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

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1

  我上了《有餘數的除法》第一課時,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透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遊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透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後,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由於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數手指的遊戲、有趣的思考題等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均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進行,比較遺憾。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樸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是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2

  本節課教學了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透過直觀性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透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餘數﹤除數”的結論。

  為了突破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1、藉助直觀操作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教學中,對餘數概念的理解、對有餘數的除法含義的理解,都是藉助直觀操作來進行的,由直觀操作到符號表徵,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學的知識,並建立操作過程、語言表達和符號表徵之間的關係,實現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透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首先是6根小棒擺三角形、正方形過程的對比,幫助學生感受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恰好分完沒有剩餘和平均分後還有剩餘兩種情況,在對比中拓展學生對除法的認識,並更好地理解餘數的含義、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其次是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橫式的對比,透過結合操作過程,使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每個數的含義。透過這樣的對比,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加深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絡,為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網路提供支撐點,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接著動手擺正方形,創造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接著引導學生觀察算式,引導學生研究發現:在除法算式中餘數小於除數,突破本課的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合作很好,到後邊由於時間原因,導致自己手忙腳亂,有點慌,學生也有些急。不過整體來看課堂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學生也能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理解此類算式的含義,能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和思維表達能力。

  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3

  本學期,時間較短,按照教學計劃,開學第一天,我就給孩子們上了一節新課《有餘數的除法》。

  由於是第一次學習新課,孩子們還沒有從寒假的狀態中轉換過來,所以,反應有點慢,具體問題如下:

  1、舊知的遺忘;很多孩子忘記了上學期學習的除法相關知識,乘法口訣、平均分等都有遺忘;

  2、餘數的不適應;第一次接觸有餘數的除法,是平均分有剩餘的一種情況,很多孩子不理解,尤其是遇到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時,更是不知所措;

  3、“餘數都比除數小”這一結論的不理解;這一結論,他們不會應用,不會拿來檢驗;

  4、有餘數除法算式中單位的錯寫;很多孩子寫算式單位都會出錯,究其原因就是不理解算式的含義;

  5、有餘數除法運算的出錯,很多孩子不知道怎麼算有餘數的除法,商是多少?餘數是多少?

  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4

  開放的數學問題。結合教材提供生活場景,提出了開放性問題“由你擺,你想每組擺幾盆花?”從而滿足更多孩子內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很容易被激發起來,為後面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

  注重實踐操作活動。對例1、例2的學習,不僅滿足了學生進一步的心裡需求,而且更為直觀的讓學生認識到本節課要學的新知點之一——餘數,也就是分不完的數,剩下的數,不夠再分的數……結合現實情景,學生直觀認識“餘數”後,自然引出有餘數除法算式的教學。規範的讀寫是學生今後學習的基礎,嘗試說一說後,出示“有餘數除法豎式”的寫法,結合橫式和操作活動,在重點“理解除法豎式意義的”基礎上,觀察並逐步認識有餘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含義,這樣層層遞進,不斷強化了學生感觀表象,更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最後在互相交流、比較、分析中思考和歸納,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正確的認知。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課時,由於在例1教學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比如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後的鞏固練習沒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課時又急著趕時間,導致例1中除法豎式的教學不夠紮實,有些同學沒有掌握。另外,在兩次教學的比較中發現學生的自學還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學中學生自學後再學習除法豎式的寫法,學生掌握較好,而在第二次教學中把這環節省去了,由教師直接講授,有學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數學《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

  1、透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遊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擺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後,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3、但是這節課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課後的一些習題均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進行,比較遺憾。

  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向改進:

  1、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

  重視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要從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

  2、要加強觀察、操作活動的數學。

  教學中要讓學生經歷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在觀察、猜測、操作和歸納等活動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表象,不斷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相互交流、比較、吸引的基礎上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學生的認知。

  3、在教學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資源。

  教學時要敢於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充分利用教學中生成的這些資源,讓學生在不同意見的交流、辯論和分析中認識到錯誤,自覺地訂正錯誤,可把這些現象進行展示,讓學生進行判斷和分析,在互相幫助中,達到糾正錯誤,鞏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覺地關注身邊的生活現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蘊含的數學資訊,對收集到的各種教據進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煉,從而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並加以綜合運用。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愉悅情感。

  5、在教學過程中,既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又鼓勵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經過學生獨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後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6、在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好教學評價這一手段,讓學生在互動中進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最佳化演算法、把握實質,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好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