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精選3篇)

八年級生物下冊《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精選3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生物下冊《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1

  1、這節課匯入的時候,利用創設情景,提出了一個問題:父親是雙眼皮,孩子就一定是雙眼皮嗎?這個問題一下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探索知識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學生會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讓學生學得有興趣。新課程強調從小養成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只有主觀上願意學,有興趣,有好習慣,才有可能學好生物學,可以說積極參與在教學中必不可少。

  2、在本節課中,教師如果像通常情況下,把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現象及結果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的思維就不會調動,不用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去探究理解,只要把老師講的記住,就算完成任務,而本節課我先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從問題出發,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問題。“高豌豆與矮豌豆雜交的後代F1豌豆表現出怎樣的性狀?”讓學生進一步猜測,然後教師話鋒一轉“雜交豌豆為什麼只表現高的呢?”然後讓學生嘗試寫出遺傳圖解。”又引導學生把基因圖和性狀進行對比,自行總結出結論。學生在老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下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贏造一個師生交流、思維碰撞,共同創新的平臺,使課堂成為學生體驗和獲得知識的動態過程。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追求,即對人的關注,實現了知識與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發展。同時改變了教師的課程觀,實現教學相長。

  不足之處:

  這節課理論性強,比較抽象,因此教學中無法兼顧所有學生,感覺有一部分學生不是很能理解,可能需要放慢講課的速度,儘量把難點反覆強調,講解清楚。

  八年級生物下冊《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2

  回顧這節課有兩點應引起以後教學的注意:一是對學生的認識估計過高,理解與應用必竟是兩個不同層次;二是該課用圖解方式講解遺傳規律,並要求學生能用圖解分析生活中的'遺傳現象,要求過高過嚴,學生難於達到應用層次。

  課程理念只有轉化成教師的教學實踐才會有效,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大膽創新教學方法。當然從理念到實踐需要一個不斷學習、內化、反思、實踐並檢驗的過程,並需藉助於外界的反饋性評價和自我深層次的思考,才能真正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自覺改良教學行為,並透過不斷髮展與創新,將會獲得預期設想的結果,同時滿足教師自我尊重與發展,形成教師獨特的。

  八年級生物下冊《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反思3

  剛剛上完這節課的時候,感覺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真的是相差甚遠。教材在這方面的安排感覺不是很好。孟德爾遺傳定律只是簡單的介紹了隱性性狀和顯性性狀,學生看似明白,但是一到實際問題中還是不太明白。

  怎樣做呢?還要把原本高中的知識拿過來給學生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覺得生物人教版本的教材在這個章節的編寫上有些安排不合理。內容上作了大量調整,但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量不夠。當然了,教材只是教師上課的一個載體,而教師教的過程中也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 )中,我選擇了多種版本結合。現在教改中提倡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是其中之一。

  在課堂上,我採用了探究的程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在把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作為小品出演,乾燥的說教就變成了表演。這樣,孩子們興奮的同時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我想,效果還是蠻不錯的。呵呵,學生的投入將會引發教師的感動和投入,這樣的良性迴圈正式我們和學生共同追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