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精選12篇),歡迎大家分享。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1
今天第二節課,我上了《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一課,感受頗多,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營造濃厚的朗讀氛圍,將學生帶入情境。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朗讀的慾望,我準備了幾幅德國美麗風景的圖片與學生一同欣賞,當德國街頭美麗的花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孩子們一個個都發出了讚歎聲:“哇!真美啊!”等孩子們進入情境之後,再讓他們仔細揣摩文字的魅力,並帶著這種讚美的感情去朗讀,讓學生透過朗讀感受到德國的花的美,體會德國人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不僅感受到花的美,還感受到心靈的美、內在的美。
二、開啟學生的智慧,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舉手,精彩的發言一個接著一個。讀完寫花的句子後,石寨說:“我不但從中感受到了花很多、很美,還感受到了德國人愛花之真切。”孩子的靈氣、無限的潛力讓我簡直難以想象,不禁讓我歎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能力真強啊!我問學生:在生活中你們有沒有感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時,學生的手如雨後春筍般的都豎起來了。洛傳凱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橘子,如果我分一半蘋果給你,你分一半橘子給我,那麼我們就都擁有蘋果和橘子兩種水果,都能品嚐到兩種味道!自己的快樂是與別人一起分享的。”孩子們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還能夠做到學以致用。還有一個孩子談到了去年冰災時,有三位烈士為了大家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大家沒有忘記他,沒有忘記他的家人,讓他們的孩子到砂子塘天華分校讀書,而且給與他們更多的關愛。孩子們能聯絡生活實際,說得多好啊!我承認,當時連我自己也沒有想那麼多,可孩子們卻想得那麼深遠。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透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能夠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德國奇麗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風情;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3、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在設計課時,我抓住“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一主線,讓學生形象認識德國街道上花團錦簇的景色。
一、整體感悟,抓住中心句層層展開
在教學中先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引發學生自主概括。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重點問題──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體會,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在引導學生學完這一部分後,讓學生找出德國人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做法,讓季老先生髮出“多麼奇特的民族”這樣的感嘆。相機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學完這些總結感悟理解語句的方法(聯絡上下文、聯絡實際等)。
二、展開合理想象
在教學中採用邊聽邊想象畫面的方法,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把心放到課文中去,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引導學生想象時,注意抓住了一些關鍵詞、句,透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揣摩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主要的不足之處是:
1、在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沒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含義。在實際教學中也沒有把這一部分做為教學重點內容,不能讓學生更深刻的感悟德國人與眾不同的做法的目的。
2、指導朗讀和評價做得還不夠到位。在一段課文的朗讀上只有兩三個同學朗讀和評價了,沒有讓更多的同學去朗讀,這也是時間沒掌握好,後來還多出了幾分鐘的直接原因。學生朗讀的水平是良莠不齊,應該多找一些同學去讀課文,讀出他們的感受,以提高學生整體的朗讀水平。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3
花美心美人美。這就構成了一個德國。不但大街上的花美,人也美,人們那默默奉獻的心靈也美。德國,好一個美麗的國家!
這是我讀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的感受。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季老先生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了作者再一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我讀完這篇課文,掩卷沉思,就彷彿置身於德國。我走在街上,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開滿了鮮花,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美麗極了。在這些奇特房子的窗臺的花連成一串,匯成了一條花的綵帶,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種享受,真香真美。主人們正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陽臺,換成一盆盆正在開放的鮮花,許多蝴蝶圍繞著翩翩起舞。那窗臺上的花就彷彿是一個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風一吹,就向我們頻頻點頭。真是“人在街頭逛,似在花海中”。
倘若你親自到了德國,肯定會流連忘返。看了樓上,還想看樓下;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盛開的,還想看含苞待放的。看得你眼花繚亂,應接不暇。人們自己種的花,卻是要讓別人看得,這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不可思議,而在德國人民看來,卻是那麼的平凡。
德國,真是一個美麗的國家!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我國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本文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讓人既開眼界,又頗受教育。
本組課文的教學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根據這個目的我精心的設計了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了解德國人種花的特別之處,我設計了抓住關鍵詞“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花的海洋、山陰道上”,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詞語,從而感受德國家家戶戶視窗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奇麗的景色。如:“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當這兩個詞語浮現在你眼前時,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情景?讓生自由說,從而理解。因為看到本組的訓練重點之一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所以我安排的教學環節是承接第二段讓學生欣賞德國大街上這道獨特的風景。看完之後讓學生自己說說剛才看到的,感受到的。我的意圖是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季老的文采,學習季老的寫作方法和遣詞造句的能力。從花美到人美,從奇麗的景色到奇特的民族。
縱觀全程來看,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課堂上基本上完成了一課時的任務。在開頭時,問題串聯比較多。在指導朗讀上,齊讀得比較多,效果不明顯。如果讓學生單個朗讀,感情很容易流露出來。在理解重點句子時,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深入去理解,沒有很好地去挖掘深層次的的東西,沒有讓學生深刻地去認識,去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有些泛泛之談,沒有說出深層次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方法單一,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學習。以後我要講究方法,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這一堂課講下來,收穫很大,對自己的教學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後努力的方向,對自己以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張校長和同組的老師們給的意見給我很多的啟示,思路會拓寬。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以樸實的語言,講述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透過寫德國人愛花、養花把花栽種在臨街的窗外,讓花朵朝外開放,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享受和快樂,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和諧共處的完美境界。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儘量少講,把課堂的時空讓給學生,啟發學生自讀自悟,充分感受語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進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義。首先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步領略文章大意,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文字的慾望。接下來,組織學生通讀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中心,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個中心句,藉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後,再由中心句展開,讓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是透過哪些資料具體表達這一中心的,並找出文中精彩的詞語和句子,交流欣賞。重點理解“莞兒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的展開,由點再回到面,藉以對文章進行細緻的揣摩和研究。學生在個體研讀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加深對課文的認識。重點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師朗讀,學生想像。想像鮮花的美麗,體驗完美的情感,加深學生的感悟。在群眾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後,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
課後回味,覺得朗讀指導還是不到位,滲透在字裡行間中的美,蘊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終沒有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去領略。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6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十分愛花;之後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視窗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得知我要上此課,我每一天都要花半個小時來讀此課文。但是即便如此過了三天,腦袋還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設計,趕緊向黃老師求助。他推薦我去看教參,然後再去網上看別人的教案。這樣去做,自己慢慢有頭緒了。這節課我主要圍繞兩句話“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主去找文中描述景色奇麗的句子,透過想象,品讀關鍵詞、帶著感情朗讀去感受德國街頭美麗的花景。再次讓學生自主去找文中描述民族奇特的句子,透過自主思考、同桌討論、聯絡實際去領會那種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設計中我十分滿意的一個地方就是對文字進行了再創造,讓學生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反過來讀,發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然後讓學生談談你喜歡哪一種。老師不表態,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朝著自己喜歡的去做,兩種都沒有對與錯之分,何必把老師的思想或是別人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
一週的時間用在寫教案,弄PPT上。剩下的一週就是試課。從星期一向到上彙報課的前一天還在試教。雖然這節課其他兩位語文老師已在他們班上了,但我還是申請再去上,畢竟對於新老師,每一次上臺都有不同的收穫。兩位語文老師欣然同意並訂好時間——5(2)星期三,5(3)星期二。星期一下午第6節課,把幾位實習老師和指導老師當學生,進行又一次試教。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完彙報課後得到了指導老師的好評,具體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語言給學生一種美。
這篇文章本身就是像詩一樣美麗,因此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以一種美的享受,而這美的享受大部分是需要教師的語言來進行引導,在這個方面我做的比較好,用優美的語言來引導學生說、讀、總結,用自己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了德國美麗的風景,在某些地方配上了舒緩的音樂和圖片,更讓學生有了美的感受。比如在講解德國景色的奇麗時,引導學生從看、聽、聞、觸控等幾個方面想象。“讓我們靜靜地走進德國的大街小巷,一齊去欣賞那奇麗的花景。此刻的我們沐浴在花的海洋裡,聞著花香,賞著花景,望著家家戶戶的窗外……”在說的時候配上了音樂,就把學生帶入了一種美的境界。
第二,讀的形式多樣。
有個人讀、齊讀、分主角讀、大組分讀。講解風景的句子時讓學生透過讀來體會意境,在讀中學生對於文章、句子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刻。
第三,課堂節奏把握好。
不是我想誇誇自己上的課有多成功。說實話之前上的所有課,我都講不完,都要再花一些時間才能講完。這個問題一向都苦惱著我,請教過老師、同學,都無濟於事。我也沒采取什麼措施,想不到這節課講完了,不拖堂。之前我還一向擔心上不完怎樣辦,黃老師對我說上到哪就是哪,不要擔心,語文它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不完美才美。
鑑於此,在我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難點沒有很好的突破。
本文的難點是學生對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思想境界的體會。我是讓學生透過同桌討論來領會這一境界,忘記了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這一境界。因此很多學生都沒有充分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第二,老師把思想強加給學生。
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是我對教材的領悟不夠。我一向以為作者是不是寫錯了。“每一家都是這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就應是我為人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人為我(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所以當我問學生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兩種你喜歡哪種?他們說完自己喜歡的,之後我強調讓他們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第三,音樂次數用的過多。
回想起來,還真挺多的。在品讀景色奇麗那段,我深有感觸。可能是我不相信學生的朗讀水平吧。我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怕學生讀的不好,影響整堂課的效果。所以我想配上音樂,缺陷或多或少會被掩蓋些。想不到,這樣反而弄巧成拙。
第四,表揚語單一。
在課堂上,對於學生好的表現或更好的表現,我總是“好,不錯,太棒了,真厲害”來回應學生。我覺得語文課上的表揚語比起其他學科要難多了。要想當好一名語文老師,自己還要繼續打磨啊。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真切感受到了這臺上40分鐘背後的艱辛。一堂課讓我更加堅定要做一名老師,一名有思想優秀的語文老師。不管上的好還是不好,結果都不重要。我只明白在這段過程中很投入、快樂並享受著。一堂課點亮了我前方的教師道路,告訴我該如何改善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並懂得“思想有多遠,路就有多遠”。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7
這篇課文是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篇佳作,語言樸實生動,講述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教學難點是讓學生領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理,懂得愛別人就是愛自己。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切的感受這一道理,我臨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1、把花放在臨街窗子的外面,花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枝葉;
2、把花放在屋子裡或陽臺下,在家裡或走到陽臺上才能看到花。你喜歡哪一種養花方式?說出你的理由。
這兩種方式都有學生選取,但經過激烈的辯論,答案全部趨向第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內涵也逐步明朗化。孩子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就應互利互惠、互相關愛和諧相處。這一節課簡單地突破了難點,我特有成就感。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8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十分愛花;之後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視窗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開課伊始,我透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初步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德國奇麗的風景和奇特的風俗習慣奠定情感基調。
教學時,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到達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述的為什麼說是“奇特的民族”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並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並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教學生學習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資料學寫讀書筆記的題目,以及向學生推薦季羨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發學生寫讀後感或課外閱讀季羨林的興趣。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9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當得知是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時就更加愛不釋手,反反覆覆讀過許多遍,越來越感覺到季老就在眼前,偉人的形象隨之高大;越來越感覺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人生的一種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不僅僅僅是季羨林先生在介紹德國的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在讚揚一種精神!精美雋永的短文不難理解,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國學大師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進季羨林”成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回憶起季老在《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親切的話語,孩子們對季老提出的“中西貫通,文理貫通,古今貫通”記憶猶新;“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在季老的散文《懷念母親》《月是故鄉明》中,體會到了魂秦夢繞的思鄉情和赤子深情;“走進季羨林”,讓學生被字裡行間瀰漫的真情摯意所打動,“樹愈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裡種植……這天,孩子們也許還不太懂,但是這位鴻儒長者肯定會在他們的心靈立起一道豐碑!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行雲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後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這不僅僅僅是說給給孩子們聽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麼令人嚮往!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10
透過的區的閱讀教學技能初賽後,緊鑼密鼓的要在一週內完成教學設計與課件製作,進而異地教學。由於時間的倉促,這幾天來忙得找時間看教材,查資料,還要做課件……就是忙。這天我用一班學生來試講,效果比第一次執教好多了,同位同事認可了我的教學路子。我對這天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自己的語言還不沒有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沒有行雲流水般的自然與灑脫。有些過度的語言還不是很熟練,有些牽強。對學生說的話,我的評價性語言不夠準,不夠活。沒有適時地將學生的心靈喚起,適時地激勵和喚醒學生的求知慾。我想我就應豐富自己的內涵,不斷的學習、讀書,積累自己的語言。還要傾聽學生的回答,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用寬廣的胸懷和博愛去引導學生的思想。
二、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目的必須要明確、正確。不要把孩子引導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就應讓孩子和文字對話的同時,和教師的對話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感受德國的美麗不僅僅是花還有心靈,學著去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中國公民。真正體會系羨林寫這篇文章的目的。這真的更要求我掌握好方向,在充滿動感的課堂上,需要我的心靈時動起來,時靜下來。
三、這堂課的目標達成還是不錯的,老師比較親切、和藹。學生用心性很高,發言也很精彩到位。自己的教學設計比較適合自己和學生,條理清晰,抓住文章中“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展開分析。學生感受語言、品讀語言、感悟內涵,在朗讀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情緒,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美麗和寫作特點,在朗讀中積累語言,在朗讀中與文字和作者產生共鳴!
課堂是不完美的藝術,我想只要感覺簡單、自然、和諧,感到教師的魅力和學生的激情,就是很精彩的課了,我要在這方面多努力了。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是一篇新課文,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要想把這節課講好,就得下很多時間和精力備課,查詢一些相關資料,來更深入地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經歷,做課件。個性是德國的風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瞭解了德國的狀況,講起課文來才能應付自如。在熟讀課文之後,我把教學參考書上的資料都細細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
只有在充分的瞭解了教材,明白了要教什麼,從哪裡入手,哪個地方是學習的重點,哪些是難點,才能想辦法如何去解決這麼重難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潛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啟迪。在超多了查詢閱讀和課文相關的資源之後,既如獲至寶,又感覺雜亂無章。一時間心裡很亂,比如課文的匯入,就有很多設想,感覺都不錯,難以取捨。
上課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在這雖是一篇較為短小的文章,資料也較淺顯易懂,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策略,那就是緊緊抓住“奇麗”與“奇特”兩個詞語引導學生透過反覆朗讀文段,劃出能體現德國景色奇麗與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為教學的兩根主線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這一教學策略體此刻在教學開始時,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找出季羨林舊地重遊德國的感受和者對德國的評價:“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奇麗”與“奇特”兩個詞語讓孩子們快速默讀課文,劃出最能體現德國景色奇麗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別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並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和“德國人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裡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一方面讓學生透過自由朗讀、指名讀、師生合作朗讀、個人感情朗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感受和領悟德國花美、景美、人更美。
這一堂課講下來,雖然很忙,很累,但是絕對十分有收穫,對自己的教學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後努力的方向,對自己以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忙,個性是樊校長和同組的老師們提出的意見給我很多的啟示,思路會拓寬。用樊校長的話說: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斷創新的這天,教學方法,教學思路,可謂是百花齊放,作為第一線上的老師,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適合自己學生的,能發展學生的,能提高教學水平的是很好。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的教學反思1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十分愛花;之後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視窗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教學之前,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到達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學時,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述的為什麼說是“奇特的民族”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並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並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最後,我透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進一步的認識,學生又從感性這一方應對德國有了認識。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教學中還沒有找到行雲流水般的自然,過渡的語言也欠熟練,未能很好的將學生的心靈喚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並引起情感的共鳴,沒有充分喚醒學生的求知慾。
二、課堂上還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種隨意、大氣、果斷、揮灑自如的教學風采。
三、應當採取多種多樣的引導方法,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加深對課文資料的理解,並流利的表達出來。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點。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還是缺乏經驗,在引導學生想象“景色奇麗”一部分資料時,我有點浪費時間了,處理得太繁瑣,學生已經理解這段話的資料,我還是讓學生反覆去讀去想,讀得太多了,反而有點“過猶不及”。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提高。我今後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