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烏塔》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烏塔》教學反思

《烏塔》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烏塔》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烏塔》教學反思1

  《烏塔》是篇寫人記事的文章,講述了德國一個14歲的小朋友烏塔獨自遊歷歐洲的事情,透過教學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下面我簡單說一下我觀課後的思考:

  一、以讀促思,層層深入

  佘老師大致安排了三次集中讀書的時間,一次在輕鬆愉快地談話匯入課文,引導學生看世界地圖和歐洲地圖後,出示了學習要求,安排了初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畫出不理解的地方。老師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讀書,我覺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只有讓學生充分和文字接觸,與人物對話後才能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有的老師上課這點做的不到位,學生對課文不熟悉就提一些問題,學生只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隨後,進行集中認讀生字詞,因為字詞教學不在是中年級教學重點,和教學時間原因,佘老師基本是“一筆帶過”。接著以填空方式引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方法很好的,至少學生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去說,隨著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到高年級後可以不再用這樣的方法。二次緊扣《烏塔》導讀引導學生再讀課文:你對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有什麼看法和見解?學生再次自由放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找相關語句,我想這裡如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是否要好一些,因為隨著學習深入,有聲讀書不太適合理解課文。隨後師生對話,師:一個人外出遊玩,好還是不好?生:不好,危險。生:好,鍛鍊獨立生活能力。生??。三次引導學生讀書要求更高,層次更深,教師提出一箇中心問題:烏塔是怎樣的孩子?要求快速去讀,可以圈圈畫畫寫寫。我想這種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讀書,讀書目標清楚,學生自然會投入進來。只是佘老師要求用2分鐘時間讓學生寫寫對烏塔的評價,雖然落實了“寫”的訓練,但時間到底有些倉促,學生恐怕也寫不好。這次讀書是理解全文、體會文章思想重要環節,如果適當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相機概括出烏塔做事有條理、有獨立意識、責任感,為人熱情禮貌等品質特點效果會更好。

  二、面向全體,以生為本

  佘老師的課堂是很民主的,歸功於老師引導的好,老師總能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說、去寫,以學生學習和發展為教學根本。比如在引導學生讀書的時候,老師總是面帶微笑地等全體學生讀完,然後不急不緩地提一個問題推動教學往下一個環節發展。學生說不全面,甚至說錯了,老師總能耐心地引匯出大家比較滿意的答案,我想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語文應該是輕鬆愉快的,是有效果的。

  三、教學基本功紮實

  佘老師的教學語言規範,普通話很好,聲調抑揚頓挫,表達準確連貫;板書清楚,畫龍點睛,書寫認真,字型優美;操作課件熟練,能用現代教學技術提高教學效果(建議不用滑鼠,直接用白板筆或手指操作大螢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希望《烏塔》有第二課時教學,這篇課文除了理解課文,體會感情,評價人物外,應該還有其他語文方面需要教學的東西,比如,本課詞語還是很豐富的,筋疲力盡、愜意、遊歷、一時語塞、反駁、邏輯等詞語是什麼意思?要不要培養理解詞語能力?特別是烏塔的個性特徵是如何表現的?抓住人物語言、神態、細節等描寫,透過與作者和中國小朋友對比等方法來表現烏塔有獨特見解、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以及烏塔對世界的看法和對生活的熱愛。還希望學生能把課文讀得更熟練,讀出理解讀出感情來。

  《烏塔》教學反思2

  烏塔這一略讀課文,描寫了一位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這對從沒出過遠門的中國小朋友來說,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這篇課文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思想意義方面都讓學生感到新奇、興奮。故對這篇課文的讀書積極性相當高,可以說是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自然收穫也相當多。無論是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還是審美的樂趣。總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反思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有如下幾點的收穫和教訓。

  一、以學定教,明確目的

  課文透過對烏塔獨自旅行的故事瞭解,讓我們學習她為了自己的目標勤奮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獨立自主的好品質。以及讀書要有自己的見解,有個人的想法。為了讓學生明確目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先後在四個教學班內磨礪。讓同學們先預習課文,寫該課的讀書筆記,查詢歐洲主要國家的風土人情。課前師生共同觀察歐洲地圖,瞭解歐洲的主要國家、著名城市,如英國的貝克漢姆的足球學校,德國的牙醫,德國孩子欣賞柏林牆上的藝術畫和義大利首都佛羅倫薩大教堂,以幫助學生理解歐洲主要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這樣就能將傳統的“教師在前面走,學生在後面追”現象變為“師生之間迎面而行的相遇問題”,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第一個教學班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缺乏流利的朗讀課文這一認識,學生對一個外國小女孩可以獨自一人遊歐洲,而對中國小學生來說,這卻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始終不明,導致在拓展訓練,展開辯論這一環節處於被動,加上四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辯論問題,條理不清晰,教師在引導讀書,以課文主要描寫烏塔自主旅行的第七自然段為根據,缺乏真正的理解,角色置換上缺少經驗,以至於學生辯論觀點不夠鮮明,兜兜轉轉,囉囉嗦嗦,不能理解烏塔在生活上獨立,基礎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也是獨立的。拖延了教學時間,沒有達到教學目標。

  二、學為主體,把握原則

  在第二次磨礪之後,學生對14歲的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她不怕遇到困難,遇到困難她會如何解決這一疑問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後,而對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她的爸爸、媽媽會不會擔心和父母對此事會怎樣想?這一疑點該如何引導解決呢?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只有把握“學為主體,教為主導,能力為目的”的教學原則,才能有利於發揮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閱讀有自己的見解和口語交際的本領,發展學生的寫作技巧的能力。真正達到略讀的目的。

  只是課前收集外國風情的資料和淺顯的、肢解的閱讀句段和纏繞不清的辯論是遠遠不夠的,如何真正的讓學生讀懂課文,說出心聲應該是這一堂課的另外一個亮點。大小聲都行,拿起筆來讀課文,在自己感觸深刻的地方寫註釋。讓孩子們充分體會閱讀的自由,他們寫下了“在中國,不要說14歲遊歐洲,就是把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遊一圈都不可能,天方夜潭”對文章真實性的懷疑,“我是家裡的小太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要什麼就有什麼,但除了一個自由的空間。從我懂事起,爸爸媽媽就象關小鳥一樣把我關在了家裡。於是,書本和電視就成了我消磨時間的唯一辦法。我很少出門,爸爸媽媽總是說外面的壞人多,萬一出事,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就算要去什麼地方,也是由爸爸媽媽拉著護著,生怕衝出一個壞人把我抱走。”的時間上不能自主的困惑。快速閱讀課文,一目十行,邊讀邊想,並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烏塔的性格特點板書到黑板,同學們對這一肯定和鍛鍊積極響應,寫下了烏塔是“勇敢、膽大、心細、豪爽、可愛、活潑”的女孩。我對烏塔和學生的“獨立自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介紹異國風情時,同桌同學主動積極,互相交流他國人情,雷樂康的介紹———英國的教父習俗,更是深深的打動了每個在場的師生。小朋友獨自出行好還是不好?的辯論,同學們激情的辯白,把烏塔獨自旅行前設計路線、閱讀資料、打工掙錢做好的充分準備,表達的清晰而有條理,“中國比歐洲一些國家要安全,歡迎烏塔到我們中山來旅行。”“歐洲七個遊的'學生旅行套票需要四百馬克,我也有900塊錢“利是”,我也可以去周遊廣州。”的心聲,“我和爸爸去上海看世博,我學到更多知識。”的認識。讓我這個“烏塔的媽媽”驚歎不已。如何培養自己的獨立自主意識?這一話題更是讓每一個學生意識到在危難關頭,迅速判斷,有效躲避是多麼的可貴。馮思捷的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有效的進行期末複習的一分鐘演講又是多麼的有必要。從烏塔的一文中,我知道出遊要先做好準備,讀書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見的體會,從同學們的心中自然而出。

  三、以生為本,講究方法

  1、課堂教學方法多樣化

  為了讓烏塔的人物形象“活起來”,讓她遊歷歐洲這一事“趣起來”,必須採取靈活的教學手段,學生的自讀自悟是關鍵,在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默讀和思考的時間,幫助他們理清烏塔一文是按照我與烏塔相識到與她的交談感到吃驚和敬佩最後分別的敘述順序,瞭解課文寫烏塔遊歷義大利的故事,引導他們獨立讀懂課文,要求思考的是與她的不同在何處?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他們才比較容易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透過寫烏塔遊歷歐洲的故事,反映中西方教育的差異。最後,引導他們針對這些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因而,整個課堂充滿了朗朗的書聲,充滿了快樂、樸實的高談闊論,充分發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巧妙的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發現,從而學習烏塔的獨立自主的精神。透過把世界當教材這一大語文觀,生動有趣的創設了烏塔暑假遊歷歐洲的圖片,透過層層的朗讀課文,讓學生很好理解了“愛孩子,為什麼就不能讓他們單獨出門”理性的問題,整個教學流暢,文眼之處設計的唯一問題,強化學生對中心的理解在於培養自己獨立自主的思想。

  2、講究過程管理和調控的方法。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場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烏塔這一課”,一下子就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堂下我以飽滿的熱忱與學生溝通,使他們始終處在輕鬆、愉快、興奮、和諧的狀態,讓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在堂上充分信任每一個學生,對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積極發言,哪怕謝潔瑩上臺板書“豪爽”一次寫錯,我對她的這種舉動也給予肯定,讓她充滿信心進行學習。課堂上,有大量的資訊反饋,比如學生的辯論過程把握,因為自己的課堂的調控能力有限,不善於把握學生的真知灼見,對他們希望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想法把握不夠,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中,為節省組織辯論的時間,採取了較主觀的角色置換,而自己又未能夠主動進入“烏塔媽媽”的角色,以至於讓這一環節遜色不少,該更精彩的課堂生成無法實現。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反思,才有更好的進步。但願如今的思考,能成為明日的基石。

  《烏塔》教學反思3

  當我讓孩子們開啟書本自由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當我在孩子們讀完文章後一言不發而讓孩子自己談閱讀感受的時候,相信文章帶給孩子們的震撼和我初讀它的時候一樣,甚至可能更強。烏塔,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小女孩,精心準備了三年,利用假期,獨自一人隻身旅遊歐洲。她所表現的成熟、細密、樂觀、睿智,她的強烈的獨立意識 和自理能力,對於一直生活在父母呵護下的中國孩子無疑是在思想、心靈和意識上的一次衝擊。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暢談自己的感受,其佩服和嚮往之情溢於言表。

  由於孩子非常喜歡這篇文章,所以學習起來分外輕鬆、順利,效果極好。

  之後 ,我讓孩子結合自己蒐集的資料,寫一篇《烏塔》讀後感,孩子們準備充分,學習主動,思想活躍,因此寫來不太困難,效果比平時寫作要好得多。

  雖然《烏塔》只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真希望孩子能有更多機會了解和接觸其他孩子的成長故事,多讀此類文章,使孩子漸漸長大、走向成熟。

  《烏塔》教學反思4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講了14歲的德國小姑娘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烏塔才14歲,可她就敢獨自一人遊歷歐洲,這對中國父母來講是如何也不能允許的事。他們從小就被灌輸了不跟陌生人說話、不給陌生人開門、如何防騙防拐等知識。這節課,同學們圍繞能不能獨自出遊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

  這裡,我採用了小記者採訪的形式進行教學。

  首先,透過閱讀課文,瞭解烏塔為什麼敢獨自出遊,她在出發前做了哪些工作?在這個問題的合作在學習中,學生透過朗讀交流,感受到了獨自出遊並不是說走就走那麼簡單,為保證旅途的順利和安全,需要做大量工作,這項計劃,烏塔準備了三年。

  由於國情的不同,在德國能做到的事,在中國不一定能做到。接下來,小組內組織採訪,談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最後總結匯總彙報。在交流中,學生無不對烏塔的做法感到羨慕,但是他們大多數是沒有勇氣自己的。當我問道,獨自出門你最想帶的是什麼,竟然有的同學答刀、槍,這說明我們的社會治安是多麼的不令人放心啊!

  《烏塔》教學反思5

  《烏塔》這篇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14歲的姑娘,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情。文中的烏塔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在理念上都與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極大的反差,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這些,使用好教材,這對教學效果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我先把課文中易錯字(讀音、字形)找出來,和學生一起討論容易弄混的讀音和形近字,透過組詞,理解詞義加以區分,然後圍繞著文中難以理解的詞語,透過聯絡生活實際,聯絡上下文等方式解決掉,接著是檢查課文,針對學生讀錯或不熟練的句子加以指導和練習,並理清了課文的寫作順序。

  在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和學生們開始了對文章的品讀。女孩兒烏塔是一個獨立、有思想的孩子。文中透過直接描寫與對比描寫相結合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了12歲的女孩烏塔獨自遊歷歐洲的事。這是一篇典型的寫人文章。教學時,應該讓學生體會女孩的性格。因此,在教學時,我以“女孩兒烏塔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統領全文,學生勾畫有關的語句。在交流中,學生首先說道“烏塔是一個自理能力強的孩子。”然後圍繞課文的第二段開始交流。學生能抓住“麻利”一詞和烏塔自己穿衣體會出烏塔做事很熟練,從烏塔所說的話體會出她很有經驗,在學生說的基礎上,我幫孩子們總結出:這說明烏塔是一個獨立、成熟有經驗的孩子。接下來學生提到烏塔做事很有計劃,圍繞第五段展開交流,在這裡學生抓住“整整三年、自己掙錢、查詢書籍……”再次感受到了烏塔的獨立、成熟,並從最後一句體會到她的懂事。為了讓學生體會更深刻,我補充指導了“一摞書”,也引導他們體會到了烏塔的性格。文中烏塔語言的描寫,學生只能說出她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但不能更深的體會所說話的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也能體現她的獨立,需要教師提點。在交流烏塔性格時,學生結合獨自遊歷歐洲也說出烏塔是一個勇敢的女孩。

  最後給學生這樣的一個問題:“面對烏塔,面對一個我們的同齡人,你們想說些什麼呢?”給留給學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靈的震撼,是無限的思考。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對如何解讀文字,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