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1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而我對它的精巧結構覺得實在是感嘆再三。

  散文要散,但並非是不著邊際的散亂,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亂。《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畫卷,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也不亂。原因是其中有一條線,即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文章的起承轉和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

  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餚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婉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遊而樂”。

  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圍繞個“樂”而展開,構成統一的整體。真是“散”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真是值得後人好好學習。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2

  《醉翁亭記》一文將寫景和抒情自然結合。文章先寫亭的遠景,從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筆,“蔚然深秀”是其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迴路轉”表現它的丰姿,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翼然”則使亭產生凌空欲飛之意。然後解釋亭名的由來直抒胸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調。以下從兩個方面展開。

  第二段寫亭子四周的景色。又從兩個方面展開:先寫朝暮之景,再繪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也”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樂。

  第三段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還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畫從側面顯示“政通人和”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

  第四段歸結全文主旨。先以宴罷歸去結住敘事,忽然又從禽鳥之樂翻出兩個“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結尾點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文章極其生動的描繪了醉翁亭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表達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只要抓住“與民同樂”這四個字,就抓住了文章的關鍵,就能比較輕鬆的背誦了。

  很多的課文我們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夠以此去理解文章脈絡。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達到快速背誦課文的目的。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3

  1、要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孔子早就提出了“樂學”的主張,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語文學科感興趣,培養一種學習慾望和激情。要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多給學生說話的權利,伏爾德說過:“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拼死維護你說話的權利。”

  在這節課中,我讓同學做導遊來回答大家的提問,讓學生分別表述,多給學生談自己想法的機會,透過生生互動對話、師生平等對話,對學生少一種外在控制,多一些精神解放,滿足他們的表現慾望,使他們展開探索的翅膀飛翔。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教學中的主人,我們的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體驗是指由身體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它強呼叫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它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它將使語文學習充滿個性,語文教學更具活力。

  本節課中,學生對吳均、陶淵明、柳宗元、范仲淹這四位文人來到醉翁亭的心情,表達出不同的想象, “作者歐陽修的情感最接近上述哪一位”這一問題提出後,學生的感悟不盡相同。學生不同學習體驗的碰撞、衝突、認同,引發學生反思不和諧的原因,激起進一步探究的慾望。我在教學過程中,既充分尊重他們的興趣、體驗和想法,也注意調和學生的獨特體驗與課文文字的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以一定價值取向的文字積極地影響學生的個人情感,學生最終認識到歐陽修是為“山水之樂”和“百姓之樂”而醉,也就理解了他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3、樹立大語文觀念,培養學生綜合性學習能力。綜合性具體體現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綜合。本節課從學習目標看,透過導遊活動和自述體驗,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了整體發展。

  從學習內容看,注意與前面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幾篇課文的聯絡、比較,同時,本節課教學又走出了課文字身,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不再侷限於一本語文書,學生要查詢、收集資料,要把交通、文化、旅遊等知識自覺或不自覺地應用到學習過程中來,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教學中把從課文中學到的本領作為學生語文素質的一個生長點加以培植,使其獲得持續的發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經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4

  《醉翁亭記》是我很煩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經典,也知道這一冊中的很多文章都是遊記的文章,都是我們的經品,可我還是很怕教它。可課文由不得心情,還得教呀。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譯,一句話一句話地去翻譯給學生聽,學生聽得很煩,我自己講得口乾舌燥,沒有多大的效果。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會譯句子,解釋詞語,這可是一件很煩人的事,費力去做吧不討好,而且又得不到學生的歡迎,真是苦惱。於是我開始尋找擺脫苦惱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這樣兩節悶的課,在11班講課的時候,開始還好好地,我想這樣構思,先請同學分好組,兩人一小組,參照翻譯書去自主翻譯,把不懂的問題圈出來。接著再提問,由學生搶答。哪一位同學搶答上就給哪一位同學加分。想法不錯,可操作起來很是失敗。我就剛開了個頭,就被我自己給夭折了,我剛請完第一組黃希雅提問,結果搶答的聲音雜亂無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後面也沒有去組織,沒有去再嘗試,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給翻譯了,真的是很費力,很不討好的一件事。下了課我就開始思考,下節語文課如何上呀,這樣子沒有辦法,我接著改變了一下,請同學把三四段一句話一句話地去譯,譯是譯了,可我沒去分析,一是先由學生找出同學在譯文中的錯誤,其次是我說出本句中的重點字詞,結果呢,也是一團亂。學生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上完了這一課,很是失敗呀。

  接下來12班的兩節課,我想可不能這樣上了,可有什麼好辦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也是誤打誤撞吧,在學生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腦中閃過這樣一個想法,分成四組,每組選一人背誦一段,可以給三次幫助機會。然後其它組同學考這位學生的翻譯這一段。不帶課文不帶參考書,可向本組成員求助三次。

  在這樣的想法下我行動起來,我先讓同學分組背一二三四段。接著我請同學來背,一組楊志祥,背得不錯,不過再解釋的時候就差了些,不過算是過關了,同學們的反響也很熱烈,接著鄧琦琪,後來是劉璐璇,都不——學生自己去考學生,問學生,在問的過程中他們自己反而完全調 動起來,這是非常 好的。這種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學習。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5

  把教學過程還給學生,教師作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節課的主導思想。《醉翁亭記》雖然是一篇文言文,從內容到思想都與學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學生在本節課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課堂效果較好。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點:

  1、理清課文結構,把握作者思路。(重點、難點)

  2、體會作者曠達的胸襟,正確對待挫折。

  3、賞讀、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對於難點的突破,藉助重溫以前訓練的方法,即如何從每一層的意思中,找聯絡點和共同點,從而把握作者的思路。這樣做既是與以前的舊知識連結,又為新知識的學習鋪平道路。整個分析過程,大部分同學能較好的運用學過的方法分析,個別同學還有更深層次的見解。如:分段,學生們在對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強化了對知識的把握,提高了歸納能力。

  在尋找各段之間的關係時,學生既找了其中的關聯,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間”引領下文的四時朝暮遊、滁人遊、太守宴、遊歸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點:各段都有“樂”字,“樂”字一線牽貫穿全文。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6

  《醉翁亭記》是一篇文質皆美、膾炙人口的文章。今天嘗試性的講了一節學生展示課,因為很多的原因,本節課效果實在是不好,感覺對不起這篇文章。但是透過組內評課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最重要的是吸取了不少的經驗教訓。

  首先談談,我對學案的認識。我認為課前作業導學,既能節省課時,增大課堂的容量,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合作互助精神。讓學生既能體驗自已學習成功的快樂,又能品嚐幫助別人的喜悅。而且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進行,可使師生關係變得十分融洽,讓師生在課堂中融為一體,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談到課堂授課效率,我認為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學生是否參與及參與的程度如何則是關鍵的因素。因為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他們而展開的。因此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努力使學生產生與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即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而學生的參與不僅只是課內的參與,也應包括課前的參與,課前作業就是讓學生在課前就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對於本節課,因為我課前準備不充分,致使學案發的比較晚,學生自然也做的不夠充分,縮減了課堂效率。再就是,教學設計不夠合理,設計的環節太多。

  總想著如何擴大課堂容量,卻忽視了同學們的掌握程度和認識程度。過於重視活動形式而忽視同學們對文字的閱讀情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文以外的問題研究上,不能讓學生靜下心來讀課本。如在文學常識展示環節,可以拿出一節課讓更多的同學展示,從更多的方面瞭解一下作者。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我要往縱深推進,立足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不再只為活動而活動,改變捨本逐末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