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8與7加幾》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4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8與7加幾》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8與7加幾》的教學反思1
《8、7加幾》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9加幾》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把9加幾的計算方法遷移到8、7加幾中,並能夠正確進行計算。
最開始我用複習匯入新課,透過一系列的口算練習提高計算的正確率以及計算的速度,同時複習9加幾,湊十法的計算過程,為新知的學習做好準備。
例題的教學先看圖列出算式,再透過用小棒擺一擺,在操作中讓學生將9加幾的演算法遷移過來,自主探索8、7加幾的演算法。在思考中,體會計算8+7時,既可以把8湊成十,也可以把7湊成十,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湊十過程,引導學生用三句話來表達兩種不同的演算法,透過操練,熟練掌握湊十法。試一試讓學生由已經知道的9+7直接推算得數。
在練習方面,除了書上提供的題目,還列出了所有8加幾以及7加幾的算式,先算出各個算式得數,再引導發現規律。
縱觀整節課,在一開始的口算練習中,還可以適量增加口算練習的量,從得數不滿10,得數正好為10,9加几几個方面來進行比較,體會湊十法的過程,先把一部分湊成10,再計算。這樣也使得練習安排的更有層次性。
練習擺小棒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模仿小號擺放的樣子,在作業紙上擺放,降低擺小棒難度。注意將觀察,擺小棒,用算式填,三個環節一起進行,不要脫節。
練習方面,把握的有點死,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最後在找出8、7加幾算式的規律後,可以再提供一些題目,讓學生直接由發現的規律來解答,應用規律。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8與7加幾》的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計算的方法與上節課相同。學生對用“湊十法”解決問題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我覺得應該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遷移到8、7、6加幾。如果不用操作,只讓他們憑藉頭腦中的“給9湊十”的方法,想象著解決8、7、6加幾。怎麼做效果會更好些。於是我在我教的兩個班級進行不同教學。
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引出8+7、7+4、6+5這三個算式後,在三班我沒準備任何學具,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個算式,想一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計算出結果,然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在彙報中,出現了很多種方法,有的方法是我事先都沒有預料到的,例如8+4=就有很多種解決的方法:(1)、把4分成2和2,8和2湊成10,10再加2得12。(2)、我是把8分成2和6,6和4湊成10,10再加2得12。(3)、我知道8+5=13,那麼8+4得數就應該比13少1,是12。(4)、我是這樣算的,10+4=14,8+4得數要比14少2,是12。
在我們班,上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學具,有很多同學充分利用了學具,我清楚:這些同學都是用“湊十”的方法解決的,全班大約10人的學生沒動學具,這些同學可能用到了其它方法解決。但在集體彙報時,我發現只出現了唯一的方法,那就是“湊十”法,我還不甘心,盡力的啟發:“還有其他方法嗎?”有的孩子想出了看小數分大數的方法,其他方法沒有想出來。
透過兩個班的比較,明顯的看出,由於學習9加幾時是用學具掌握的“湊十法”,所以用學具操作的四班沿襲了9加幾的“湊十法”,思維明顯受到限制。而另一班因為沒有用學具,反而沒有受“湊十法”的束縛,集思廣益,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我想動手操作加強感悟,這是低年級學生形成新知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關鍵,它不但使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夠順利遷移,克服思維的障礙,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演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演算法多樣化,我們要尊重每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應保護學生的自主發現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自主的探究,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8與7加幾》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上課伊始,我採用活潑多樣的複習形式,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所複習的內容是本節課知識的停靠點,有利於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來探索學習8、7、6加幾的進位加法。接著透過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透過動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計算方法,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思考過程,體會“湊十法”的簡便性。然後鼓勵學生擺脫學具,利用知識的遷移,完成8加幾的其他式題和7、6加幾的一些式題。在鞏固練習階段,我先引導學生回憶如何“湊十”,再教他們唱“湊十歌”。“湊十歌”的教唱,不僅把課堂活動氣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學生在活潑愉快的學唱中掌握了“湊十法”的關鍵。
本節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1、注重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首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具體情境的問題中初步感知湊十法。然後藉助動手操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湊十的表象,並透過交流,把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起來,從而理解和掌握湊十法。最後是脫離實物,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思考演算法,算出得數。這樣分層地逐步抽象,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
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的關鍵是如何“湊十”。如果讓學生透過擺小棒來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過程,優生應該是沒問題的,但低差生就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湊成十。於是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十格圖”。學生可以在“十格圖”上操作,從而非常直觀地看出湊十的過程,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3、注重學生初步合作能力的培養
在關鍵處、在學生有話想說的地方,讓同桌互相說一說。如,根據具體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後,讓同桌小朋友互相說一說怎樣解決“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在學生獨立操作學具計算8+5後,又讓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擺的,怎樣算的。透過相互交流,學生不僅能相互啟發,體驗演算法多樣化,而且鍛鍊了口語表達能力與傾聽能力。讓同桌互相交流,這是學生合作學習的起始環節,學生在相互交流將逐漸形成合作意識。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8與7加幾》的教學反思4
12月7日,我參加了xx小學舉辦的.大講堂活動,我這節課講的是《8、7、6加幾》,下面我就這節課進行一下反思。
《8、7、6加幾》的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9加幾的計算方法後,透過引導學習,以及動手操作,鼓勵學生應用多種計算方法解決問題。在授課過程中滲透“湊十”數學思想,並能進一步運用計算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透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動手實踐等過程,學習8加幾,7加幾和6加幾。在觀察及操作時,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發展數學思維。為了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溫故引新:
一年級孩子天真活潑,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特意創設了豬豬俠以及卡通世界的情景,學生們很快就被卡通人物所吸引。這裡主要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複習5、6、7的分解以及10的分解,第二部分則是複習9加幾繼而複習了湊十法。透過溫習舊知,將學生帶入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去,為學習新知做了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新知部分,先給出了要解決的主要問題8+5=13,讓學生嘗試用各種方法解答,主要突出的是一題多種解法。學生提出了擺小棒的方法、湊十法等,再在此處提出主要的數學思想,即“湊十”,再讓學生用解決8+5的方法,自己解決7+5和6+5。
在新授部分,主要還是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三動結合,比較符合一年級孩子愛動手的特點。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部分分別是基礎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分層次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之前多次去xx小學聽其他老師講課,當自己真正去借班上課的時候,還是有很不一樣的感受。首先,透過這節課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良好的心態是成功的一半。不論是借班上課還是出課,只要準備充分,調整好心態正確面對,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其實,不論在哪裡講課,放鬆心情積極面對才是良好的狀態。其次,在借班上課的過程中,我在課前先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同學們也踴躍的介紹了自己,我詢問他們的名字和年齡,並表揚他們“真勇敢”,“你說話聲音真洪亮”等等,在無形中就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在我離開之前,孩子們還主動和我道別,讓我覺得這一節課我收穫了孩子們對我的喜愛。最後,對於這次講課,xx的各位老師對我的課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多參加這樣的活動,其實對於青年教師的成長十分有利。
總之,透過大講堂活動,在備課、講課以及老師們的評課中,我都進步了不少,學習到了很多。我會虛心向老師們學習,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創造高效課堂,是自己迅速的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