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讀後感作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讀後感作文教學反思

讀後感作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後感作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後感作文教學反思1

  如何寫讀後感,對學生來說是個困惑,對老師來講也是個困擾。藉助《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我把吉春亞老師的讀後感教學搬進了課堂。以下是首次課堂的教學片段:

  1、匯入“巧”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如何寫好讀後感,一起讀題。課件出示題目:眼睛明亮身材合體——如何寫讀後感師:讀了題目,你有疑問嗎?

  生:“眼睛”和“身材”是指什麼?

  師:題目就是讀後感的“眼睛”,非常重要。“身材”是指文章的各個部分,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怎樣才能使讀後感的“眼睛”明亮,“身材”合體。

  亮眼睛,讓學生學會從題目入手,使用主標題加副標題的形式給讀後感命名。拿《魯濱孫漂流記》為案例,讓學生從中總結出讀後的感點:積極樂觀、堅忍不拔、自立自強……學生明白了主標題就是讀後感受最深的核心精神,進而避免了千篇一律的讀《……》有感這類題目。

  2、“身材”部分的巧引

  導師:同學們,讀後感的“眼睛”部分明亮了,現在我們來看看讀後感的“身材”是指什麼。我們人的身材是由頭、手、上身、腿、腳組成的,文章和我們人體一樣,也有“身材”,讀後感的身材是由這幾個部分組成的。

  板書:

  引——所讀的書

  概——主要內容

  身材 議——文中內容

  聯——身邊現象

  結——總結全文

  3、從結構入手,讓學生明白了寫讀後感的佈局。

  以課文內容為例,讓學生在課堂上當場交流如何引出所讀的書。概括內容教學生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三要素,用三句話簡要把課文內容概括出來。議和聯是讀後感的重難點,學生不知道議論什麼,聯絡什麼。於是,我讓學生聯絡主標題,從文中找出描寫主標題的內容,然後對比生活中的自己做到了議論魯濱遜的內容了沒有,最後進行總結。

  從學生的初次習作成果來看,存在的問題有:感點概括的太大,太多,與下文內容形成了頭重腳輕的狀況;議論內容與感點脫節,南轅北轍;聯絡生活部分有的學生寫的過於具體,細節描寫太多;段與段的過渡意識太差。

  針對以上問題,我覺得我的教學還缺乏“一線串珠”的思路,從學生習作作品整體性不強即可看出,在習作評講課上,我將補充並引導學生著眼點要小,議論和主題要照應,聯絡生活不光可以聯絡自身,還可以聯絡社會,聯絡身邊人、身邊事。

  讀後感作文教學反思2

  《學寫讀後感》是人教版語文第九冊習作七的內容。這一習作題要求學生從讀過的書中或者文章中任選一篇寫讀後感,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寫讀後感”在五年級的教學中是一個起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積累將感受寫具體的方法並初步運用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習作”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怎樣貫徹落實這一要求,使學生在習作中能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呢經過好幾次的教學研磨,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自己的體會:

  一、破譯“複述內容式”讀後感的形象密碼

  在教學中,我發現,對於“為什麼不能大段大段複述故事內容”很多同學表示疑惑。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怎樣解釋就能讓學生真正明白呢,於是我從兩個方面作更多嘗試。我問同學:“你大段複述故事內容意義何在?”學生大都回答:“最精彩的故事我想與同學們分享呀。”這一回答言之有理,可我立刻找到了反駁的理由:“最精彩的故事內容如果讀者要看的話,你認為是看你寫的呢還是去找原文(原著)讀呢?”學生思考後明白了,如果要讀的話,自然不如找來原文原著讀好。

  為了讓學生弄清讀後感的重點在於寫“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下來,上課的時候,我靈光一現,用了這樣一句來歸納:“讀後感不是讀後抄。如果大段大段地複述故事內容的話,那就成了‘讀後抄’。”如此形象的比喻,很快讓學生謹記在心,有了初步的體驗。大部分同學都注意到了在自己的'讀後感中,用三言兩語高度概括文章內容,集中精力寫好自己的感受。問題是,還是有一部分同學寫著寫著就又把故事內容寫下來了。於是,我作了一條硬性的規定:文章內容最多不能超過100字左右。這樣一來,對學生的約束力就起了作用了。

  二、破譯“無感、弱感”的深度密碼

  1、讀後感是寫給自己看的

  “讀後感”是一個人自己讀了書之後的感受,這點亳無疑乂。也就是說,讀後感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的,寫作物件是自己。所以,我對孩子們說:“你自己都已經對這本書瞭如指掌了,你寫給自己看時還需過多重複故事內容嗎?”一石激起幹層浪。討論交流後發現,其實很多文章都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的,比如日記,這樣就讓學生形成一個共識,對此問題已經從根本上得到了強化。

  2、如何讓讀後感變得厚起來

  讓學生寫讀後感,能從哪些方面著手呢不能光一句“寫出自己的感受”就完事,而應該給出方向,使之能明瞭我到底能寫什麼呢?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了。在課中交流時我發現:

  從故事主公想到自己,是大部分同學的首選。因此,我在這一點上指出,引導學生往這個方面到自己,是大部分同學的首選,用以下語言去聯接或展開:“看了這本書,我不由地想到我自己……”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到自己生活或周圍,包括電視、網路、報紙等各種報道中是不是有些類似教學經驗的事情,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教學中,我歸納出這樣幾個語題:“針對人物評頭論足,寫寫自己聯絡生活抓住一點勇於質疑,大膽想象參與創作。”學生寫起來幾乎都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再也不用抓耳撓腮、猶豫半天了。

  讀後感作文教學反思3

  當上完了“學寫讀後感”這堂作文課後,我沒有半點興奮和激動,聽到同級組的老師說很好,我有些許欣慰。因為我所上的這節課是超常態的課,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課。

  當我們六年級語文組確定了《探討小學高年級學生作文難對策的行動研究》作為本年級組研究的這個小課題後,我們就立即分工合作了。我很享受這個合作的過程,也非常樂意承擔公開課的任務。

  我之所以選擇上“學寫讀後感”那是有原因(哈哈,根據需要而上吧)。開學初,學生們交上來的讀後感,不是原文的縮寫,就是滿紙都是大道理,滿肚子的大話、空話。概括一下學生出現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讀”和“感”分離。有些同學寫讀後感,只寫“讀”而不寫“感”,成了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的“內容簡介”。也有同學寫讀後感,只寫“感”而不寫“讀”,成為無根底無病呻吟。

  第二,“讀”和“感”在文章之中兩分天下,前邊的“讀”實際上是寫文章內容簡介,後邊發一通感慨就算了事。

  第三,選不好感受點,不會結合實際,感想很空泛。

  看來,學生們還沒有掌握寫讀後感的方法,於是我便針對他們出現的問題,就選擇了教“學寫讀後感”。

  為了利用好課堂這一主陣地,我設計了這一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給“讀後感”下定義(寫讀後感,就是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明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及方向。然後透過範文《勤能補拙——〈愛因斯坦成功的秘訣〉讀後感》引路,讓學生透過讀、思、議等形式,老師作適當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領悟並歸納出寫讀後感的方法——讀是基礎,感是重點;聯絡實際,有感而發;觀點明確,敘議結合;格式正確,過渡自然。接著給學生提供一些優美詞彙,要求達到讀準確,讀流利;懂意思,快速記,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來,這裡也是教會學生積累和運用。然後在學生掌握了寫讀後感的方法與步驟的基礎上,讓學生讀《流沙歲月》這個故事,討論並解決解決兩個問題:

  一、故事主要講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

  二、你覺得自己是一隻正在醞釀“珍珠”的河蚌,還是一隻貪玩的河蚌?最後讓學生擬題習作。

  課上完了,我覺得自己能按預期的計劃完成,如果接下來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動筆,老師能在學生的習作過程作及時指導,並對作品進行及時點評,可能收效更大。

  其實,學生要寫好讀後感,首先做到對給出的文章用心地讀,用情地讀;其次要選好“感受點”,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書,可寫的感受點很多,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或身邊的實際選擇一個自己最善於寫的來寫;最後要聯絡實際,有感而發,因為沒有情感的讀後感是蒼白無力的,是不能感染人的。

  總之,不管上什麼課,一定要簡簡單單,實實在在,確定學生掌握的知識就要落到實處,絕不能蜻蜓點水。若果我們在確定教學內容及內容的重難點後,能根據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做到思路清晰,突破重難點,過渡自然,隨機應變,在善於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同時,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對學生的回答做出中肯的評價,正確引導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我看這節課就算成功了。記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