體、明暗、色彩、肌理、空間等,藝術家可以創作出各式各樣的美術作品。組織原理包括: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比例與尺度、動感與靜感等,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要藉助這些組織原理來進行構圖和安排。

  高中美術鑑賞第一課就是。美術作品的特徵。那麼,作為老師就應首先廣泛的涉獵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豐富自我。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如果我們教師自身在專業領域碌碌無為,那麼,怎樣為學生答疑。新課程標準不僅對老師專業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與其相關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寬,只有不間斷的學習才能適應並勝任高中美術教學,這是創新美術教學的一個大前提,也是終身教育的根本所在。馬克思主義認為,審美教育是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審美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的發展賦予我們教師新的時代氣息,看著那一個個渴求新知的眼神我們責無旁貸。

  三、多元的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評價已經遠遠不適應現代的教育發展。新課程標準對評價的建議是:“具有開放性的、能促進學生髮展和改進教師教學的以及推進美術課程不斷髮展的評價體系”。教師的發展關係到教育的發展,這已經達成了共識。所以,教育要發展首先要對老師已經形成的傳統教學模式逐一改變,教師要以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正如評價建議中所說:“建立以美術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美術教師從多渠道獲得反饋資訊,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己不斷成長。”透過多元的評價,我們的教學才能夠發展,我們的工作才更有意義。比如,新課程開設以來,在新的評價體系下我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競賽活動,參與聽課的面很廣有本學科專家、學校領導、本學科教師、其他學科教師,這樣一來多方面的反饋意見接踵而來。當然,在問題之初是覺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可當認真的梳理過後可謂是撥雲見日,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這裡徹底的體現出來。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了,老師在課堂上也比以往輕鬆了。

  傳統的教學評價只有對美術作業的評價,是全部由我們教師實施的評價,而且整個過程都是由老師憑藉個人的教學經驗評判。對學生的成長而言處於一個即盲目又被動的地位,這顯然以遠遠不能適應新的課程評價標準體系,新的課程評價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標準,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是我們教學的核心。同樣,我們學科有其特殊性,和其它學科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也有量化評價,但基本上處於主觀、隨意和無序的狀態,所以提倡多元的、多主體的評價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認為,在多主體的評價方式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能力是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誌。所以,必須重視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

  四、利用多媒體電教裝置提高教學質量

  在步入數字時代的今天,運用多種電教聲訊裝置進行教學,以加強視聽直觀效果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成為一種新的綜合性教學形式。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有幻燈,錄影,投影儀,實物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把以往人們常用的直觀教具如掛圖等準確、逼真地透過螢幕反映出來。具有如下的特點:

  1、形象直觀,聲畫合一。

  2、簡捷靈活,動態感強。

  3、資訊量大,傳遞迅速。

  4、形式活潑,表現力強。

  由於上述特點,和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如下優勢:

  (1)節省課堂教學時間。

  (2)對一些理論知識透過畫面可得到非常直觀的詮釋。

  (3)為調動學生的思維創造條件。

  (4)聲畫並用,充分刺激學生感官,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求知興趣。

  教學追求最佳教學效果,正確利用多媒體裝置提高教學質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存在一個最佳使用效果的問題。在教學中,影響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因素很多,根據知識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高中美術鑑賞教材中大部分內容都要仰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才能輸送給學生,但各個知識點在內容和形式上就有各自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如何使用的問題。如繪畫鑑賞需靜態的影象,而建築鑑賞則更多的運用動態影象等。即使上述因素都考慮的很好,也不一定取得最佳教學效果,這裡還有一個使用的藝術問題。即何時用,怎樣用,尤其是用什麼樣的語言把直觀教具和正常教學連在一起,使其渾然一體。打破舊的教學模式需要在實踐中創新,時代賦予我們教師更高的要求和使命。

  總之,高中美術教學要求教師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為有“美術”而快樂。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2

  《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 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說過“人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鑑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高中美術鑑賞課的開設,正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從而提高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啟迪智慧,擴大視野,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然而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於傳統教育模式下,高中美術鑑賞課的教學現狀並不樂觀。

  一、高中美術鑑賞課的現狀與反思

  (一)、教師創新意識不強,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大多高中美術教師從高等院校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多,美術史論、教學理論、藝術概論等知識方面則顯得比較薄弱,對其它相關學科知識的瞭解更顯潰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論教材,畫下一個園,就跑那一個圈;此外,由於高中美術鑑賞課開設時間不長,對於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比較少。因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自然就較多,普遍的現象就是大家熟知的“一言堂”,只注重教師的教法,忽視學生的學法;只注重書本知識的講授,忽視課堂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尤其忽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髮展的關係。

  (二)、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

  從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來看,高中的應試教育還是大方向,其根基無法動搖,社會對學校升學率的關注和評價,家長對教學效果、學科成績的關注和評價,學生對教師能力、教學效果的關注和評價,無一例外的與高考搭上線。結果是,非高考內容的的高中美術學科,自然得不到社會、家長和學生的重視。反映在高中美術鑑賞課的課堂上,就是好學生總想利用該時間做其他學科的作業,學困生真的就成了“學困生”,——上課就犯困。

  縱觀上述現狀,我覺得,高中美術教師應該面對現實,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入手,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學科潛能,努力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改變不利於教學的現狀。

  二、高中美術鑑賞課的教學對策

  (一)提升教學理念,師生共同發展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把課堂看做提高能力的領地,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發展,不斷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從而,不拘一格的去豐富課堂教學,把每一節課看做是通向典範的起點。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總結的一點經驗,拿出來曬曬,願得到同仁的賜教。

  我在上《外國近現代雕塑》這一課時,嘗試性的作了以下教學設計:

  1、讓學生在本課中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作品,然後把興趣點一致的同學分到一組,這樣可以分成相應的若干組。

  2、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各組鑑賞和討論。

  3、請學生表達個人的感受和見解,發表對作品的評價。

  4、教師作鼓勵性評價,對學生髮表的不足之處加以補充或改正。

  5、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在全班進行探討。

  6、指導學生在課外蒐集資料進行更廣泛的鑑賞實踐。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建立一個支援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要鼓勵每一位學生大膽的表達。對於高中生來說,他們雖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善於思考,但由於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對於同一作品很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評價。又由於學生經驗和能力所限,看法也許是幼稚或不全面,但只要他們是認真的,真實的感受,教師就應給予尊重和認可。

  其次,教師要把自己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既要組織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又要主動而坦誠的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也要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此外,還應該看到,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普及,學生學習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他們可以從網路上查詢到很多相關的學習資料,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去搜集資料,即可鍛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

  (二)展示學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蘊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作品不僅存在於藝術殿堂和博物館中,也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其中不僅有繪畫、雕塑等以觀賞性為主的美術,更有如建築、工藝設計等滲透到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實用性美術。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初,應讓學生對美術的範疇和功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使學生充分的認識到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美術對自身素養、能力、心理乃至整個人生的重要影響,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鑑賞課的積極性。 另外,在鑑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象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並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透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其更深層的內涵和更深厚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的要求與體現,是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的崇尚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思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抒懷山河之美的情懷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的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昇華。

  (三)提高教學藝術,增強學科魅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激勵人?沒有主動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日本教育家齋滕喜博稱提問為“教學的生命”。因此,有效的教學提問可以指明學生的思考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如在鑑賞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時,教師先設問:“畫中梅花與生活中的梅花有何不同?”然後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透過比較,初步認識到畫中梅花的藝術特色,——在畫幅中間橫斜出枝的一枝梅花,墨色點花,書法題詩。接著教師再用“畫家為什麼不用生活中所見的梅花的顏色,如紅色、粉色來畫呢?”、“畫中的題詩與畫中梅花有什麼關係?”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逐步領悟畫家的創作意圖,感受作者的胸懷和理想。繼而再以“畫家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感和理想呢?”引導學生聯想元代的歷史背景,最終使學生領悟作品所體現的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藝術特色。

  此外,好的藝術作品往往留有藝術遐想的空間,應當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如在鑑賞外國現代繪畫夏加爾的《我和我的故鄉》時,就可以讓學生隨著作品中景象展開豐富的聯想,跟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帶有童話色彩的寧靜而又祥和的夢幻氣息,去體驗那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教師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經歷稍加提示即可。 利用多媒體資訊科技,也是現代教育教學中能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藝術手段。如在鑑賞《二十世紀外國繪畫》時,讓學生對二十世紀的時代背景有較全面的瞭解是很有必要的。為了能更快更全面的讓學生了解,採用多媒體技術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如把世界大戰影片片段、工業革命的成果等進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創設課堂情境,為接下來開展學生的自主鑑賞奠定了基礎,無形中也加強了美術與歷史、政治等學科之間的聯絡。此外,人們常說藝術是相通的。在美術鑑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恰當的引入音樂,也可以起到調動情緒、豐富感受、創設氛圍的作用。如在鑑賞繪畫作品《百老匯的爵士音樂》時,讓學生鑑賞一段爵士樂;在鑑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播放著古樂《高山流水》,使學生的視覺、聽覺乃至整個身心都得到美的感受和體驗,繼而能幫助鑑賞者對作品作出更準確的鑑賞和評價。

  總之,要改變當前高中美術鑑賞課中尚存的不良現象,就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正確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勇於和善於挖掘學科中有益於學生健康發展的因素,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和強化學生對美術學科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地與教師一起遨遊於璀璨的藝術海洋裡,共同感受、探討和鑑賞,使美術鑑賞課成為學生與教師共同感受美、領悟美的一段又一段美妙的時光。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3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認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要讓學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我的教學,並能主動的參與。初中的學生已經形成較為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教師要努力改變“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要以學生為中心,不要讓學生覺得上美術課是一種負擔,把完成美術作業看成一項艱鉅任務。教師應該把自己當學生中的一分子,和學生一起參與作品的完成和討論,拉近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學生以輕鬆的心情去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把他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並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體現出來。

  上好美術課,是每個美術教師的追求,也是每個學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課堂既活潑又生動呢?在思考的同時,我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一節課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學生興趣能提高,就須讓精彩紛呈的藝術有機的與課堂教學互相利用,使各類藝術互相滲化,保持課堂內容的新鮮感,如在上《雕塑》一課,這課的重點是教雕塑的用途,材料,以及如何製作圓雕。為了使學生在學之前能對課堂興趣,第一節課我用多媒體展示並介紹了“中國雕塑與外國雕塑”讓學生參與,透過欣賞,分析說明不同時代的雕塑的不同之處,再比較得出結論。課堂上同學們觀察很仔細,他們對老師出示的一些從來沒有看到過的雕塑很感興趣,學生的問題很多,有關心作者的,有關心年代的,甚至還有同學對它現在的處境很關心,課堂氣氛很好。因此我覺得像這樣的課前準備是很有必要的,它在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的興趣。

  也是《寫生素描》一課,寫生是這節課美術學習的關鍵,讓學生知道寫生是怎麼回事,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去校園寫生觀察花草植物,透過自己的觀察瞭解植物的結構,和寫生的取景構圖。最後從學生中找出幾位結構特徵較明顯的.同學出來當模特,學生的興趣一下就提起來了,給模特擺好坐姿,坐好後,以真人為例講解繪畫要點,這時學生的興趣明顯上升,作業的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美術作業是在課堂中完成的,教師在教學時一方面要下講臺對學生個別指導、指點。對學生的作業,給予一些讚揚,對繪畫中有創造性的學生給予肯定,這對提高學生的興趣起到一定的幫助。

  一節優秀的美術課應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讓學生對美術知識技能的學習變成學生體驗情感、感受快樂的學習。特別在美術課上可以採用導向的問題,如:開課可以問“你喜歡什麼?”“你想不想做什麼”,或者是教師講故事創設情境氛圍。提問是組織教學、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能幫助我們探索並最佳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應熟悉教材和學生,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提問。提問應有一定的導向性,如導向文化感,導向品格修養等,促進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提問和由提問引出的討論就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的養成。另外,美術教師應善於運用教學話題,提供一個討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引出多個問題。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的提問應叫開放式提問,它沒有標準答案,不能用簡單的“是”“否”之類的詞來回答。它對學生的能力提出挑戰,激勵學生必須對繪畫進一步探究。開放式提問含有很大的容量,但決不是大得不著邊際,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緊貼作品,讓學生有開掘的天地,對繪畫作品做深入的、探究性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多向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與教學任務相去甚遠,教師應珍視學生的提問,保護學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美術教學是應摒棄某種狹隘性的。

  如今多媒體課件的設定,也把音樂的感情色彩很好地融入到美術的教學課堂上來。音樂是時間與視覺的藝術,他透過旋律、節奏、節拍、曲調、音色和音質、強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在指導繪畫創作時,有選擇的播放一些音樂,用音樂的和諧美和去感染學生。在其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學生的繪畫創作增強藝術效果。在匯入環節,靜態繪畫過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節學生情緒和促進繪畫熱情的積極作用。

  以遊戲表演創設情境也同樣是一個常用但常新的教學手段。每個孩子都很有表演慾望,渴望展現自我。主動活潑的遊戲能吸引孩子們自覺參與又能為孩子們提供成功的機會。

  每節美術課都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其實,教學資源可取源於教師本身,取源於教材,取源於學生已有的資源和學生的原有經驗。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豐富美術課堂一個必備內容。美術是個直接的視覺刺激,教學內容採用直接立體的展示比較,再透過解說與感受,其教學內容比學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畫來得更能打動人心。

  美術的教學資源可以直接來源於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學校裡。往往最貼近學生的資源就最能使學生接受和親近,在身邊的小事物中感受美麗,創造美麗,會使學生有更多驚奇的探索和發現。 美術課中,學習形式可多種多樣,如學生的座位可採用四人圍坐,教師可把先進的教學裝置帶進課堂,如用相機留住學生瞬間開心的表情。這樣越來越多的小組合作形式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團結與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學課堂上出現“熱火朝天”的這樣一個互動的場面,並且在其中也嚐到了取長補短、各盡所長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這也除了是一個美術教學內容以外的一個集體情感的培養。

  我認為在高效美術教學課堂中要簡化教學環節,最佳化教學設計,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究,在課上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並實現高效的學生主體性實踐及對學生的鼓勵性評價是上好一節高效的美術課的中心也是關鍵。美術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一堂好的美術課,應該是既傳授應掌握的美術知識,同時又培養學生一些良好的品德,及生活習慣。美術課教學既要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巧的訓練,也要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思維能力。兒童天生對任何事都有興趣,什麼都想去學一學、做一做,模仿一下,從他們對世界還只有淡淡認識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了塗鴉,然後隨著認識的提高,技能的增加,年齡的增長,這些興趣都會發生變化,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美術的熱情截然不同,對不同的學生,我們都要用心去感悟,從基礎、從學生的根本出發,讓他們的身心技能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發展。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4

  高中美術教學以欣賞為主線,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說採用的方法有別於其他學科。高中的學生已經形成較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十分重要。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藝術教師在鑽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課堂上,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有的對那部分感興趣,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懸殊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到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學生對藝術課的學習態度大部分取決於教師。“親其師,信其道”所以作為教師,上課要先抓住學生的心,學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課。決定了最終的教學效果。

  藝術課是最讓人心動的一門學科,它讓學生在接受藝術薰陶的同時也輕鬆地接收一些本學科外的知識。可是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部分學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尷尬的自習課或休閒課。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那單一的,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良好的情緒中透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方法等不斷獲取新知識。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

  高中美術教學反思5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明確表述: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過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因此,普通中小學美術學習絕不僅只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被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透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獻。

  “高中藝術教學內容以欣賞為主線,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藝術教師在鑽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課堂上,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有的對那部分感興趣,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懸殊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到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心”到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心”到與不到,全由教師組織排程;整齊與否,決定最終的教學效果。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多種美術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合理運用是很重要的適當設定並提出一些能引學生思考和探究興趣的問題最不可少,激勵學生的想象,啟用學生的各種感官,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儘可能地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獲得愉快和積極的體驗。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十分重要。

  教師還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教師還應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體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並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時代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透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更深層的內涵和更隱敝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要求和體現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崇高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理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識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昇華。

  藝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教師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於藝術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

  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閒課。

  高中教學不同於小學和初中,又說又表演的教學方式不太適合,“表演”課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偶爾的“故事會”也不能多用,“快樂的大本營”到了超級大班,擁擠的空間會讓你窒悶得喘不過氣來。

  到了這個時候,學生不用意志來控制自己,藝術課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由此可見,藝術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從現階段來看,高中藝術課,尤其是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手動”的教學內容,實地考察參觀應當另論。

  但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更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小學、初中有了動手實踐的內容,大學裡也有相關部分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卻出現“斷層”現象。

  實際技能訓練不是少部分參加藝術高考學生的專利。

  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

  因為真正的知識,它的本身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

  大綱鼓勵教師靈活機動,但這當中還得有一個“約定”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

  許多教師認為,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後,待遇最低,上藝術課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

  前幾年,地理、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景況和藝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師一下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了。

  藝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為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

  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也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

  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係非常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