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最後的姿勢》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最後的姿勢》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最後的姿勢》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經過第一次課的“試驗”,我在短暫的“痛苦”之後振作了起來,聽了科組老師們給我提的意見,中午修改完課件,梳理好思路後繼續在五(1)班試教。

  可能是因為第一課時解決了“讀通課文”的問題,還安排了理順“寫作思路”的環節,每個學生至少度過3次課文的基礎上,我“刪繁就簡”,重點抓了3句話:“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第一處是在環境描寫之後譚老師動作的生動描寫,其實這就是譚千秋老師“最後的姿勢”的一個正面的描寫;第二處是透過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的話去把譚老師“最後的姿勢”再一次深化;第三處是課文內容的昇華,是真正描寫“最後的姿勢”的句子。

  這次課堂上,我死扣這三句話,學生的理解課文內容很好透徹,尤其是在讀到救援人員發現譚千秋老師的文字描寫時,我發現有幾個學生的情感發生變化了,幾個控制不住的學生留下了眼淚,我知道這也是我追求的課堂效果,只要學生流眼淚,我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只要學生動情了,“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達到了,我“乘勝追擊”,讓學生想“血肉模糊”和“後腦深凹”是什麼一個場景,我感覺到學生身上都起雞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聲音來了。接下來的獲救的學生的回憶、譚老師身邊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語不需要老師繁瑣的講解了。後面的“張看雙臂,護住學生”的“生命中最後的姿勢”的理解應該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執教《最後的姿勢》開始找到一點感覺了,這樣一來,大北小學的課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歸信心,上這樣的.課一定要上出點味道了,單單抓那“三句話”是經不起考驗的,所以還是考慮這個課時怎樣弄得“充實”一點了。

  於是我在後面擠出了10分鐘,讓學生看一組譚千秋老師犧牲後的圖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誦,配一首悲一點的樂曲,目的是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昇華學生的感情。出示一組圖片之後,緊接著就是一個“說話訓練”——“在譚老師的追悼會上,加入你是獲救的四個學生之一,你會對譚老師說:……”最後還要用到“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提名獎的頒獎詞”,當時想,用這些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心靈受到一次震撼。讓他們永遠記著這個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回頭看看40分鐘的課堂,10多個環節的“輪迴轟炸”,只要有兩三處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開花,也不大可能,因為這麼短的備課時間,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學語言的組織職能“臨場發揮”了,能整理好課件,記住那“八大環節”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