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五下《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精選5篇)

五下《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五下《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下《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下《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讓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而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成功地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課文篇幅較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是我在備課時一直想要突破的難關。經過縝密思考,我決定這樣開啟本課的學習之旅:

  一、佈置預習作業,將課前預習落到實處

  為了使學生對本課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不陌生,提前一週,我便讓學生利用手機或電腦蒐集有關的三國故事來讀一讀、看一看,透過讀故事或看影片,對三國時期的魏、蜀、吳有所瞭解,進而對書中塑造的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人物形象也略知一二。有了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做鋪墊,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草船借箭》就不會感到那麼唐突、難以接受。

  二、讀題質疑,以問題為導向進入文字

  都說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先讀課題,從課題入手,提問學生:讀完課題,你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說用草船借箭、草船能借箭……我又接著提問: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麼?“用草船怎樣借箭?誰用草船借箭?向誰借箭?用草船借到箭了嗎?……”學生在我的啟發下各抒己見,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因題質疑,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透過提出問題,也讓學生有了徜徉文字、自主答疑解惑的源動力。

  三、理清文章脈絡,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有了第一環節的“讀題質疑”,接下來就是“順藤摸瓜”,找到故事的主線,讀懂課文內容。根據同學們在讀題時生髮的疑問,課件出示“為什麼借箭?怎樣借箭?借到箭了嗎?”三個問題,只要學生透過讀課文能回答出這些問題,那麼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就全部浮出水面,文章的脈絡開始變得清晰,學生就不會迷失在長篇幅課文的“文字森林”裡,這對理解能力較弱的聽障學生來說是令人振奮的改變。

  為什麼借箭?透過研讀課文1-2自然段,絕大多數學生可以輕鬆地拿下這個問題:因為周瑜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所以他用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

  怎樣借箭?這一部分的內容在課文的第3-9自然段裡有詳細的描述。如果逐段逐句進行教學,學生就會被大容量的又長又難的句段資訊淹沒、裹挾,一頭霧水地在文字中穿梭而行,最終的收穫不過是一些似懂非懂的關於怎樣借箭的較為凌亂的隻言片語,而這些對於聾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因此,這一部分的教學就需要去粗取精,從聾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利用擬定小標題的方法嘗試將長文“肢解”成學生易於理解與接受的句段,透過每個小標題的提示去找尋我們想要的文字資訊。

  出示小標題

  1、借箭準備,課件彈出課文第4自然段,學生自由讀文,讀完分享自己已經讀懂了的內容。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以上這段文字以諸葛亮與魯肅的對話形式呈現,這段話對於七年級聾生來說讀懂它並不困難。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我還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諸葛亮與魯肅,讓聾生進行分角色表演讀。學生興致頗高,不但讀得出色,也對本段課文內容理解得較為深刻。透過讀文,學生了解到借箭需要準備:二十條船、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對周瑜保密。

  出示小標題

  2、借箭經過,課件引導學生聚焦“三天”: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裡。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線起來,朝北岸開去。

  上面這段話透過對諸葛亮三天“動靜”的解讀,學生不難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從容不迫。接下來的兩段話是借箭的詳細經過,課件出示第7、第8自然段,透過研讀這兩段課文,明確借箭經過:

  連船、靠近曹營、一字擺開、擂鼓吶喊、受箭、調轉船頭、再受箭、謝箭回營

  教學至此,最後一個問題——借到箭了嗎?不用老師再多說什麼,學生心裡都有了答案。

  透過《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了在聾生的語文課堂中實施“長文短教”的喜悅。都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思考、樂於嘗試,我們就能引領學生朝著我們嚮往的遠方一步步走近,直至抵達。

  五下《草船借箭》教學反思2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的。課文主要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才智。我這節課上的主要資料是諸葛亮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這一部分。

  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學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求知慾望比平時旺盛,好奇心和進取性也能被我調動起來,師生配合比較默契,教學目標基本完成。我覺得主要亮點表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資料,發展學生的語言本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的工具性對聾生來說尤為重要,是他們學習語言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課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個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關聯的詞語句子,讓學生進行讀說寫的訓練,來豐富他們的詞語積累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本事和運用本事。

  例如這節課中,對誰一邊做什麼一邊做什麼這樣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寫成被字句這樣的句式,還有比喻句用什麼比喻什麼,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這樣的資料,我都挖掘出來,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說寫訓練,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二、緊緊抓住課文的主要資料,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熱烈活潑的教學氣氛不會自然構成,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教師應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來製造和烘托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自然融入教學主題。抓住課文的資料設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這節課中,我對文字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思考:是讓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結果,從而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先從結果出發,再去探求借箭的過程?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了後者。讓學生從周瑜的長嘆中體會周的心境,進行朗讀、模仿,從而感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時,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出問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裡?他的借箭計劃又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具,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在課堂中,我十分注意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學生對課堂資料的注意。

  如複習借箭準備的環節,我出示了一隻“草船”,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再讓學生根據“草船”說說借箭的準備工作,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本事。又如教到諸葛亮下令“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兒擺開”這一句時,我畫出簡筆畫,讓學生把準備好的紙船擺一擺,學生的興趣都很高,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也更高。

  存在不足:

  一、教學資料的具體化是否科學。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諸葛亮懂天文,識人心,曉地利,有膽略,會計謀。要讓我們班的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概括出這些原因,是相當難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課文的資料,上課時我試圖引導學生總結出“懂天氣、識曹操、曉地利、有勇氣”幾點更加具體,更加表面的原因。

  課後一推敲,覺得原因具體了,學生容易理解,但內涵也變窄了,並且和前後文資料有點“脫節”。如識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識周瑜,識魯肅。從這點來說,“識曹操”作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夠,但作為一種“概括”顯然有所欠缺。

  二、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不夠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麼,他的“神”表此刻哪裡?“妙”又體此刻何方呢?能夠說借箭的過程中處處體現著他的這一特點:算到三天後江面必有大霧,算定曹操不敢出兵應戰,算到船隻的排列,算到歸程的順風順水、能夠說文章處處體現著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只是根據教學的目標,設計了為目標服務的幾個問題,牽引著學生去思考、分析。顯然,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後果點到即止。

  這篇課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後果的。研究到學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問題設計成讓學生去尋找原因,而忽略了“結果”。比如當諸葛亮的船隻逼近曹營時,我只是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為什麼下令軍士擂鼓吶喊?而沒有追問:擂鼓吶喊的結果會怎樣呢?就轉到另一個問題去了,雖然另一個問題也回答了這個結果。

  總之,這節課有亮點,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後去改善。

  五下《草船借箭》教學反思3

  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著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弗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

  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著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為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後還大呼謝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一、教學時,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圍繞題目質疑,如,“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用草船借箭?”“怎樣用草船借箭?”“結果怎麼樣?”根據質疑,學生自主讀書,讀熟課文,理解文章的脈絡,大體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然後,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如,周瑜為何設造箭之計來為難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能借箭成功,採用讀、議、演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

  最後,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幾個人物進行評價,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並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三國演義》。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別是諸葛亮、周瑜的形象,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先概括人物特點,再圍繞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點,開展閱讀活動,不斷深化對特點的認識,如,感受諸葛亮的形象。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課文中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然後引導學生緊緊扣住文字,抓住“神機妙算”一詞進行研讀:你從哪兒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學生研讀中穿針引線,透過教師的精當的點撥來深化研讀,比如,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到底想過些什麼?

  為什麼選擇在“第三天”?為什麼把船連起來,“一字擺開”?從諸葛亮的“笑”中可體會到什麼?透過研讀來豐富學生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三、課文中人物對話較多,特別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特別能反映兩人的特點,被稱為經典之筆,對這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時,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為主,進入情境,揣摩內心,加深理解。先把諸葛亮和周瑜兩人的對話畫出來,再邊讀邊想邊議:他倆每次對話時,各人心裡可能會想些什麼,是什麼表情,可能會怎麼做,還可想象一下當時帳內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透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讓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學生頭腦裡立起來,豐滿起來,鮮活起來。

  五下《草船借箭》教學反思4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鬥勇,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群。課文篇幅較長,在教學中如何做到長文短教,讓學生易於理解故事內容,這是我很想要去突破的一個難點。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嘗試著這樣去做:

  一、從課題入手,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文字的興趣。

  師:讀了課題,同學們有什麼想問的?

  生:什麼是“草船”?/為什麼要借箭?/誰用“草船”借箭?/用“草船”怎樣借箭?……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中的“草船”指的是什麼?

  生:把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這就是課文中“草船”的由來。

  師:請大家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同學們自己提出的問題,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學生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文字。

  二、彙總、提煉問題,解決本課最核心的三個問題。

  學生閱讀文字後,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感知,要做到長文短教,我指導學生從大家提出的眾多的疑問中提煉出本課最核心的三個問題:

  1、為什麼借箭?(故事的起因)

  2、怎樣借箭?(故事的經過)

  3、借到箭了嗎?(故事的結果)透過解決這三個問題,學生對草船借箭的前因後果會有一個詳盡的瞭解,而在解讀文字理解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中,又可透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引導學生思考:是諸葛亮的什麼讓周瑜自嘆不如的呢?由此可以過渡到感悟諸葛亮人物形象的學習:諸葛亮知周瑜心,知魯肅人,知曹操性,即知人心;諸葛亮預料四更時刻大霧瀰漫,應稱識天文,他更會利用順風順水可知他曉地利,再加上他周密安排,巧妙部署,使得草船借箭成功。因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以周瑜最後自嘆不如。

  圍繞三個核心問題對課文進行解讀與賞析,將篇幅較長的故事化繁為簡,實踐證明這的確可以達到長文短教的目的。

  三、複述故事內容,鼓勵學生樂於表達。

  複述課文是學生對教材吸收、儲存、內化、整理和表達的過程,這個過程絕不能省略,學生有沒有完全理解課文中所講述的故事,就全靠複述課文這一環節了。在讓學生複述課文之前,我先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說一說草船借箭這則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將這三組同學所說的合起來完整地說一次。學生說完還不行,我還要求學生動筆將這則故事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寫好後經過修改,再請同學站上講臺進行現場複述課文的練習。學生藉助複述課文這一環節,無形中會將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裡許多句段當中的文字內化成為自己可用的語言,這對聾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訓練方式。

  都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聾教育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勇敢嘗試,大膽創新,用適合聾生的方法教他們學習語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度,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五下《草船借箭》教學反思5

  教學《草船借箭》這一課,臨近尾聲,在分析總結人物個特徵時,我提問:同學們,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部分同學都說喜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顧全大局,還有的說喜歡黃蓋的忠誠、愛國……這些人物的鮮明個性在同學們的頭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當我要結束這個問題時,一學生突然站起來說:“我喜歡課文中的周瑜”,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學們也驚訝地望著他。說實話,這篇課文我都教了好幾遍了,每次都向同學提出同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大同小異,可從來沒有學生提過這樣的問題,面對這與眾不同的思維,作為教師,我應盡責任對他的創新思維加以呵護,想到此,我沒有有馬上下結論,而是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理由,這位同學接著說:周瑜年少英才、武藝超群,他想幹出一番大事業,出人頭地,因為諸葛亮的才幹超過了他,周瑜才忌嫉他,忌嫉的目的是想讓自己成為天下第一的,這也是一種進取精神,忌嫉是一種挑戰,是一種競爭,沒有忌嫉,你就會自我滿足,就會停止不前、他又例舉了一個他曾經忌嫉過的一個同學的例子,他說正因為有忌嫉心的“激勵”,才使他超過了這個同學,多麼有理有據的發言呀,我立即對他的發言給予了肯定,同學們也對他投來了讚許的目光。

  說真的,對於學生的這種逆向思維,我平時是很少見的,尤其沒想到的是這個平時並不起眼的學生竟有這樣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可見,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低估的呀!為此,我們要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讓他們的個性得到進一步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