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中班音樂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中班音樂教學反思

中班音樂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音樂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班音樂教學反思1

  這個活動,我讓幼兒用繪畫的形式來樂曲的結構,由於第一課時,幼兒透過玩遊戲對於樂曲的結構已經掌握得較好,所這個活動我把重點放在用各種線條、顏色來表現對樂曲的情緒、內容的理解。這個活動,幼兒帶給我很多驚喜:

  驚喜一

  幼兒能自如地運用各種線條來表示這個樂曲歡快的情緒。有的用了曲線、有的畫了像電話線,一彎一繞,很有跳躍感,有的用了各種小三角來表示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

  驚喜二

  因為這個樂曲的每一個小樂句的結尾都有一個明顯的結束的音,幼兒能自己設計的各種標記來表示一個樂句的結束。有的畫了一朵小花,有的畫了一個正方形,有的是一個圓圈,他們能在清晰記錄樂句的同時還注意到了畫面的美觀,讓我感到很高興。

  驚喜三

  幼兒對顏色的運用。幼兒透過這兩次的欣賞已經能準確把握這個樂曲的情緒特徵是歡快、活潑。我的設計初衷只是想讓幼兒能運用暖色來表示這種情緒特徵。沒想到在活動中,有幼兒提出了要用綠色。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小草是綠色的,小草在風中總是在上下的動。幼兒的話,讓我覺得自己的思維還是很狹窄,他們用自己的理解來闡述顏色,其實也未嘗不可,還體現了幼兒的自主和創新。於是在活動中,又有幼兒想到了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間隔著塗,很有一種節奏感。我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的想法被拓寬了,想到用一根根發散出去的彩色線條,來表示;用左右對稱的方法裝飾背景等等,幼兒學會了遷移自己已有的經驗,來不斷豐富現在所學的知識。

  中班音樂教學反思2

  韻律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愛的一種集體音樂活動,但韻律活動動作多、難度大,幼兒較難掌握。我給孩子們執教的活動《獅王進行曲》該課的設計主要透過(聽聽——說說——玩玩——演演幾個環節)緊緊圍繞興趣是學習的基本動力,讓幼兒感受、熟悉、理解、表現音樂。針對幼兒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嘗試利用故事和音樂匹配,讓幼兒對音樂的內容和結構有初步的印象。並根據音樂設計了一份圖譜,讓幼兒聽音樂,看圖譜,做身勢,讓幼兒在動動玩玩中感受、理解音樂,享受音樂活動的快樂,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本此活動的目標我定位在:

  1、是感受音樂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用富有個性的動作表現作品的故事情節、角色和音樂變化。

  2、是能隨音樂合拍地表演,體驗神氣、高興、害怕三種情緒,享受情節表演帶來的樂趣。

  由於整個活動在構思、設計、教學程式、組織形式上都打破了原有韻律活動的模式,幼兒一貫的模仿學習變為創造性學習,提供給幼兒主動活動的空間,讓幼兒在匹配的音樂刺激下,產生激情,又在激情的驅動下調動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創新出與同伴不一樣的身體動作,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學習和發展,從而使孩子在活動中更感興趣、更富有成就感。

  活動後,我進行了反思,覺得在活動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如:

  (1)教師只有一個如何更好更細緻地關注到幼兒的表現,讓幼兒富有個性的藝術表現為教師利用,為同伴所學習?

  (2)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表演栩栩如生,很好地表現了音樂形象,但教師在整堂課中一直處於高亢狀態,幼兒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好不好?

  (3)利用故事和音樂匹配,該方法是否也適合小班、中班的幼兒?

  中班音樂教學反思3

  韻律活動向來是深受幼兒喜歡的,在音樂活動《挪威舞曲》中,小樹和小精靈的動作遷移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教師透過多種感官在動靜交替中進行教學,鍛鍊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小孩子生性好動,遊戲就像是他們的夥伴。藉著這一點,我把創編小樹和小精靈的動作放在活動的開始部分,並把此重點貫穿在遊戲一《小樹變森林》和遊戲二《小小魔法棒》中,以故事進行銜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注意力高度集中,整個活動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了創造性表演。雖然在活動中我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幼兒也基本掌握了活動內容,但還是存在這許多不足之處。

  一、匯入過長

  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我將重難點貫穿在兩個遊戲中重點教學,隨之引出音樂。這一環節需要個別幼兒創編動作,以及集體進行創編,而且幼兒一直要在活動場地中間與座位上來回流動,導致開始部分過長。而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音樂欣賞在活動進行了十分鐘後才出現。如果在進行遊戲時將aba結構的兩段音樂於遊戲想結合,效果會更佳。

  二、有物件進行集體創編

  韻律活動有獨自一人進行表演的,也有合作進行表演的。音樂《挪威舞曲》是aba結構的,韻律動作分別為小樹、小精靈與小樹、小樹。在第一段小樹變成大森林的動作創編中,幼兒獨自進行創編,教師給予鼓勵與表揚。而第二段小精靈與小樹相親相愛的動作創編中,幼兒都在創編小精靈的動作,而教師比較牽強的把幼兒做的動作形容成大樹,並引導兩名幼兒進行小精靈與大樹的合作表演。導致其餘在創編小精靈動作的幼兒無事可作。如果教師在進行第二段音樂的動作創編時,手持小精靈與大樹的圖片,先與幼兒交流創編小精靈和大樹的動作,再讓幼兒以椅子為物件進行表演,既讓活動有了很好的秩序,又拓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發展其想象力與創造性。

  音樂欣賞是一項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和音樂能力發展的活動。下面就我對中班幼兒音樂欣賞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讓幼兒充分地感受音樂。

  達爾克洛茲認為:“音樂本身就是以聽覺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應完全立足於聽。”因此,音樂音樂欣賞教學應該以聽為主線。在聽的基礎上,教師用簡潔、準確、生動並具有啟發性的語言、圖片、電化教具去提示音樂的思想性、藝術性,啟發幼兒的想象力,幫助他們認知和了解音樂。如:在音樂欣賞《荷包蛋》的教學時,我讓幼兒注意傾聽歌詞內容,幼兒邊聽邊感受自己煎荷包蛋的過程及荷包蛋煎好後請大家嘗一嘗切身體驗。在聽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節奏做煎蛋的動作。此時教師適當用圖譜誘導,加上一些自由發揮的簡單動作。

  讓他們進一步投入音樂的意境。又如:《卡普里島》的教學。如在引導幼兒欣賞《卡普里島》時,首先我用語言把幼兒帶入去卡普里島旅行的情境中。“請閉上眼睛,我們要開船去卡普里島旅行啦!”然後讓幼兒欣賞音樂,讓幼兒感受韻律平緩、反覆的特徵,想象卡普里島有什麼情景。聽完音樂讓幼兒說謊產卡普里島可能是一個什麼地方,再讓幼兒看圖譜,遊覽美麗的卡普里島。這樣音樂欣賞《卡普里島》就編排完成了。

  (二)讓幼兒創造的模仿來表現音樂

  幼兒的創造開始於模仿,脫離了知識經驗、技能技巧、思維方式等這些“創造工具”,創造性發展就等於一紙空談。所以在此模式中,首先由教師直接提出主題,或引導幼兒回憶有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主題,然後由教師直接根據主題引出基本動作,並引導幼兒學習基本動作,最後再引導幼兒用集體討論探索的形式,創造出各種新的動作。

  比如我在進行音樂欣賞“化蝶”的音樂欣賞活動時,我在準備好相應的歌曲之後,請幼兒自由的創編,孩子們有的側飛、有的向上飛、有的向前飛、還有的往後退著飛,一幅姿態各異、可愛的蝴蝶畫面剎時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是,孩子們的動作雖然不相同,卻只侷限於單獨動作,此時我只是稍加引導“哎呀,蝴蝶一個人飛多寂寞呀,這可怎麼辦?它們會怎麼做呢?”孩子們在我的點撥之下,很快進入新一輪的創編,三三二二的做停在花朵上的動作……,在此輪創編中孩子們不但隨著音樂開啟記憶的閘門,展開充分的想象,而且還加入了更多同伴間的合作,使自己的動作經驗得到了較好的提升。

  (三)發現典型,帶動全面

  在活動中儘可能的為幼兒提供同伴交流與合作,顯得十分必要。因為幼兒在身心兩方面都處於基本相同的'水平,他們間的交流是平等的、雙向的,雙方在交流過程中,心理上相互影響,情感上相互支援,行為上相互模仿,經過認同、內化,融入自己的經驗,從而促進自己的發展,表現的慾望和信心會更足。所以,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為幼兒提供同伴間充分交流的機會,並善於捕捉幼兒創作中好的範例,引導幼兒相互學習、相互觀摩、相互借鑑。因為,這個好的“範例”,對其他孩子來說是一個很直接的啟發,他們可能模仿這個好的動作,也可能在此啟發下,創作出更新的、更獨特的動作,從而更好的以“典型”帶動“全面”。

  (四)個別輔導,恰當地示範和啟迪

  音樂一開始,幼兒就會馬上進入到表現中去,這瞬間的反應,也就是對幼兒的個性發展和判斷能力培養的時刻,這就需要發揮自己的判斷力和想象力,馬上要隨著音樂的韻律而動,投入到再創作——自我表現的階段中去。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各自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程式不同,對音樂、音樂欣賞反應的“潛質”各不相同,因此,反映出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表現程度。有的一聽到音樂前便知道用什麼動作去表現;有的則要在聽完音樂後,才能表現出組合的動作;而有的只能反覆停留在幾個簡單的動作上。

  這時教師就要進行個別輔導,恰當地示範和啟迪,幫助他們聯想意境、理解音樂,讓他們的創造力得以充分地發揮。在音樂欣賞《小紅帽》這一活動時,用影片儀放大幼兒用書,指著圖講述故事情境,引導幼兒有節奏地說圖譜:“小紅帽去森林,她一會兒走,一會兒跑一跑,見到外婆嘻嘻笑。讓我們一起跟著小給帽出發吧!走一走一迪篤迪篤……”。然後讓幼兒傾聽音樂《小紅帽》,跟著教師的伴奏一起有節奏地說。這時性格內向的幼兒動作幅度小,緩慢地表現出小紅帽走路的情境。性格開朗的幼兒則動作幅度大,用一蹦一跳的動作表現小紅帽走路的情境。教師應給予恰當的分析,肯定和鼓勵,引導和提高幼兒的表現能力。

  中班音樂教學反思4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我覺得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善於“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他們就會像鳥兒一樣展開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無拘無束地翱翔。古詩短短的幾行字,裡面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詩人所傳遞的情感和意境,學生一定會有許多好奇!

  雖然學生在幼兒園甚至更小已經會念這首《春曉》了,可他們那小腦門中仍然裝著無窮無盡的問題。而且,不同的學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會敢於用自己的獨特思維進行提問。即使有的問題顯得非常天真、幼稚,可這都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學生在問中想象,在想象中尋找快樂,在快樂中喜歡了學古詩。

  同時要讓學生在“交流”中理解詩意。修訂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又特別好動,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

  我要在進一步的教學中為學生搭建自由舞臺,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這無疑給將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們會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在交流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養合作精神。並且,學生會發現學習古詩一點兒也不枯燥,有了興趣,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

  中班音樂教學反思5

  時間流逝,新的學期已來臨,此時,孩子們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本學期,我們班又插了不少新生,對於這些剛來幼兒園幾天的孩子,大家相互都不是很熟悉。為了讓小朋友之間能夠開心玩遊戲,本月在主題活動《我和朋友在一起》中,安排了《哈羅哈羅》這一音樂活動。透過這個活動,讓幼兒感受歌曲的歡快愉悅情緒與同伴之間伴舞的快樂。

  剛開始,我以一個娃娃引出話題,“小朋友,你們看這是誰?我們應該怎樣向他打招呼呢?”只聽到有小朋友們迫不及待地說:“你好”,“嗨”。“小朋友們真是太熱情啦,那我也跟他打個招呼把,“哈羅哈羅-----”。透過對話,來引出歌名,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同樣,我請每組幼兒找到好朋友,並相互學著打招呼,邊說邊揮手,來提升興趣。

  對於打招呼的方式,在平時的生活中,基本以“你好”為主,因此,讓幼兒以“哈羅”的方式,幼兒感覺比較新鮮、好奇,對於性格偏內向的幼兒來說,不敢大膽的打招呼,但在老師的多次引導中,才漸漸習慣。又由於班裡來了好幾名插班生,孩子們對於她們還不夠熟悉,因此,在對於(一新一老)這樣的一對搭檔中,孩子顯得有點不自然,因為,“以老帶新”的方式,對於性格外向的幼兒來說,極為有效。在針對一些情況後,後來我換了一種方式,就是調整了部分搭檔,就是一位開朗,一位偏內向,這樣,讓幼兒在一動一靜的帶領下,調動更大的氣氛。

  透過唱歌,來表達各自的心情;透過遊戲,讓幼兒開心的玩一玩;透過表演,讓幼兒有進一步的接觸。相信,在接下來幾天的時間裡,孩子們便會更深層的融入到班集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