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稱象教學設計及反思

稱象教學設計及反思

稱象教學設計及反思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稱象教學設計及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稱象教學設計及反思1

  教學目的要求:

  1.透過官員們的稱象方法和曹衝稱象方法的對比,理解曹衝稱象方法的科學性。

  2.掌握本課12個生字,理解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分析比較課後習題2中三對句子間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曹衝稱象的方法。

  教學思路:

  在通讀課文,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出課文的教學重點,然後透過實物演示和分析聯想,落實教學重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出課題。

  教課前,教師先講有關曹衝的故事,使學生對曹衝的聰明才智有初步的瞭解,以此激發學生急於知曉曹衝小時候的故事的興趣

  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並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最佳狀態。接著板書課題,在引導學生審題中

  向學生說明今天我們要學習有關曹衝的另一個故事——稱象。然後啟發學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牆

  腿像四根柱子,這麼大的象怎麼稱呢?我們讀課文時,就要弄明白曹衝怎麼稱象的,他稱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裡?”

  二、展開學習目標。

  1.通讀課文後複述故事情節。

  2.學會本課12個生字。

  3.聯絡課文內容講講“又高又大”、“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稱一稱”等詞、句的意思。

  三、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因人而導。

  四、學生分小組相互交流學習情況,複述故事。

  五、練習填空:

  1.官員們想出來的辦法一共有兩個,一個是(),一個是()。第一個辦法別的官員認為(),第二個辦法曹操()。

  2.曹衝稱象的辦法是()。

  第二課時

  一、對比分析,突出教學重點。

  先指導學生把曹衝的稱象和官員們的稱象進行對比分析,在比較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曹衝稱象的高明之處。

  要求學生讀課文思考:

  1.官員們想的第一個稱象辦法是什麼?(砍一棵大樹做秤桿稱)

  這個辦法好不好?(這個辦法不好,因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誰有那麼大的力氣提得起這杆大秤呢。)

  2.官員們想的第二個稱象的辦法是什麼?(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

  這個辦法好不好?為什麼?(這個辦法也不好,因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大象活不成了。)

  3.曹衝用什麼辦法稱象?曹衝稱象的辦法與官員們稱象的辦法相比較,誰稱象的辦法好?

  (曹衝稱象的辦法好,曹衝稱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這個稱象的方法很科學。)

  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曹衝稱象的段落,仔細分析曹衝稱象的方法。

  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曹衝稱象的步驟講出來。

  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畫線;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裝石頭;

  第三步,石頭裝到齊線的地方,然後分幾次稱石頭;

  第四步,把石頭的分量加起來。

  三、實物演示,讓學生按曹衝的稱象方法操作。

  1.指導學生反覆閱讀這幾句話:“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

  等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稱一稱船上的石頭。”讀後要求學生講講這幾句話的意思,把理解課文的重點內容與詞句訓練結合起來。

  2.在學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演示的程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接著把小象拿出來,

  把石頭往船裡裝,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時,停止裝石頭,石頭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聯想,深化教學重點。

  1.讀課文,聯絡演示操作,想想曹衝在稱象中聯絡了哪些實物?(船、石頭、水)

  2.請同學們根據這些實物想想,曹衝稱象的科學道理在哪裡?(水能載船,船上放了石頭,船就會下沉,東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

  石頭是一塊一塊的,可以一塊一塊的稱。大象在船上時,沿船舷畫一條水平線,然後用石頭代替大象

  等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這時稱船上的石頭,船上石頭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請學生根據這個科學道理,講講怎樣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問題,促使學生把理解的原理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稱象教學設計及反思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會認13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會用“一邊┅┅一邊┅┅”造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人物對話,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弄懂曹衝稱象的辦法,從曹衝稱象的故事中受到啟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願意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

  弄懂曹衝稱象的辦法,從曹衝稱象的故事中受到啟發。

  教學難點:

  瞭解曹沖和官員們稱象的辦法,想想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

  教學方法:

  讀中感悟、理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1、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別人稱東西嗎?那你們見過稱大象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古時候稱象的故事。(板書:稱象)

  認識生字“稱、象”

  2、板題質疑:板書課題,讀課題,認識生字“稱、象”

  圍繞課題,你想提出什麼問題?(誰稱象?為什麼稱象?怎麼稱的?)

  二、範讀課文

  聽老師讀課文中的故事,聽完後要能知道課文講的是誰稱象,用什麼辦法稱,稱出來沒有?

  三、學生感知課文:自讀、小組讀;認識生字

  1、這個故事好聽嗎?小朋友自己讀讀故事吧。要求讀通句子。

  2、小組讀:

  ⑴、交流認字情況。

  ⑵、有幾個字特別難認,你怎麼記?

  ⑶、讀通課文。

  四、檢查自讀情況,鞏固識字

  1、用猜字的遊戲檢查認字情況。

  2、男女同學比賽,看誰組的詞語多。

  3、自願讀課文。

  4、在小黑板上出示讀得不夠好的長句練讀。

  5、讀了課文,你瞭解了什麼?提示:

  ⑴、官員們想了什麼辦法?用橫線勾出官員說的話,讀一讀。

  ⑵、出示玩具桿秤:誰來用自己的話說說官員們的辦法?

  ⑶、你覺得這些辦法好嗎?曹操的態度怎樣?理解“直搖頭”。

  ⑷、曹衝的辦法是什麼?再讀一讀。

  ⑸、這個辦法可行嗎?從哪個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態度怎樣?他會說什麼?

  五、有疑就問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號,小組討論,還不懂的,留著全班討論。

  思考理解:官員們同時做了哪兩件事?從什麼詞語可以看出是同時做的?

  想想我們可以一邊唱歌一邊還可以做什麼?

  想想誰還可以同時做什麼事?說說句子。

  2、梳理學生的問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有些問題留待第二節課解決。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複習生字。

  2、糾錯分清字音。

  3、上節課我們還有什麼收穫?

  二、學習重點段

  1、看看書上是怎麼寫大象的?請找出來讀一讀。

  2、曹衝提出了怎樣的辦法來稱象?

  3、四人小組讀課文。

  ⑴、要求:看哪一組讀得最好,能理解稱象的辦法。

  ⑵、你有什麼收穫?

  4、學生說邊做動作

  三、把曹衝的辦法和官員們的辦法比一比,說說它好在哪裡。

  1、曹衝怎麼能想出這麼好的辦法呢?

  2、小朋友再想想看,還有沒有更合適的辦法?

  3、給想出了妙法的孩子發“聰明這星”標誌。

  四、朗讀課文:用喜歡的方式、讀給喜歡的人聽

  1、你覺得這個故事怎麼樣?想怎樣讀?可以自己讀、分角色讀、表演讀。

  2、你想讀給誰聽?

  3、展示臺:你把哪些地方讀得特別好,讀給大家聽。

  4、誰想讀給老師聽?

  五、講故事:願講、能講

  1、願意把這個故事講出來嗎?願意講給誰聽?

  2、故事先講什麼、再講什麼可別弄錯了。

  3、誰能講清醒官員們的辦法?誰能講清曹衝辦法?

  4、同桌講故事。

  5、回家後想講給爸爸媽媽聽嗎?爸爸媽媽聽到你講的故事,會怎樣說?

  六、寫字

  1、讀要寫的字,你有什麼發現?

  誰能用“象”、“像”組詞或說句子?

  2、這些字是什麼結構的字?

  怎樣記清字形?

  3、哪些字比較難寫?我們來觀察一下,怎樣寫好這個字。根據學生觀察和回答示範:“象”的筆順;“再”的筆順;四點底的寫法。

  4、巡視、指導,表揚寫得好、姿勢正確的學生。

  七、課外拓展

  回家和爸爸媽媽說說,看還有哪些辦法可以稱象。

  板書設計

  21、稱象

  直搖頭 微笑點頭

  官員們 曹衝

  砍樹造秤 趕象上船

  宰象 畫線裝石

  稱石頭

  反思

  教學中,我在指導學生理解曹衝稱象的方法後,我想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於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曹衝能想出這樣巧妙的方法,是因為他注意觀察,善於動腦。小朋友們能不能也像曹衝一樣,開動腦筋,想出稱象的方法呢?”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的辦法,一會兒彙報。學生的情緒高漲起來,有的讀課文,有的看插圖,有的熱烈地討論。孩子們的方法很多。有的說:“可以把石頭換成人,一樣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有的說:“可以用吊車用磅秤”,還有的同學說:“可以將大象的細胞抽出來,進行化驗分析,直接用生物技術測出大象的重量。”

  當了解曹衝這個形象的時候,我問孩子們:“你們喜歡曹衝嗎?為什麼?”孩子們的回答更是讓我驚訝。

  看來,他們小小年紀就能夠開動腦筋想辦法!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不能看低他們。

稱象教學設計及反思3

  教學目標:1、正確認讀本課十一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會寫田字格中的八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曹衝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透過官員們的稱象方法和曹衝稱象方法的對比,理解曹衝稱象方法的科學巧妙。教育學生遇事要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3、繼續學習默讀。並且樂於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教學難點:曹衝稱象的步驟。

  教學過程

  設計說明

  一、談話引入:

  1、同學們,在上學期我們學過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那誰還記得大象是什麼樣子的?(學生自由說一說,教師尤其強調腿像一根柱子和身子像一堵牆)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和大象有關的課文——稱象。(板書:稱象)

  2、解釋稱:你知道稱是什麼意思嗎?你在現實生活中見到過稱什麼的?

  由學過的課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把學生直接領入到大象的樣子上,這樣再去介紹課題稱象,使學生對大象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也解決了課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的內容。

  使學生了解稱,知道“稱”的讀音、理解“稱”的字義。

  二、初讀、識字、整體感知:

  1、下面就請同學們拿起書來,自由地讀課文,看看課文中是怎樣敘述這個故事的。在讀得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解決。並且標出課文的自然段序號。

  2、班內交流學習成果,出示本課生字詞語和由詞語組成的一段話。(開火車讀詞語、擴詞、說句子等)

  3、指名讀課文,要求讀的聲音洪亮、正確流利、而且同學們都愛聽。

  給學生創設自主識字的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透過班內彙報,瞭解學生學習情況,透過用詞語組成段落,使學生在大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三、合作探究、品讀體味:

  這篇課文的課題是《稱象》,那都是誰用了什麼辦法稱的大象呢?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

  班內交流彙報:

  1、官員們出了主意。板書(官員們)並且引導學生找出句子,以指名讀、齊讀的方式來分析官員們的辦法,隨即板書:造大秤 宰大象。出示官員們的辦法,體會“有的說。。。。有的說。。。。有的說”的場面,理解詞語“議論”。

  2、曹衝出了主意。請同學們默讀第四自然段,勾畫出描寫曹衝稱象的表示動作的詞語。勾完之後可以和同桌說說。

  3、學生彙報交流。

  4、出示課件:曹衝稱象的步驟,幫助理解課文。

  5、對比官員們和曹衝稱象的辦法優劣。誰的辦法好?好在哪裡?從哪些詞語看出來?板書:直搖頭點頭微笑

  在小組內交流,鍛鍊每個學生的說話能力,並拓展思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用學生充分的讀概括官員們稱象的辦法,鍛鍊孩子們的概括能力。

  把識字教學引入具體情景中,理解了詞義。

  曹衝稱象的步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主要透過默讀,邊讀邊想(這也是本單元的新的閱讀要求)、勾畫動詞、交流和課件的展示來幫助理解。

  透過對比兩種方法的好與壞,體會曹衝遇事動腦筋、積極思考想辦法,學習曹衝。

  四、拓展延伸:

  1、透過學習稱象,你認為曹衝是個怎樣的人?2、如果說在現在的情況下,你打算怎樣稱象?3、課下蒐集曹操、曹衝的小資料,我們下節課展示採蜜集。

  讓學生們自由想象稱象的`辦法,開啟思想的閘門。

  《稱象》教學反思:透過本次講課,使我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感覺自己得到了鍛鍊和提高。尤其是自己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處理生成上有了一定的進步,現反思總結得與失,以便指導以後的教學。

  首先,為了本次講課,我深挖教材,參考了眾多的設計,最後制定了切合學生實際的、更為學生所接受的引課和難點突破的方法。在引課上,我採用了以前學過的《盲人摸象》,這樣就使大象的樣子很清晰的出現在學生的腦海裡,解決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這部分內容,也使學生產生了稱象怎麼稱的興趣。在突破難點上,我採用的是透過學生默讀、勾畫描寫稱象動作的詞語、交流彙報和課件展示的方式來理解稱象的步驟,體會曹衝稱象的巧妙和學習曹衝遇事多動腦筋想辦法。

  其次,在字詞教學上,我採用了透過字義識字(比如教學“稱”時,讓學生想自己看到過稱什麼的。教學“秤”時,透過秤字右邊的“平”說明秤的含義)、換偏旁識字(比如教學砍,學生們想到了次、歌、吹、歡)、結合具體情景識字(比如議論,是在出示官員們的話時讓學生想象當時的場景來理解的,還擴充了詞語議論紛紛)多種識字方法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和熱情,同時積累識字的方法,為以後讀書識字打好基礎。

  第三,在學習了曹衝稱象的方法後,我擴充套件瞭如果是你,怎樣稱象的問題。沒想到學生們提出了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製作大的蹺蹺板、用地秤來稱等方案,發散了學生思維,不把曹衝當做神仙而不敢去突破,樹立了學生的信心。

  我認為本節課中處理不當的環節有:在學生勾畫稱象的動詞時,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交流,一來是自己著急了,二來怕學生們說不好,所以想降低學生的難度直接播放了課件。另外在教學“稱”和“秤”時應該再次比較一下兩個字的區別,這樣在以後的讀課文過程中就不會有學生誤解了。還有在學習曹操和曹衝時,做一下簡介會更好。

  總之,透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要想講一節成功的課除了需要精心備課之外,更需要一個教師多方面的素質(調控課堂能力、處理生成問題、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與積累、改進與創新,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

稱象教學設計及反思4

  學情簡析:

  《稱象》是一個民間方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課文透過對曹衝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的介紹以及與大臣們方法的對比,表現了曹衝愛動腦筋,善於觀察,富於聯想的品質。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語言通俗易懂。教學時,要避免分析,而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啟發思考,鼓勵學生創新,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低年級的小學生喜歡聽故事,愛動手,好奇心強。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在掌握字詞,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動手實踐,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

  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的13個生字,學寫8個生字。

  2.瞭解曹衝稱象的辦法,並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培養學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動腦筋想辦法的良好習慣,做事時注意採納合理的意見,借鑑合理的部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複述稱象的過程。

  教學難點:

  瞭解曹衝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稱象的。

  教具: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你覺得怎樣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師:只要有信心,透過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們的口號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師一起完成這節課的學習嗎?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稱象”。(板書)

  3.齊讀課題;

  看到這個題目,你最想知道什麼?

  二、新授:

  1.相信你們一定會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的。

  趕快開啟書P35,自己讀一讀課文,想辦法解決生字;並把自然段標出來。

  2.學得那麼認真,願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我們一起挑戰第一關。

  出示課件,自己讀一讀詞語,紅色的生字多讀幾遍,也可以讀給同桌聽聽。(指名讀詞語)

  考考你們記住沒有?如果你認識就站起來大聲讀。

  那麼快就認識這些生字了,相信你們也一定能寫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認為哪個最難寫,描一描體會字的結構。你認為哪個字你能寫好;直接寫在田格里,寫完後讓同桌檢查檢查是否正確。

  願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讀嗎?願意怎麼讀?(學生自己選讀法)

  3.第一關我們順利透過,想到第二關看一看嗎?

  (激發學生的興趣)

  好,下面我們挑戰第二關。

  用你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怎樣把這幾句話讀好?(出示問句)指名讀,評讀。

  4.剛才一上課時,有的同學就想了解是怎樣稱象的,現在就默讀課文,哪一段是寫稱象的?曹衝是怎樣稱象的?

  5.和同桌說說曹衝是怎樣稱象的。

  6.出示課件,看一看曹衝是怎樣稱的。

  7.用上這些詞語,在小組內說說曹衝是怎樣稱的,推薦一名最好的給大家說說。(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關就更難了,還闖嗎?為自己鼓勁,我們的口號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讀課文,讀後小組討論:曹衝的好辦法是怎樣想出來的?(指名說)引導學生說出曹衝受到了哪些啟發。

  師小結:我們動腦筋想辦法的同時,也要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借鑑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會有哪些好辦法稱這頭大象?

  11.透過今天學習這個小故事,你有什麼收穫?

  12.試著自己設計一張稱象流程圖,設計好後和同學交流。

  教學反思:

  對一些有難度的文章來說,教師有效地啟用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互動討論,透過讀文解惑,是極好的教法和學法。在這種平等、互動、積極的學習氣氛中,既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大膽的表現自己。使表達不夠流暢的學生得到鍛鍊。我組織學生和同桌說一說,說給大家聽聽。然後透過看幻燈片看一看稱象的過程。再換一些連詞說一說稱象的過程推選最好的說給大家聽。使學生從文字到圖片,再從圖片到文字,最後消化成為自己的語言。在整個的過程中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表達自己。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複述課文之後,讓學生評一評,使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看到優點,更有自信。找到與別人的差距,更好的提高自己。

  不足之處,在學生認識生字之後,應注意生字的鞏固理解,不應該學字是學字,讀文是讀文。生字與學文脫節。

  學生質疑時,遇到課文中沒有涉及到的問題,應給學生及時解決或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如:一生提出來大象有多重時課文中沒有涉及到。老師應隨即補充一句“哪個同學知道?請你告訴他”或者鼓勵大家查資料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老師置之不理。我覺得上課時還應加強自己課上應變的能力。下次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了。

  教學點評

  一堂課的教學就是諸多要素的有機組合體。相同的要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結構,其功能卻不一樣。這就是說。“系統的結構不同,系統的功能也往往不同”。這給我們以啟示:不改變課堂教學的要素,只對這些要素進行科學排列組合,使之成為最佳化的結構,可以提高教學的整體功能。劉老師在這一點上是有她獨到之處的,《稱象》的教學正體現了她這一教學特色。

  從這課書的識字教學來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建立生字的音、義、形的統一聯絡,但對音、義、形又是分步側重處理的。即,初讀課文時側重字音,理解課文時側重字義,複習鞏固時側重字形。這就改變了過去的“先教字,後閱讀”和識字時音、義、形一次解決的教學結構。這樣處理,體現了寓識字於閱讀教學之中,既分散了識字的難點,又使生字的音、義、形分步得到落實。如教“議論”的“議”。初讀課文時,只要求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分析課文時,聯絡語言環境理解字義,“議論”一詞本來出現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員們議論的具體內容則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兩個自然段結合在一起學習,學生不僅從具體語言環境裡懂得了詞義,還理解了有關句子的意思,同時還朦朧知道了一點段與段之間的關係;在學完課文後進一步進行基礎訓練時,用“義”和“議”作比較,讓學生有意識地識記字形,並指導書寫。從這一教例我們不難看出,劉老師對閱讀教學中生字的音、義、形的處理以及識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