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岳陽樓記》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岳陽樓記》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岳陽樓記》教學反思1
考慮到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美文,應使學生的身心得以滋養,性情得以陶冶,人格得以潤澤。此篇具有意境美、人格美、語言美,是實施審美教育的極好教材。基於此,我把引導學生鑑賞課文的美點作為整個教學設計的著眼點和歸結點。
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力求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課前透過以自主學習為主,小組活動為輔的方式充分預習,對文字內容掌握,課堂上基本由學生來支配,老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學生自主品味、合作探究、歸納總結,課堂上學生活而不亂,師生交流融洽盡興。在愉快輕鬆的活動中,感悟古代優秀作品的美,學習古人積極向上的思想和豐富複雜的感情,培養了學生自覺學習古文的習慣,提高了他們閱讀古文的興趣,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2、既依託文字又高於文字。對作者峻潔的人格美的鑑賞,是本教學設計思想性的極好體現。由范仲淹推及古仁人,理解他們憂樂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同時給生活在喧囂時世的人以極好的人生啟示。賦予經典作品以時尚的魅力。
3、以朗讀促理解。這樣一篇美文只有朗讀,才能充分理解文章豐富的思想內涵,悉心體會駢句辭采華美音韻和諧、散句抑揚頓挫富於變化的特點,涵詠品味多變而優美的意境。
在本節課中,也存在著很多不足,如:對基礎知識(實詞、虛詞、重點語句等)強調不夠,對學生理解有偏差的引導不到位,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太少,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指導不夠等等。
總之,透過本節課的教學,看到了自己很多的欠缺,在今後的教學中具有很好的指導性,但能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給予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意識,我也就很高興了。
最新《岳陽樓記》教學反思2
這是一位老師教《岳陽樓記》第一課時的過程記錄。他的設計與一般的語文老師不同,我們喜歡第一課時讓學生學會翻譯與理解重點實詞,第二課時才分析課文的主題與寫法。我覺得這樣教學使文言文更加有語文味,不會讓文言文教學成為千篇一律的'翻譯與理解,使學生厭學文言文。也許我們都應該經常使用類似的方法上文言文。引導學生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人樂”的主旨時的問題設計也很奇妙,值得學習。唯一覺得有遺憾的是覺得從新聞為《楓橋夜泊》的作者修建金質獎章匯入本文感覺不咋樣,還不如直接用描寫岳陽樓的詩句匯入。而且在講四大名樓的時候覺得所用的時間過多,離開文字時間太長。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
古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向來被老師和學生認為是最枯燥的學習內容。尤其是這篇篇幅較長、內容豐富、思想性很強的名篇《岳陽樓記》,講過之後,深有感觸。教學中我嘗試,以自主學習為主,小組活動為輔:古文教學離不開預習,沒有學生主動的閱讀和預習,古文的學習往往就是囫圇吞棗。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按照自己的安排,認真督促學生預習。而預習的方式就是透過自主預習和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在每個人自己獨立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再把不明白的問題向小組長或者組內同學提出,大家商量解決。上課的時候,我只把需要強調的文學常識提示以後,就讓學生自己閱讀,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聽對方讀課文,互相正音。將重點的字、詞標上記號,藉助註解或查閱工具書,主動解決。每個小組共同提出問題,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將之彙總,然後在全班進行交流,之後再有個別同學補充沒有提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活動的空間很大,思考的餘地很多,老師所給的時間要足夠,不要慌著去收攏他們,讓他們自由的發揮優勢,發揚合作學習的精神。結果,很多問題都是大家能夠解決的,只有少數問題,比如《岳陽樓記》中幾個句子的朗讀節奏和幾個過渡句的翻譯向老師提了問。這樣的方式理解的東西,才能真正裝進他們的頭腦裡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岳陽樓記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我主要選擇的是課文的2、3、4段作為教學內容。側重於研讀本文寫景部分的特點:是如何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寫歡樂之景是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秘”在哪裡呢?要求學生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說說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開課時我選擇了初三(2)班(平行班)作為教學班,當我把自己的想法向學生宣佈時,他們很興奮,認為老師很看重他們,於是大家在課前積極參與預習,課前又把教室整理得乾乾淨淨,為聽課老師準備好椅子。課堂上學生積極投入,雖算不上踴躍發言,但也超出了平時的拘謹,沉默,使我倍感欣慰。學生們透過這節課充分感受了本文語言凝練,對景物描寫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
最新《岳陽樓記》教學反思3
《岳陽樓記》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是古文誦讀中的名篇。
本文的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敢於提問、善於提問,讓學生髮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在討論中訓練思維,並在課後的作業中得到拓展。
在教學設計上,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匯入到結束,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現代教學思想滲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學的應用,給學生寬鬆的思維空間,採取了應變得當的措施,問題的設計突出重點,降低難點,難易適中,能讓同學自主解決問題,板書簡潔明瞭、重點突出,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當然,本文的教學也存在缺點:針對本課的特點,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時教師的師範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可惜,我的朗讀不是太好,沒能給學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文言文的學習教師應指導學生多積累字、詞、句以及重點句、難句的理解等;還要收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這方面,沒有對學生放手。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努力鑽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提升。
最新《岳陽樓記》教學反思4
《醉翁亭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歐陽修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不勝收的大自然畫卷,抒發了自己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記》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透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鑑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
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並採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教學課時: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註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第二課時以讀貫穿,把握文章結構,理解作者較為複雜的思想情感。
最新《岳陽樓記》教學反思5
《岳陽樓記》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透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當我講完課文後,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學,基本上這節課我完成了自己設計的教學環節, 我的設計本著語文教學應該側重於學生的朗讀感悟,但在真正的實施過程中,我仍然覺得有一些遺憾在其中我對這節課反思如下:
一、賞景悟情
對於文章三四自然段的處理糾結中的不斷變換,最初的計劃是讓學生在賞析了巴陵勝狀,洞庭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學生體會到了這段景物的特點“壯美“。繼而自讀領略三四自然段的美景,有一個詞語概括其特點?(悽美,優美)再讓學生賞析從哪個語句中品味到的,進行景物的賞析、但是後期發現學生賞析不到位,效果不佳。變改為了讀文繪圖,正所謂:美景配美詞,美詞繪美圖,讓學生展現自己頭腦中出現的畫面,說說自己的感受,在引導學生去體會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本打算要重點指導“登斯樓也……”的情感處理,更加突出後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但在課堂實施中卻發現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做這樣的處理,自己覺得悟情的力量略顯單薄。
二、拓展延伸
對於拓展延伸的設計,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走近作者內心世界我設計了“面對范仲淹如此的感嘆和期盼,你想對他說點什麼?”學生的感悟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應該給予更多的時間。
三、人物材料補充
自幼苦讀 立志天下
青年入仕 直言強諫
政治革新 屢遭貶責
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軍中一範 西賊破膽
捐資購田 興學育才
一生濟人 無銀喪葬
先憂後樂 心繫天下
我比較喜歡這樣的范仲淹一生的總結,能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范仲淹,進而更好的理解他的胸襟與抱負,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會更加用心的去挖掘教材,讓我的課堂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