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裡的第二個學習內容。這一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體會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材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活動和遊戲,透過創設這些具有啟發性的情境,使學生在大量的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本節課教材主要設計了有趣的摸棋子游戲為素材,課中我改為摸球,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執教了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生,要看到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
首先,在學生充分理解了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從聽故事引入,讓學生猜測黃狗會不會答應狐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抓住了知識的切入點。
其次,在學生已經會用正字進行統計資料,並會製作簡單的統計圖的基礎上,大膽放手讓學生親歷試驗的全過程,用所學過的知識,總結出新的實驗結果。
二、創設有效的,貼近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設計了幸運52的情景,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情境中,樂學,善學,並不斷地接受挑戰。學習情境還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於是我設計了一個商場購物轉獎的生活情景。並設疑:商家為什麼這樣設計一等獎呢?你想設計一個這樣的轉盤嗎?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很高。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新課改以來,我們經常看到小組合作,不過有時小組合作多流於形式,今天我們在研究課堂實效性的時候,又有一些人走向另一個極端,乾脆廢除小組合作,看到小組合作就覺得就是在搞花架子,其實,必要的小組合作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模式。在今天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驗,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大量的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
並在小組合作中讓他們人人有事做,透過分組摸球試驗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在小組共同努力下,總結出試驗結果,這樣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從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運用,讓學生的生成落實在開放的真實有效的學習活動中,並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不迴避小機率的發生
在可能性大小的知識中,學生容易產生偏差,例如:在摸球試驗中,個別小組摸的是白球數量多,黃球數量少,在教學中我不迴避矛盾,讓學生明確這種情況的發生是有可能的,只是和全班同學的摸球情況比較,摸到白球的次數還是少一些,黃球的次數還是多一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地建立正確的機率概念。
五、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絡
練習中我插如了運用可能性的大小來把成語分類,使學生能根據數學知識理解成語。增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絡。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科之間是相通的。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透過探究身份證號碼的生活例項,讓學生體會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應用,並透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結合教材的編排特點,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教學。
1.課前多方調查,瞭解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運用。鑑於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在課前就讓學生收集,瞭解有關身份證號碼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社會需要之間的聯絡,並在收集過程中對所收集的資料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聯絡生活,創設情境。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很多情況下離不開日常生活的豐富素材,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所以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著數學內容生活化去展開教學。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明確為什麼要學習這部分內容,對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從而在學習中自覺主動的把具體問題化為數學問題。
3.以觀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交流中,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的透過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展開對新知的學習。
4.加強實際應用。動作的技能是比知識的記憶要讓人難以遺忘的。只有透過練習、操作、知識才能得以更好的鞏固與加深。因此在新課教學結束後,我聯絡實際創設了與身份證號碼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倍的認識》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透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學習了相差關係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係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透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透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麼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裡我先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演算法。然後又發展到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後,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透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我的一節數學課《分數的初步認識》,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說、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
講課中,我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對摺,再用陰影畫出一部分,說出這是幾分之幾,又讓他們貼在黑板上。孩子們折呀、畫呀,說出了許多。貼的時候個子小,夠不著,我把孩子一個個抱起來讓他們貼。每發現有孩子說出一個新分數,我都要誇獎一番:“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雖是一聲很平常的讚語,但卻極大地激勵了孩子的自信心。
講分數各部分名稱時,我不是膚淺、生硬地去講分數線、分子、分母。而是生動地打比方:我們開頭把一個大圓月餅從中間切開,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橫表示,咱把它叫分數線。平均分成兩份的“2”寫在下面叫“分母”。這一半月餅是兩份中的一份,就寫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關係密切,該起個什麼名呢?學生天真地說:“叫分兒。”“叫分女。”我微笑著告訴孩子:“你們想象得很好,等你們長大了也許會創造出新的數學公式,命名為‘分兒’‘分女’,咱們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嗎?”我感到:這不是無足輕重的兒戲之舉,它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點燃的是智慧與創造的點點火花。
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纏著我再講一會兒,不願讓老師下課。在依依不捨地停止了授課後,孩子們一個個爭著告訴我:“老師,你的教材好。”“老師,我愛您!”這充滿稚氣又帶著真摯情感的童言,打動了我的心。樸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對老師的最高獎賞。我激動地說:“孩子們,我也愛你們。”我相信,這群孩子會把我永遠銘記在心,終生難忘。
什麼是師生平等、民主討論,什麼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最佳方式,從這節課裡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誠地愛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孩子獲取知識,設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興趣。愛心是敬業的根本,博學是付出的源泉。把講臺讓給學生,把學習、思維的更大空間留給學生,這樣,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來交給了學生。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藉助實物、圖形、直觀認識幾分之幾,認識分數各部分組成的名稱,並且知道幾個幾分之一就是幾分之幾,發展分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就是幾分之幾的認識。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傳授新知識之前,我先進行復習匯入,讓學生溫故幾分之一的內容: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從而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在傳授新知識的時候,我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如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它底表示什麼意思。然後透過適當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在學生做練習的時候,我仍然讓學生思考每道題的意圖和如何解答。力求做到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當然,這節課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學重點基本上把握,但花的力氣不夠,需要反覆強調和講解。學習分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平均分”,做好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到“平均分”,並且驗證自己的觀點,並透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這些方面的缺憾都值得我今後思考和改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