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滬教版《媽媽,我們要活下去》的教學反思

滬教版《媽媽,我們要活下去》的教學反思

滬教版《媽媽,我們要活下去》的教學反思

  《媽媽,我們要活下去》是五年級新教材的一篇課文。它的主人公是一個叫洛迪的小男孩,洛迪的爸爸出門辦事去了,洛迪的媽媽海倫則在不久前動過一次大手術。那天,洛迪放學,因為下雨,他媽媽開車去接他,可回去時卻遇到了洪水,母子倆下了車,被捲進了洪水,洛迪拉住了媽媽的皮包帶子,拼命地划水、游泳,在水中堅持了三個小時,他們得救了,海倫被送進了醫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自強不息,珍惜親情。

  在教學本堂課中,陸老師讓學生走進了課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真情,讓學生的個性在語言感悟訓練中盡情地發揮。

  一、讀為主線悟之本

  文字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字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字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教學中,陸老師透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字語言。當學生透過朗讀體驗到孩子對媽媽的愛後,陸老師讓學生透過填空練習,再次體會媽媽和孩子的相互支援、相互關懷,從而領會母子情深的含義。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透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這些實踐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形成。言語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

  二、心靈對話悟之源

  在流淌著個性的語文生活中,學生帶著個性化的體驗,充滿了審美的.愉悅,多角度地詮釋了文字的內含。“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陸老師讓學生親近文字,與文字碰撞。讓學生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字對話的內在需要,變“要我說”為“我要說”,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當陸老師讓學生想象媽媽說“你一個人往前去吧!找到人再來救我”這句話後的潛臺詞,想象洛迪聽了這話後會怎麼說,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再一次被掀起了,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孩子們在感悟文字的基礎上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積累了課文的語言。

  三、走向實踐悟之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說到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把文章感悟與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去生髮創造新思路、新問題和新價值。在這一課中,陸教師巧用了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想象洛迪會對媽媽說什麼,巧妙地為學生搭建可供展示的語言交流平臺,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迸發出學生的情感火花,讓真情在學生的語言中流淌。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與文字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激情澎湃,為文中孩子濃濃的母愛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