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精選5篇)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八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沈從文。第四單元所選的,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的,展現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關注民俗,可以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因此,我導課的時候直接從民俗說起,引起學生的注意。又因為本文描寫的是雲南的風情,離我們的生活較遠,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的特點,來輔助教學,開始上課讓學生進入一種意境,感受美麗的雲南,教學中也有和課文三個片段相互映襯的影片和圖片,這樣會使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

  語文新課程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雲南的歌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字裡行間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在教學時,我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適當擴充套件學習範圍,用音樂構建平臺,從課內走向課外,去領略我國古老的民間文化。

  由於本文是雲南的歌會,我設計的思路也是緊扣住“歌”字,依次的教學思路是誰在歌、歌什麼、我也歌,從探討主題到探討寫法,最後師生也相互對唱,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習本文也如欣賞一首優美的歌。在學法上,我採用的是讓學生繼續鞏固圈畫勾點的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探究文字,在讀中、悟中概括資訊,從而掌握本文的重點。

  在作業設計上,我讓學生給畫面配文字,鞏固中寫人的方法;寫介紹詞也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熱愛生活、熱愛家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網上瀏覽作業是為了讓學生有效的把課堂所學和資訊科技相結合,去領略我國的民間文化和作者的創作風格。

  但也不可否認,在講課中的探究文字時,有些同學理解了課文內容,但是語言組織能力遜色,聽的多,說的少,參與性比較差。對於本文的教學,我設計的內容多數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究文字,教師應對於一些細節的知識適當適時點撥,也許教學效果會更好。也許是沈從文先生優美的語言感染了我,也許是那歌會的形式吸引了我,也許是那純樸人情美牽引了我,總之,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依舊是那種心靈的震撼————生活如此美好,我們要熱愛我們的生活,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保持一份內心的平靜,學會從容優雅淡定的生活,用最美的生活姿態去闡釋我們如歌的生活。

  以上是我的教學感受,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2

  1、本文的語言既有特色,又非常優美,可讓學生在讀文中去細細品味其特點,可採用範讀、默讀、齊讀等方法。

  2、課外可讓學生收集本地或家鄉的民風民俗,瞭解我國博大精深的民間藝術,傳承我國的民間文化,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3、對課文語言的賞析,教師應明確指導學生從哪些角度進行賞析,如賞詞應看富有表現力的關鍵詞,析句應看帶有修辭的句子,感受應從表達方式上來看,這樣學生能夠心中有數,賞析起來就能有的放矢。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3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編輯了五篇有關民風民俗的文章。一些教師由於個人的生活閱歷和手頭的積累資料有限,對於這個單元的課堂教學處理感到有些棘手,要麼參照“教學用書”照本宣科講一遍,要麼點選網上課件資源走走過場。反思其原因,還是沒有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精神,語文新課程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新課程標準”認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關於語文課程目的任務的基本理念,並對此進行了完整的闡述:“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和諧發展。”理解這段文字,我們對於語文新課程在培養能力方面得到兩點共識:其一,語文能力不僅是語文素養的構成因素,而且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因素。其二,語文能力不是孤立的因素而是與諸多其他因素相聯絡的綜合素養的體現。因此,語文新課程不能像以前那樣只是孤立地進行聽、說、讀、寫訓練,而應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雲南的歌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字裡行間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人的品味與讚賞,在教學這類文章時,要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適當擴充套件學習範圍,用音樂構建平臺,讓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走領略我國古老的民間文化。

  一、在激情中匯入課程內容

  著名情境教學專家李吉林曾說:“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呈現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於斯,在教學《雲南的歌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同學們,在地理課中,我們已領略過美麗的西雙版納那熱帶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觀和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大家跟著老師透過多媒體欣賞了傣族的潑水節和孔雀舞,想必大家還沉醉於那熱鬧的場面和優美的樂曲之中。今天,我們將要學習沈從文先生的《雲南的歌會》,作者獨具匠心地為我們展示了雲南這個多民族地區的另一種風情——歌會,下面讓我們跟隨沈從文先生的腳步,在“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樂曲中去神遊雲南歌會,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二、在朗讀中感悟作品內涵

  “語感”,反映人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運用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因素。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文學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於語文的敏銳的感覺。”

  朗讀作為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在閱讀課堂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教師的範讀更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讀解的“催化劑”,它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緒,甚至與作者脈博合而為一,教師透過繪聲繪色,神形兼備的朗讀,就能面對面對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進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藝術美及其他社會美。

  在學生朗讀和教師範讀過程中,學生迅速獲得對“雲南歌會”的整體感知,有學生把全文內容歸納如下:

  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人生

  最(智慧) 最(自然) 最(熱鬧)

  山野對歌 ── 山路漫歌 ── 村寨情歌

  (人物描寫) (環境描寫) (場面描寫)

  三、在啟用中融入生活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文新課程教學中要興開放式教學之風,要“開啟”課本,“啟用”教材,以課本為契機,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會的大課堂,納課內課外於一體,熔學校和社會於一爐。

  教學《雲南的歌會》前,我收集不少地方的民歌,如:四川的“跑馬溜溜的山上”、陝北的“信天游”、內蒙古的“敖包相會”、新疆的“掀起你的蓋頭來”,還有西藏、東北、廣西等地的民歌,在課堂上,教師哼一兩句民歌,讓學生說出民歌的所在地及其地方風土人情,在老師的感染下,一些會唱民歌的學生也即興哼上一兩句,博得滿堂喝彩,接著,我又著重介紹了廣西對歌,模仿劉三姐一段歌詞,讓男女學生現編現唱一段對歌,寓教於東,學生意興盎然,趁熱打鐵,我要求學生說一說咱們湖北的民歌,講講我們黃梅的民風民俗,隨著一段悅耳動聽的黃梅戲小曲“海灘別”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語文新課程“應探究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滲透和整會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如是,教師才能真正領會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生能能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4

  執教本節課前後,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立足新課改,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掘學生的最大潛能。指導學生自主預習,初步感知文意,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在教學中以對話匯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2、由於在探究學習中,問題的發現是首要關鍵,因此在指導學生質疑時,首先讓學生熟悉文字,明確教學目標,質疑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和規模,有一定的開放性,有相當的真實性,要與課堂目標關聯。另外,為了讓學生掌握具體的質疑方法,又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示範質疑幾個問題。但多數學生質疑時仍往往侷限在書後練習的“仿問題”中,思維的空間沒有開啟,詞不達意或是質疑的問題很膚淺、不夠深入。

  3、在合作解疑時,由於教師對解疑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指導還不夠明確,再加上學生的理解、分析、表達能力還較欠缺,所以,在合作解疑的過程中感覺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恰到好處,老師分析講解有些過多,學生的潛能未被充分發掘出來。

  《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5

  我想向那些對我課給予肯定的老師表示我深深的謝意,你們默默地眼神給了我繼續前行的力量和勇氣。我想向初二(3)的全體同學說聲謝謝,是你們讓課堂變得輕鬆活潑,波瀾起伏。

  雖然這堂課上下來自己還比較滿意,然而,這堂課還有太多的不足:

  1、生命環節用時過少,致使最後呈現的字幕力不從心,缺少應有的震撼力。原因在於生命環節的鋪墊不夠,沒有讓學生很好地體驗現實人生的滄桑與疲憊,故而“清風明月”就難以走進他們的心靈。由此由此可知,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相對準確的時間付出,否則將難以達到環環相扣層層鋪墊的妙境。

  2、學生大聲朗讀的時間不夠多,“讀”出意思做得還比較欠缺,放聲朗讀可能是初中語文教學應堅持的方向。

  3、品味言語情味的方法還顯得比較單一。

  4、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自然,如何將老師的講與學生的說完美和諧的統一,我一直在努力。 也許是緣於對那個神秘的彩雲之南——雲南的喜愛……也許是緣於對沈從文筆下“平民”生活的羨慕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