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並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透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一、滲透“轉化”思想,引導探究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能夠為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方法遷移。“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先透過數方格求面積發現數方格對於大面積的平行四邊形來說太麻煩,然後根據觀察表格中的資料,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著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

  接著,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轉化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二、重視操作試驗,發展能力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讓學習數方格,讓學生剪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我引導學生運用實驗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

  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注重最佳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最佳化是最佳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既有坡度又注重變式。

  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題出示含有多餘條件的圖形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

  第三題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第四題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現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並說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兩個平行四邊形共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本課練習能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蘊含著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以後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遵循"猜想——驗證——推導——應用"教學過程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一道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脫口而出,列出算式,我問他們根據是什麼?學生回答:"是猜的"。數學結論必須透過驗證才有它運用的價值,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接著,我讓學生動手量、剪、拼、擺去研究,發現它的普遍規律。學生先用面積測量器量,然後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再拼成長方形,由此研究發現拼成後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充分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歸納、驗證得出公式。

  整個過程由學生參與,驗證猜想公式的正確性。使學生得到一種直觀上的證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既知其當然,又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的應用達到了認識過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異求新

  本節課教師儘量為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合作交流,增長才幹,提高能力。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方法之多樣,令老師驚訝。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說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擴充套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體現了集體的智慧。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

  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有的學生只限於平行四邊形一個位置擺放,如果換角度剪、拼結果又會怎樣?這一點教師引導不夠到位。有的同學把平行四邊形捲成一個圓筒,正好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斜邊重合在一起,然後她又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斜邊處沿高把三角形折起來,由此把平行四邊形分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長方形,再把這兩個長方形拼在一起,發現規律。

  由於學生語言表達的'不是太完整,我就沒有深入領會她的意圖。這說明教師的應變能力較差,有待於深入鑽研教材,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正確的估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

  今天我教了平行四邊形的認識,課前讓同學們進行了以下預習:

  (1)說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看到過平行四邊形?

  (2)自己做一個平行四邊形。

  (3)根據自己做的平行四邊形探究一下平行四邊形有什麼特點?

  (4)有興趣的可以做做後面的練習題。

  一上課我就交流了預習作業,同學們興致很濃,做的平行四邊形材料不一,有的用吸管做的正好為研究後面的第6題作準備,有的用釘子板圍的,有的在紙上畫了個平行四邊形……做的好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看他們的表情好神氣喲!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時,有的學生竟然說到了對角是相等的。看來四年級的學生不可小看他們。

  尤其是在討論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時,楊家豪大膽的說出當把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時面積變小了,周長沒有發生變化。當時我呆了,問他為什麼呀?他還為同學們演示了一番。這節課我上得好開心,可能由於預習的緣故,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時生成的知識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教材設計的思路是:先透過數方格的方法數出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再透過對資料的觀察,提出大膽的猜想。透過操作驗證的方法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利用所學的公式解決問題。我認為讓學生簡單記憶公式並不難,難的是讓學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須讓每個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獨立思索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剪一剪、拼一拼,並帶著自己的操作經歷進行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

  課堂是充滿未知的,儘管課前我精心設計了教學中的每個環節,但課堂上所呈現出的效果,還是與自己的設想大相徑庭。

  (1)數方格中的得與失。

  教材中所設計的數方格的過程是緊跟上圖中的花壇來的。把兩個花壇按比例縮小後畫在了方格紙上,讓學生把方格紙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來數。這與學生以前的數法有了細微的差別。再加上平行四邊形中有不滿1格的情況,怎樣才能把面積準確的數出來是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沒必要讓已經遇到新問題的學生再添上不必要的負擔,哪怕是微小的負擔。所以,我打亂了圖形與花壇原有的聯絡,沒有讓學生按課本上的方法去數,而是讓學生按照以前的方法,單純把這兩個圖形按每個格1平方釐米的方法來數,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可以把不滿一個格的按半個來數,如果你有更方便的方法就更好了。”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學生數好以後,說一說數的結果。再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數的?可惜的是由於緊張,這個環節給漏了。這成為本節課的一大敗筆。事後我自己安慰自己:其實,只要數出來了,怎樣數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察資料找規律。但客觀上講,這讓我失去了一個滲透割補法的機會。在數方格的過程中,聰明的學生肯定能想到把左側沿著方格線剪開移到另一側,把所有的方格變完整再去數。這時,我就可以隨即告訴學生,這種割下來補到圖形另一側的方法叫割補法。這樣教學可以為學生以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面積計算的圖形做好方法上的準備。

  (2)面積推導中的意外收穫。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透過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會計算面積的圖形,課前,我並沒有對學生抱太大的希望。學生能說出兩種方法就很不錯了。為此,我還專門準備了一個演示的課件,以備不時之需。但學生的表現出乎了我的預料。

  “老師,我是這樣拼的。我從平行四邊形左上角開始,把多出來的一塊向裡折,就出現了一條線,然後沿著這條線剪下來,把它拼到平行四邊形的另一邊,就出現了一個長方形。”王昱璇說。

  “老師,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樣。我是直接把平行四邊形對摺,然後沿著折線剪開,也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熊耀方法很獨特。

  “我是把平行四形兩邊都剪下來,然後得到了一個長方形。”付玉提出了自己的做法。

  “你覺得合適嗎?”我把判斷的權利交給了學生。

  “不行,雖然也能變成長方形,但是,這個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相比少了兩塊。”劉子謙認真分析道。

  “我們的目的是把平行四邊形變個樣,所以不能讓它缺損。”我肯定了劉子謙的說法。

  “誰能幫忙改一下?”

  “只要把剪下來的兩小塊加上就可以了。”易凡把剩下的兩塊小心翼翼地加在了一側,又把它拼成了一個新的長方形。

  “我把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剪開,也拼成了一個長方形”劉子謙補充說。 他的方法立刻引起了爭議。

  “老師,我不同意他的說法。我剛才就是沿著對角線剪開的,根本不能拼成一個長方形,我又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易凡拿著自己失敗的作品站上來說。

  “為什麼都是沿著對角線剪開的,這兩位同學拼得結果卻不同呢?”我把兩位同學的作品同時放在展臺上,讓大家觀察。

  “兩個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不同。”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能拼成長方形的這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有什麼特點?”我繼續引導。

  “這條對角線,恰好是平行四邊形的高。”

  “看來,只有沿著高剪開才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我適時總結。

  透過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都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形狀變了,但是面積沒有發生變化。為後面研究平行四邊形與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了知識儲備。

  這是我比較得意的環節。但功勞不在我,而在我的學生。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5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五年級上冊幾何圖形計算的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 , 我可以看到 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認為 本節課 成功的關鍵在於 教師大膽放手, 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小學數學內容來源於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迴歸生活,讓課堂與生活緊密相聯,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徵。因為我們知道,只有植根於生活世界併為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才是具有強盛生命力的課堂。所以新課程強調突破學科本位,砍掉學科內容的繁、難、偏、舊,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視窗,學生活中的數學,獲得合作的樂趣,生活融入甚至成為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經歷、體驗、探究、感悟,構成了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

  本節 教學中, 我 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於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進,教學中我有意設計了曹衝稱象這個同學們都熟悉的故事引入,其用意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孕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

  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後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接著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於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有的同學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於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為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

  才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三)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於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種答案顯而易見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要儘量減少。上述教學片斷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想什麼辦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於公式本身,而在於發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於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並積極探求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後,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種方法行的通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使學生再次激發起探究的慾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

  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要倍加呵護與尊重,師生之間應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係,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問題。於是, “ 平行四邊形面積該怎樣求?是等於兩條鄰邊乘積還是等於底乘高? ”“ 該怎樣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呢? ”“ 怎樣用數方格來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怎樣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 ”這些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產生,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滿足了學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