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方式,就愛上習作語文教學反思
今天上課上到了《習作一》,從文字表面上看是就是一篇很平常的三年級的學生要掌握的看圖寫話習作。在研讀文字的時候,我對這樣簡單的習作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不就是按照教學要求而讓學生知道如何根據圖畫寫出圖意,知道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和完整的意思來分段。
說實在的,孩子們真是我們教育最好的研究物件,他們的不定性和隨機性給我們很大的研讀空間。因為我所帶班級有從一年級就開始學些日記的基礎,再加上我比較重視孩子早期對文字的敏感度以及接受能力的培養與關注,總的來說,每天的日記無論是什麼題材,只要是堅持寫,對他們的習作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於是,在我個人看來,這樣簡單的範文對我班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還能在掌握本次習作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後,還可有自己更高層次的領悟與發展。於是,我這樣開始了一種習作教學的'嘗試。
首先,我讓孩子們就原文學習,達到了本次習作的教學要求。但是,就在孩子們以為就此往下繼續學習其他內容時,我卻讓孩子們再看圖,想象,我們還可根據自己的觀察將如何給範文增色?讓它更加生動形象,更能將一件簡單的敘事文章更聲情並茂。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重新觀察圖畫,他們看到範文中對人物的心理活動和神情沒有細緻的描寫,於是,他們就在原文的基礎上添加了自己新的理解和觀察到的內容;他們看到字裡行間的缺少修飾成分和具體描寫,隨後,他們就一點一點的補充,最後,他們還能在原文的結尾加上自己的感受。
從第一段開始在老師的提示下的查詢、補充、擴充套件;由於我不斷的激勵,讓孩子們有了更多更主動的自我發現。每個孩子都努力的關注細節和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到最後,他們以敏銳的觀察和發現,反覆的比較和斟酌,把一篇平實的文字讓它更為生動的展示在我們面前,孩子們的興奮和幸福就象花一樣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