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15篇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1

  《狐狸和烏鴉》是六年制長春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愛聽好聽話的人容易上當受騙。和孩子們一塊兒學完了這篇課文,心情也和他們一樣高興。孩子們學得開心,我教得順心。自己總結了一下,有四點做得不錯。

  1.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本課確定了以理解詞句和朗讀訓練為重點的教學目標,符合教學大綱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目標明確具體,有內容理解,有思想認識,有能力訓練。體現文道結合,講練結合。

  2.以讀促講,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根據本課教材以對話為主,語言生動活潑,富有童趣的特點,在教學狐狸第一次說話時採用比較句子的形式,透過反覆朗讀,品味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傳神。然後舉一反三讀好第二、三次對話,既理解了課文內容,體驗了情感,又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加強了對語言的感受力。

  3.精心設計訓練,教法靈活創新。教學第一自然段,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貼圖並用自己的話說出狐狸和烏鴉的住處,讓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第二自然段從“找”字入手,透過比較辨析詞語,悟出肉的來之不易,為領悟寓意打下基礎;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動筆添畫,準確地理解“直流口水”;第四自然段緊扣“狐狸想了想”一句,聯絡上下文想象“想”的內容,並進行說話訓練,在理解中融人思維和表達的訓練。

  4.充分激趣,強化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運用多種激趣手段輔助教學,如貼圖入境,添畫理解,表情朗讀,頭飾表演等,大面積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參與慾望,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由於計算機水平有限,課件不太理想,如能是動畫的再配上音樂,學生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學手段不豐富,未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2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下面就我在教學《狐狸和烏鴉》這一課中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善於捕捉使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契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學生都是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重點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學生是學的主體,在教師點撥、引導自主學習,去思考,去實踐。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課前要對教材、學生作深入研究,更要善於在課堂上捕捉學生思維的亮點,讓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語言實踐。這裡,教師緊抓烏鴉的想法,點撥,引導,讓學生思,讓學生答。從而,一石激起千層浪,引導他們開啟想象的閘門,他們便妙語連珠,令人拍案叫絕!

  二 、注意以讀為主的訓練主線,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以讀為主是本課教學所體現的又一要點。對於狐狸向烏鴉的三次親切問候,我採取自由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小組讀、整體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體會,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

  三、注意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語文課堂不應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應充滿鮮活的生命力,因為學生作為活生生的個體,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識底子、自己的生活積累,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會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靈活性。在教學《狐狸和烏鴉》時,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請學生談談對狐狸的看法?有人覺得狐狸很“聰明”,他用自己的話語打動烏鴉,讓烏鴉開口。有人覺得狐狸很狡猾,它為了騙到烏鴉嘴裡的肉,盡揀好聽的說,說的話不是出於真心誠意的讚揚,而是在欺騙烏鴉。有人覺得狐狸很有“耐心”,在烏鴉不理睬自己的情況下,察言觀色,一次次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對於學生自己獨特的看法,老師首先給予肯定,但同時也讓孩子明白:我們要透過自己的勞動去獲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別人受到傷害,是不可取的,我們堅決不能學習。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3

  《烏鴉和狐狸》是一篇童話故事,童話故事很適宜低年級兒童閱讀,他們充滿好奇、充滿幻想、充滿童趣。以下是我對本課案例設計的一些教學反思:

  1、注意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倡導新的學習方式。

  在設計本教學案例時,我能夠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尊重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去做引導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去表現自我。

  2、注意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本教學案例,我注重讓學生透過想象當時情景,深入理解角色思想,體會不同的情感;續編故事,放飛學生的思想,任他們在自由創造的廣闊天地裡振翅翱翔,盡顯風采。

  3、注意以讀為主的訓練主線,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感。

  以讀為主是本教學案例所體現的又一要點。堅持以“讀”為主線,在教學中採取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思考,並在小組交流、師生互動、合作學習中動口、動腦、動情地去學習朗讀、默讀,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語感,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

  4、不足之處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注重了小組學習,但往往會出現形式化,收效率不能達到優良。比如有個別小組在交流過程中,只把自己所劃的句子讀一讀,簡單地說一說這是一隻怎樣的狐狸(烏鴉)就算完成任務了,缺乏深入的交流。如何讓學生都參與到其中,讓每個人都暢所欲言,特別是一些學習較困難的學生. 我以後在教學中還需進一步研究。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4

  教師在引導學生領悟課文道理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孩子會認為狐狸很聰明,要向狐狸學習。我們不能否認,課文中的狐狸是聰明的,但是這種回答明顯偏離了文章的價值取向,有的教師不但不能適時進行正確的引導,甚至用這樣的語言來評價孩子的回答:“哦,這位小朋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實在不值得提倡。那麼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呢?是否可以聯絡上下文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讀文,明確烏鴉的肉是給誰吃的?如果小烏鴉吃不到肉會怎樣?從而激起孩子對小烏鴉的同情憐愛,對狐狸這種不道德做法的激憤。

  由一則小練筆想到的……

  前不久,筆者聽了一節公開課《狐狸和烏鴉》。整堂課中,授課教師透過讀、議、演等多種的形式,讓學生一直處於對狐狸的譴責,乃至憎恨的氛圍之中,尤其是課尾處設計的小練筆,用其他老師的話說簡直是“點睛之筆”,而筆者卻有不同的思考與感受。

  教者在課尾處創設了狐狸與烏鴉再次相遇的情境,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描述出他們再次相遇時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情景。教者企圖透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但學生的回答卻讓筆者的心為之一顫,直至有一種隱隱的痛。學生給狐狸設計了這幾種下場:要麼被肉中隱藏的鋼針戳死,要麼被碎玻璃渣劃破血管而死,要麼吃了被烏鴉下了毒的肉毒死……多麼惡毒的主意,多麼殘忍的手段,比這更可怕的,授課的老師竟然還對學生的回答大加讚賞,“真聰明,你想的方法真巧妙!”等等如此的評價不絕於耳。課後,筆者有心翻看了全班的作業本,發現竟沒有一個學生為狐狸設計一個不死的結局。

  現如今,想上好語文課確實很難,因為那些看得見的語文好教,而我們普通教師卻被逼著去尋找那看不見的語文而教。《狐狸與烏鴉》中,看得見的是那狡猾的狐狸,的確是它用奉承話騙取了烏鴉嘴裡的肉,可文章揭示的可是“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當明白了這些,你還會去譴責那狐狸嗎?你還會引導學生如此蠻幹嗎?

  對於弱者不加分辨的同情,是對人文關懷的真正踐踏,我們不要怪那《狼和小羊》中的狼,也不要怪本文中的狐狸,為什麼狐狸就難免一死,為什麼小羊就永遠死不了呢?當我們背離了文字所倡導的價值理念,那我們給予弱者的同情豈不蒼白,那我們所理解的如此“人文關懷”豈不恐怖?

  語文教學好比是播種,播什麼種,就長什麼苗,開什麼花,結什麼果。這就意味著我們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教,這更意味著我們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再是僅僅帶領學生領略那些浮在文字表面的華美辭藻,而要穿過文字去尋覓作者在文字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讓文字所散發的“溫度”去溫暖人心。撇開表面的好壞美醜,那需要我們的勇氣;看清作者的真實本意,那更需要我們的智慧,可這些又是常人看不見的。這則隨筆真是發人深省,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是否沿著正軌前進,教師的引導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啊,語文真的不能隨意的教啊!

  本課的寓意是揭示: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課文對狐狸的話寫的很多,對烏鴉的筆墨用之很少,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體會朗讀感悟狐狸的話,抓住狐狸的狡猾不丟,讓學生不自覺的去痛恨狐狸的虛偽狡詐,去鄙視狐狸,卻忘了去思考,烏鴉丟了肉怪誰呢?,是它喜歡聽好話,喜歡聽奉承話才會放鬆了警惕而上當啊!這也就是我開始在前面就提到的,我們要認清編者的意圖,否則會誤導學生啊!

  語文離不開思考,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立足本位,本位是什麼?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尊重編者的編寫意圖,然後再思考自己的教學意圖,千萬不能因張揚自己的教學特色而錯誤地解讀文字,更不能以發揮學生的自主為由而錯誤地引導學生。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5

  在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時,我整合了語文課本、拓展閱讀和課外書三種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夠全面、客觀地瞭解狐狸、認識狐狸。

  在學本課之前,首先讓孩子們談談對狐狸的看法,孩子都能說出狐狸很狡猾、很討厭,學完本課後孩子們更加堅信狐狸是狡猾多詐、令人討厭的。我感覺到在他們心裡狐狸除了狡猾就是懶惰、不勞而獲、令人討厭,好像狐狸一無是處。但是作為成人的我深知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再說狐狸也並不只有狡猾一個特點,狐狸也有它美好的一面。湊巧拓展閱讀上有一篇課文是《你瞭解狐狸嗎》,透過讀本篇課文,學生了解到狐狸並不是專幹壞事,它乾的大多是好事,狐狸的主要食物是昆仲、野兔和老鼠等,而這些小動物都是害蟲,狐狸吃了他們就是幫了農民伯伯的大忙。童話故事中總是把狐狸描寫成狡猾多詐、偷雞偷鴨的壞蛋,這種說法是不公平的。

  課後我去圖書館找了關於狐狸的相關圖書,找到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小狐狸離家出走》及《吃書的'狐狸》。《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一本書,由一個個小故事串聯而成,我給孩子們講了其中的一個,他們聽得很入神,都向我借這本書,我趁機向孩子們推薦圖書館有這本書,課後很多孩子借了這本書並且讀完了,其中韋張奧陽的媽媽陪著孩子一起讀完了這本書,媽媽說這本書非常有意思,孩子看得津津有味。

  透過整合課本、拓展閱讀及課外書,孩子們對狐狸有了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6

  在教學《狐狸和烏鴉》時,我按以下的教學思路組織教學,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思考,在積極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動探究中有所創新,教學效果明顯。具體做法是:

  一、初讀課文,自主思考

  1、讀題,自主質疑。齊讀課題後,啟發學生思考:從課題上看,你想了解什麼?學生紛紛回答:我想知道狐狸和烏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發生的結果是怎樣的?透過質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理清條理。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理清課文條理的角度思考:⑴狐狸和烏鴉在什麼情況下相遇的呢?⑵狐狸是如何把烏鴉嘴裡的肉騙到手的?⑶狐狸騙到肉後有什麼表現?透過啟發誘導,學生不僅把握了課文思路,理清了課文條理,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理解課文,合作感悟

  《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故事淺顯而寓意深刻,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新理念,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人物”,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圍繞故事中狐狸和烏鴉這兩個特定的“人物”,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狐狸騙肉的動機、騙肉的過程、騙肉後的表現分別是怎樣的?(2)烏鴉是怎樣上當受騙的?(3)從這個故事中,你有什麼啟發?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分組評說,各抒己見。同時,引導中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正確處理好教學內容中折射的價值取向,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抓對話,談感悟。在把握“人物”特點的基礎是,我著重圍繞狐狸和烏鴉的三次對話,引導學生反覆閱讀,細細品味,讓學生從狐狸說話的稱謂、語氣、內容等方面相互交流,深入探討,再分角色朗讀,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情感的參與,使他們的內心感悟更趨多元化。

  三、啟發想像,主動探究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制,而想象是無限的。”《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的結尾含蓄深刻,為學生思維的拓展留有廣闊的空間。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大膽想象,有理有據地延伸課文。為此,我精心設計了兩道口語訓練題:《烏鴉被騙之後……》和《狐狸騙到肉之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發展,多側面地認清事物發展的規律。學生有的從烏鴉被騙後終於認識到“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等方面去續說;有的結論為誠信之道,從狐狸的“欺詐行為不可取”方面去續說等等。這樣的教學,既拓展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又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和發展。

  總之,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習課文,體現了“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要求。教學《狐狸和烏鴉》這一課,我正是透過以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習得的學習過程,真正促進了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篇4:烏鴉和狐狸教學反思

  估計這篇課文的年紀應該比我大得多,因為我小的時候就學過這篇課文,如今身份不一樣了,再次看到這篇課文真的有一種親切的感覺。這篇課文內容非常的簡單,學生理解起來也絲毫不費力,所以,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朗讀上。

  其實學生在學習之前已經做了充分的預習工作。朗讀起來,自然流利了很多。唯一的問題在於學生對於課文人物的語氣把握與我預想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對於狐狸的狡猾,學生讀起來總是奶聲奶氣的,我聽不出來狡猾來,反而覺得有點無辜的樣子。這當然與學生的年紀和對於課文的理解,平時的練習密不可分。我在教學時發現,男學生喜歡讀烏鴉,因為烏鴉只有一句臺詞?女學生喜歡讀狐狸和旁白,莫非是句子比較多的緣故?其中,我試著對男女生的進行角色調換,雖然感覺不錯,但是似乎還是女生讀得好一點。於是,我靈機一動設計了一個男女比讀的環節,把小傢伙們的積極性一下子都調動起來了。如此一來,課堂氣氛一下子又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在分析課文的時候,學生對於狐狸這個形象,有兩種看法:一種是非常的狡猾。這種觀點符合大綱的說法。一種是很聰明。雖然這種想法的孩子不多隻有兩三個。可是,讓我覺得很意外。這在我們小的時候似乎不能算是對的,可是現在想來我覺得孩子說的也沒有錯啊。狐狸要是不聰明怎麼能騙得了烏鴉和他嘴裡的肉呢!所以以上兩種觀點我都算是對的。當然,前提是萬一在考試的時候還是首選第一種答案。希望孩子真的能懂……

  縱觀本節課,有幾個孩子表現比較突出:車德鑫、張茹淇。這兩個孩子平時不是很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是讀課文。但是這節課這兩個孩子不但積極主動舉手讀課文,還能回答比較有難度的問題。看來,生動的課堂是改變孩子的最有效手段。這值得我以後借鑑運用。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7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在教學中,我說:“我認為狐狸挺聰明的”,在這裡,我並沒有要為狐狸“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縱,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得出這則寓言

  故事中蘊含的另一道理:要透過自己的勞動去獲取食物,而不是欺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別人受到傷害,也是不可取的。這個道理隱含在課文這中,我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點,把它寓於教學之中,於無形之中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當我把這個看法說出來的時候,也有幾個同學舉手表示贊同,說明我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新課標提倡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但“個性化閱讀”也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不能背離正確的價值觀。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很多的是非觀念並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狐狸為了這塊肉,的確是想盡了辦法,動足了腦筋,抓住了烏鴉愛聽奉承話的特點,想出了這麼一個好辦法吃到了這快肉。但老師要讓孩子明白:這樣一來,烏鴉受到了傷害,她的孩子受到了傷害,狐狸為了自己卻傷害了別人,這也是不對的,這種“聰明”不可取,不能學習。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8

  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倡導“文道結合”,對本則寓言故事,傳統的解讀一直就是“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這是站在烏鴉的立場上來講的。而我們都知道,有時候,一則故事也不僅僅蘊含一個道理。

  在教學中,老師說:“我認為狐狸很聰明”,在這裡,老師並沒有要為狐狸“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縱,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得出這則寓言故事中蘊含的另一道理:要透過自己的勞動去獲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別人受到傷害,也是不可取的。這個道理隱含在課文這中,老師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點,把它寓於教學之中,於無形之中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當老師這個看法說出來的時候,也有幾個同學舉手表示贊同,說明老師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新課標提倡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但“個性化閱讀”也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不能背離正確的價值觀。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很多的是非觀念並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狐狸為了這塊肉,的確是想盡了辦法,動足了腦筋,抓住了烏鴉愛聽奉承話的特點,想出了這麼一個好辦法吃到了這快肉。但老師要讓孩子明白:這樣一來,烏鴉受到了傷害,她的孩子受到了傷害,狐狸為了自己卻傷害了別人,這也是不對的,這種“聰明”不可取,不能學習。

  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培養,是新課標大力提倡的。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我們要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從而使教學演變成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9

  這個教學案例使我反思一個問題:在新課程下,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思維,鼓勵學生的想法多樣化。但由於小學生正處於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發展、形成階段,還不成熟。有時候學生的想法可能會偏離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的軌道,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及時發現並給予正確引導。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在增添互動的、生成的精彩的同時也增加了把握的難度。我們在傾心於學生多元化、多角度思維表現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對學生道德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要發揮好教師評價的激勵和導向的雙重作用

  這是一節語文課,課文是《狐狸與烏鴉》。課上得很順利,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快下課的時候,教師問:“同學們,你們認為這是一隻什麼樣的狐狸呀?你喜歡它嗎?”

  這時,一名小男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不同意他們的說法。我覺得,這是隻聰明的狐狸。你看,它多有辦法啊,原來在烏鴉嘴裡的肉最後讓它得到了,它真會想辦法,真有主意。這隻狐狸多聰明啊。我喜歡這隻狐狸。”

  這名學生的話讓我心裡一震,看教師怎麼處理。授課教師稍楞了一下,高興地說:“好,你說得跟大家不一樣,很有道理,說得真好,真好。”課後,我和授課教師談起了這節課,他說:“我覺得這個學生說得很好,從另一個角度說,這隻狐狸是挺聰明的。”

  我反駁道:“我不同意。因為這裡有一個道德觀的問題。這名同學能說出不同的想法,說明他認真思考了,這一點應該表揚、鼓勵。但是我們還要引導他去想一想這隻狐狸是怎樣得到這塊肉的,這塊肉是誰辛苦找來的?這隻狐狸是在騙取別人的勞動果實,是想不勞而獲。它的聰明沒用在正地方,這不是真正的聰明。”

  這個教學案例使我反思一個問題:在新課程下,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思維,鼓勵學生的想法多樣化。但由於小學生正處於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發展、形成階段,還不成熟。有時候學生的想法可能會偏離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的軌道,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及時發現並給予正確引導。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在增添互動的、生成的精彩的同時也增加了把握的難度。我們在傾心於學生多元化、多角度思維表現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對學生道德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要發揮好教師評價的激勵和導向的雙重作用。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10

  活動目標:

  1、啟發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2、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並用生動、連貫的語言續編故事內容;

  3、培養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故事:

  1、教師做狐狸的模仿動作,請幼兒猜一猜:這是誰?是一隻怎樣的動物?

  2、提問:烏鴉是一隻怎樣的動物?它有什麼缺點?

  二、學習故事:(邊看多媒體故事邊提問)

  1、欣賞第一、第二段故事後,提問:

  狐狸看見了一片肉會怎樣?會打什麼壞主意呢?

  2、欣賞第三段故事後提問:

  (1)狐狸是怎麼騙烏鴉的?(請模仿狐狸的語氣回答)

  (2)聽了狐狸的讚揚,烏鴉會怎樣呢?

  3、欣賞第四段故事後,提問:

  烏鴉為什麼會上當呢?

  三、看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內容

  師:你們知道烏鴉為什麼會上當?狐狸又為什麼能騙到肉?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四、續編故事:

  鼓勵幼兒從多種角度續編故事

  (1)講道理或求情

  (2)想辦法再騙回來

  (3)採用戰鬥的方法奪回來。

  活動反思:

  狐狸和烏鴉是一篇生動活潑的寓言故事。兩個小動物各自有各自鮮明的個性。透過他們兩個動物之間的三次對話,揭示了一個不能輕信別人的好話的道理。如何讓孩子們理解這三次對話,從而把握寓意呢?首先,我自己認真理解這個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瞭解到幼兒喜歡看動畫片這一興趣特點,把整個故事製成了集聲像動畫於一體的課件,師幼在講授、問答、討論中加強互動和聯絡的活動方法。然後,根據該教學活動的目標來進行本次教學活動。活動中教師設定的問題太多,幼兒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活動的目標並未真正達成。

  大班寓言故事:狐狸和烏鴉(二研)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2、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及大膽表述的能力。

  3、培養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匯入部分

  師:在大森林裡,住著一對鄰居,是誰呢?看!

  (出示烏鴉、狐狸的圖片及文字)你覺得狐狸是一隻怎樣的動物?那麼烏鴉又是一隻怎樣的動物呢?和狐狸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賞故事

  1、欣賞第一、第二段故事後,提問:

  那小朋友們也來學一學烏鴉找到肉高興的樣子好嗎?小朋友,你們猜一猜,狐狸看到烏鴉嘴裡的肉,它在想什麼呢?”他會怎麼做呢?

  2、欣賞第三段故事後,提問:

  狐狸是怎麼說的?大家一起來學一學狐狸吧!小朋友們,狐狸第三次是怎麼說的啊?我們來比比看誰說得最好?

  3、講述第四段故事後,提問:

  小朋友們,為什麼狐狸說的話一次比一次動聽?小朋友們都知道烏鴉的聲音並不好聽,那為什麼狐狸說他的聲音好聽,還想聽它唱歌,是真的想聽它唱歌嗎?

  三、引導幼兒暢想故事的結局

  鴉聽了狐狸的奉誠話,心裡一得意,剛一張嘴唱歌,嘴裡的肉就掉下來了,結果會怎麼樣呢?

  四、看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內容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五、續編故事內容

  活動反思:

  活動匯入時,我充分運用多媒體,出示狐狸的圖片,很快調動了幼兒探究故事內容的慾望,激起了幼兒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我用形象的兒童化語言,逼真的動作,把幼兒帶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兒充滿了學習的樂趣,他們不由得跟著我一起說起來、演起來。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兒受到啟發和教育,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另外,在本次教學活動討論環節中,我很自然的從知識目標過渡到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幼兒大膽發言,氣氛熱烈。但是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特別是在講述故事寓意時,教師教代的不明確,教師應先組織好語言。

  大班寓言故事:狐狸和烏鴉(三研)

  活動目標:

  4、引導幼兒理解故事的內涵,懂得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

  5、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及大膽表述的能力。

  6、培養幼兒機智靈活,遇事能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匯入部分

  師:在大森林裡,住著一對鄰居,是誰呢?看!

  (出示烏鴉、狐狸的圖片及文字)你覺得狐狸是一隻怎樣的動物?

  那麼烏鴉又是一隻怎樣的動物呢?和狐狸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賞故事

  1、欣賞第一段故事

  師:烏鴉為什麼這麼開心?

  狐狸看見烏鴉嘴裡的肉,饞得口水都快流下來了,它心裡會想些什麼呢?那它會怎麼做呢?

  2、欣賞第二段故事。

  狐狸是怎麼做的?它對烏鴉說了什麼?

  狐狸騙了幾次都沒成功,它會放棄嗎?它會想什麼更好聽的話來騙烏鴉呢?

  3、欣賞最後一段故事

  狐狸這次騙到肉沒有?它是怎麼做的?

  三、猜測故事結尾

  烏鴉聽了狐狸的話,心裡一得意,唱起歌來,嘴裡的肉掉了下來,結果會怎麼樣?

  師:你們知道烏鴉為什麼會上當?狐狸又為什麼能騙到肉?

  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寓意。

  四、看動畫,完整欣賞故事內容

  五、續編故事內容

  活動反思:

  總結前兩次的經驗,這次的活動準備的更加充分。藉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突破幼兒學習的難點。孩子的學習慾望較高,都願意邊聽故事邊看動畫片,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同時我還透過讓幼兒學說動物對話,學做動作來理解故事寓意,孩子們都能主動去學說對白,學做動作。但是教師小結寓意這一活動最好放在欣賞完動畫之後,這樣更有利於幼兒的理解與小結。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11

  反思《烏鴉和狐狸》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感覺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總結出來,為以後教學積累經驗。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伊始透過播放課件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透過畫簡筆畫等手段回顧故事中所講的內容,使學生愉快地展開本節學習,從而使學生樂學、愛學,學習氣氛活躍。

  2、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學習“狐狸是怎樣施計把烏鴉嘴裡的肉騙到手的?”這一問題時,我大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抓住重點字、詞、句子來說一說,議一議;喜歡朗讀的同學,還可以盡情地讀一讀。在學生自主學習反饋的同時,再加上教師適時的點撥,使這部分學習目標得以充分的完成。最後得出:狐狸不用向烏鴉要,也不用搶,而是透過親近、討好和吹捧,把烏鴉嘴裡的肉騙到手,說明狐狸狡猾,愛吸奉承話的烏鴉上當了。

  3、注重朗讀。

  教學中反覆朗讀,指導語氣,在朗程中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評價方法。如在指導讀狐狸的話時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讀,可以用假惺惺的、狡猾的、哄騙、奉承的語氣來讀;也可以用給重點字、重點詞語加重音的方法來讀。總之引導學生朗讀不是千篇一律的,朗讀要讀出自己的感覺。

  4、設計小記者採訪環節,使學生進行角色體驗。

  下面你來扮演節目主持人:下面同學要扮演烏鴉和狐狸。你來採訪下面的烏鴉或是狐狸這時怎麼想的。頓時,學生的體現慾望被激發出來,學生的熱情普遍高漲,想象力非常豐富。

  總之,本節課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精心設計。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其自主學習能力、朗讀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交流合作技巧都得到了發展。

  但在本節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匯入環節拉得長,後面“拓展延伸”環節顯示倉促。也就是說今後課堂上要注意正確、機智的引導與合理的安排。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12

  課文的第2—5自然段是重點部分,要指導學生理解狐狸三次對話及烏鴉說的話及烏鴉三次聽後的表現,懂得烏鴉是如何一步一步放鬆警惕,最後受騙上當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我採用了扶放結合的手法來處理。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但遺憾的是在處理的時候做得不夠到位,放的還不夠多,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的朗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讀,朗讀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孩子們在悟中讀,在讀中悟。

  悟中讀。在講狐狸和烏鴉的三次對話是,當學到狐狸的三次語言和動作時,我都讓學生學一學,就把自己當作是狐狸來體會感悟,我還透過抓住關鍵詞來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很好地投入情感,把課文朗讀好。在教學烏鴉的三次表現是,我都讓學生試著把自己當作烏鴉,想想自己會有什麼反應,把自己置身於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愛聽好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邊悟邊讀,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

  讀中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種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讀中,其實已經進行了一種角色互換,自己顯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烏鴉。他們在繪聲繪色的演讀中,又一次加深了對文中角色的認識。

  在鍛鍊學生語言能力時,我設計了一個短語練習。學生透過訓練,都對“讒得直流口水”這一短語有了較深的認識。但是在指導學生訓練時我指導的不夠到位,不夠清晰,同時練習設計還不夠好,今後在這方面還需多下工夫。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13

  《狐狸和烏鴉》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內容簡單,意思淺顯易懂。故事講的是一隻狐狸用奉承話騙取了烏鴉嘴裡叼著的一片肉。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狐狸騙肉的過程,形象地告訴我們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的道理。

  在教授課文時,就確定了以理解詞句和複述課文為重點的教學目標,符合教學大綱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教學第一自然段時,以出示掛圖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讓學生透過朗讀、表演知道,狐狸對烏鴉的禮貌問候是假,想吃肉是真;再透過狐狸對烏鴉所說三次話的對比,分析狐狸為什麼要這樣說,說得對不對,從而弄清烏鴉是怎麼上當受騙的。接下來,請同學根據板書重組文字故事,並讓學生從中明白一個道理: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並結合練習4裡的名人名言,對學生進行教育,加強學生的情感培養,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最後環節,設計以“再次遇見狐狸”為內容續編一個小故事的作業,讓學生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領悟本故事的思想意義,加強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達到鞏固學習內容的目的。

  由於整篇課文較為簡單,孩子通讀幾遍後就能明白課文的大致意思,因此在教學時,不應該過多的對文章進行理解分析,而是可以讓孩子反覆朗讀後,透過他自己的表情、動作來理解課文。逐一的分析便會覺得有些瑣碎,甚至會產生疲倦感。這一點做得不夠恰當,分寸把握不到位。既然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應該更多的培養學生自我分析能力,如果能在初讀課文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來使孩子有目的讀課文,比如:“狐狸為什麼對一片肉都饞得直流口水?”“狐狸騙到烏鴉的肉了嗎?”“怎麼騙到的?”透過問題的引入讓學生自學,然後回答問題。並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找到狐狸和烏鴉的三次對話,從中分析狐狸和烏鴉的不同態度,體會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其實,只要孩子們能反覆朗讀課文,並讀出自己的感情,很多教學上的難點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在以後的上課過程中,可以適當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感悟,從讀中去找到課文的答案,培養孩子會思考、會分析的學習能力。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14

  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倡導“文道結合”,對本則寓言故事,傳統的解讀一直就是“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這是站在烏鴉的立場上來講的。而我們都知道,有時候,一則故事也不僅僅蘊含一個道理。

  在教學中,我說:“我認為狐狸挺聰明的”,在這裡,我並沒有要為狐狸“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縱,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得出這則寓言故事中蘊含的另一道理:要透過自己的勞動去獲取食物,而不是*欺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別人受到傷害,也是不可取的。這個道理隱含在課文這中,我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點,把它寓於教學之中,於無形之中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當我把這個看法說出來的時候,也有幾個同學舉手表示贊同,說明我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新課標提倡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但“個性化閱讀”也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不能背離正確的價值觀。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很多的是非觀念並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狐狸為了這塊肉,的確是想盡了辦法,動足了腦筋,抓住了烏鴉愛聽奉承話的特點,想出了這麼一個好辦法吃到了這快肉。但老師要讓孩子明白:這樣一來,烏鴉受到了傷害,她的孩子受到了傷害,狐狸為了自己卻傷害了別人,這也是不對的,這種“聰明”不可取,不能學習。

  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培養,是新課標大力提倡的。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我們要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從而使教學演變成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狐狸和烏鴉》教學反思15

  《狐狸和烏鴉》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則寓言,講一隻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課文分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狐狸看到烏鴉嘴裡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體講狐狸是如何一次一次地奉承烏鴉,使烏鴉一步一步地失去警惕,最後受騙上當的。第六自然段,講狐狸騙到肉後跑掉了。

  教學本課,除了要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會10個生字及新詞外,重點是以找準並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為指導思想,用擴大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重點詞句和朗讀訓練的方法,達到強化語言和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不但能理解課文內容,而且懂得喜歡聽奉承話容易上當的道理。上完這一課後,反思我的教學,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根據低年級閱讀教學特點,突出重點,強化詞句訓練。

  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就必須突出教材的重點。本課在低年級閱讀課文中篇幅比較長,共有6個自然段,而且這篇課文故事性比較強,如果不抓住重點進行教學,採用“平推式”,由課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到課文最後一段的最後一句,提一些瑣碎的、缺少思維價值的問題,既浪費了寶貴的訓練時間,又使學生失去了發展思維、鍛鍊思維,從閱讀當中來學習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的機會。

  那麼,如何摒棄故事情節平推式的提問講解呢?那就必須突出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針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特點,強化詞句訓練,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在理解的過程中受到文字訓練。

  《狐狸和烏鴉》一課的教學重點是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和經過,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和句子,讓學生深入理解。

  如:第2自然段,狐狸第一次對烏鴉說的話,“他眼珠一轉,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是狐狸裝出一副笑臉,向烏鴉表示問候,在這句話中,“您”、“親愛的”這幾個詞是重點詞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我又設計了一句話:“狐狸眼珠一轉,對烏鴉說:‘你好,烏鴉’。”用小黑板將這句話寫出來,讓學生讀讀,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哪一句更好?為什麼?”透過讀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裝笑臉,對烏鴉表示親熱,實際上是想騙到那片肉。這樣講解,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教學就有深度,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

  三、抓住課文語言描寫生動和擬人化的特點,強化朗讀訓練、說話訓練和思維訓練。

  在《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以“讀講法”為主,從初讀到精讀、熟讀,把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貫穿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

  第一步,初讀課文時,讓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自己反覆讀,並要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大體瞭解課文內容即可,而不要求一上來就讓學生讀出感情。

  第二步,在理解課文內容時,要透過讀,理解詞句的意思。如:文章的第4自然段,寫狐狸對烏鴉極力吹捧、奉承。我先讓學生讀讀狐狸說的話,問學生:“狐狸共說了幾句話?”再讀第一句話,問:“第一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說?”然後讓學生讀讀第二句話,理解意思後再讓學生讀。接著問:“烏鴉的羽毛漂亮嗎?誰聽過烏鴉的叫聲,請站起來學一學?”透過讀、思、議,讓學生認識到烏鴉的羽毛不漂亮,叫聲不好聽,這是狐狸對烏鴉說的好聽的話,奉承的話,目的是想讓烏鴉張開嘴,把肉騙到手;對狐狸說的第三句話也是先讀,理解,再讀。總之,對整個這段話的理解,就是先讀讀,再理解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

  第三步,在總結全文時,也要朗讀。要讀全文,透過讀全文,讓學生整體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這樣體現了閱讀教學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教學原則,而且恰當地回讀,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深刻領會。我認為這樣教,才是紮紮實實的朗讀訓練,才能使學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學生受到真正的語言文字訓練,並在訓練中學會讀書的方法,提高自讀能力,特別是培養其自學能力。

  另外,這篇課文是則寓言,採用的是擬人化的寫法,學生喜歡讀,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說話能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透過對狐狸的語言分析,可以看出狐狸心裡的想法:想方設法騙取烏鴉嘴裡的肉;透過對烏鴉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烏鴉心裡的想法:願聽好話,虛榮心強。所以,我多次設計了“狐狸、烏鴉是怎麼想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尋找想象思維的訓練點。如:“狐狸看到烏鴉嘴裡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心裡會怎麼想的?”“烏鴉聽到狐狸問候它的孩子,會怎麼想?”“烏鴉聽到狐狸讚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動聽,它是怎麼想的?”等,並啟發學生在豐富想象的基礎上大膽地說。我認為這樣設計教學,強化了讀的訓練。而且在訓練中注意了訓練的層次性和廣泛性。另外採用啟發學生豐富想象,大膽說話的方法,使學生人人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量的訓練。課後,我又讓學生髮揮想象,以“肉被騙走以後”為題編一個小故事,這樣,學生經歷了一個對課文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因此就達到了發展語言與智力,培養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