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

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1

  求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能較好的反映一組資料的總體水平,用來代表一組資料的平均水平。學習前,我先讓學生課前統計出本小組同學的身高(單位cm)與體重(單位kg),做出統計表;課堂上再提出問題:比較兩個不同小組人數的體重統計表,哪組同學的整體體重輕一些?學生會憑著自己原有的經驗和判斷,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起學生探索新知的熱情。

  在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就是“移多補少”,確定平均數的區間範圍教學,讓學生深刻理解平均數是表示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再根據教學中收集礦泉水瓶的教學掛圖實際操作,配以磁性黑板演示,突出平均數“移少補多”的簡明、直觀;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擺法、演算法,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初步理解“求平均個數就=總個數÷人數”。

  在解決完例1以後,讓學生再回到比較小組體重或身高的問題中,就能讓學生很容易的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正確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先確定平均數的範圍,再計算,更突出了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練習的設計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現了數學的工具性。學生透過例1的學習,還可以分組總結出“求平均體重=總體重÷人數”,“平均身高=總身高÷人數”等,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的方法,分組合作,再用算的方法來完成,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教育,體現了知識的發現過程,有利於知識的鞏固與運用。

  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2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於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為什麼要學習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徵,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瞭解它的價值。

  首先我以一個小故事引入新課,小紅去游泳發現游泳池邊寫著:此游泳池平均水深1.3米,小孩子請在大人陪同下游泳。小紅身高1.4米會有危險嗎?在孩子們的爭論聲中,讓孩子們帶著疑問和興趣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在出示例1情境圖後,當孩子們提出平均每天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後,我首先讓孩子透過觀察統計圖探索如何求平均數。由於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學生中有一部分已經知道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數,其實這種方法也能夠利用教材上的統計圖很好地進行過程的演示;還有一部分學生數感較強,能夠根據提供的一組資料感覺出平均數大概是多少;而用總數除以份數得到平均數的計算,也不難,學生肯定會有這種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數的方法。學生雖然求出了平均數,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很多人對平均數的含義不理解。移多補少對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很有幫助,讓學生在移多補少中建立平均數的表象,透過學生移一移、說一說,教師直觀板書,從感官上理解平均數的由來,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怎樣讓學生理解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不僅從比較兩個“7”的含義,還原統計圖的過程中理解它的“虛擬”。如何感知平均數的區間,讓學生觀察課件上最多最少平均線3條線之間的關係,再閃爍最多最少兩條線,學生直觀感知了平均數的區間,為什麼平均數會出現在最多最少之間,學生用“移多補少”來解釋可以看出學生對於“平均數”的表象已經逐步清晰起來。

  一節課結束了,但是課堂上的問題和反思還是有很多,在這堂課中其實對於求平均數孩子們是比較容易掌握的,而對於平均數的意義學生也理解比較透徹,而這堂課我把重點放在了求平均數和理解意義上,忽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比如說在計算求平均數時,學生可以透過本節課所學的移多補少的方法來簡化計算,減輕計算負擔,而我忽略了對孩子們這方面意識的培養。另外練習的層次不夠鮮明,在求平均數的基礎上再增加讓孩子求總數該如何求,數學應該培養孩子們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3

  《求平均數》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資料能力基礎上,從生活例項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不足:

  在例題教學中,課件出示了“收集礦泉水瓶”的圖片,我就問要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應先求什麼?當學生感受到要先求出總數,我並沒有急著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在此,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

  導學案設計從由條形統計圖呈現資料,讓孩子在活動中“做數學”,給孩子提供大量的討論合作、獨立探索、實踐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孩子們在“做中學”。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資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這堂課教學中,也有不足:有少部分學生對於平均數的意義還比較模糊,在實際習題中的應用還搞不清楚,因此還需要讓他們逐步地體會和掌握。計算中正確率不高,應培養孩子認真、細心地良好習慣。

  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4

  平均數教學是統計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平均數的知識,以前總是把它當作一種典型應用題來教學的,即所謂的求平均數應用題。但是,從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數學對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來看,教學中更應該強調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特徵的把握,注重其統計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正確地運用它去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沒有隻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資料,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緊密聯絡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為什麼要學習平均數,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涵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機率的背景,讓學生再實踐應用中,去把握平均數的特徵,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

  怎樣才能使三年級的小學生感受到學習平均數是一種需要呢?課標上指出:小學中年級、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此時,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問題解決。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於是,課的引入部分我設計了聯絡實際三年級(一班)和三年級(二班)學生比身高,引出一個結論:“因為一班的王竟全比咱班的路飛高,所以一班學生的身高比二班學生的身高高。”讓學生判斷這個結論對嗎?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認為兩班學生比身高是跟每個學生都有關係,要看整體,不能只看王竟全和路飛兩個人。我又追問你們有什麼辦法嗎?有的學生回答把兩個班所有學生的身高相加再進行比較。後又發現我設計的兩班人數不同,這樣比整體不合理。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於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我抓住時機設疑:光看王竟全和路飛兩個人的身高來比兩班的身高,都不能比出哪個班學生的身高高一些,怎麼辦呢?看來要找一個新的標準,再進行比較。這個新標準就是“平均數”,所以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平均數”的問題。

  從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比身高”匯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數”概念,並巧妙地使學生直觀感知平均數是表示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為後面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預設。

  最後,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及特徵的把握,我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和開頭相互呼應,設計了“三年級(一班)學生平均身高是142釐米,(二班)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4釐米,一班的王竟全一定比二班的路飛矮,你認為對嗎”的討論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從對“平均身高”的理解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透過以上教學,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應用價值,為樹立應用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初步形成了解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並透過這一應用過程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將數學課中的統計與生活有機的結合,體會到數學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數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5

  “平均數”是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統計與機率”裡面的內容,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絡,本課教學把重點放在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上,而難點則是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資料、理解資料的意義,從而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如何讓學生初步理解它的概念並掌握正確的求平均數方法?我一開始就設計了保護環境收集空瓶的情境,並透過讓學生觀察統計圖,獲得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動手操作解決數學問題,掌握問題解決的多種有效方法,再聯絡中注重數學只是於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只是再生活中的作用,比較好的達到了教學目標。這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中去,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由於自己課堂節奏把握得不是很好,還有一些補充的內容如:增加一個數會對平均數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正確解讀生活中的平均數等等。有待在練習課中進一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