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教師個人文言文教學反思

教師個人文言文教學反思

教師個人文言文教學反思

  文言文,在考試時總是分數距離較為懸殊的一塊。如何教好文言文呢?我覺得實施文言文整體教學,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消化與吸收。

  文言文整體閱讀是指在課堂組織閱讀教學時觀照的物件主要是文章的整體,即把文章視為一個格式塔,對文章的結構、思路、主要內容作整體的把握,而不是肢解式的機械分析和知識性分析,也不是簡單的咬文嚼字的串講。它著眼於“整體”,即整體的初步感知,再借助“整體”的“完形”去鳥瞰“部分”,把握關鍵的詞語和語句;文言文整體閱讀教學的關鍵是要著力於“整合”,形成對文字內蘊的深層理解。

  二、實施文言文整體教學的優越性

  我認為實施文言文整體閱讀教學有以下的優越性:

  (一)整體閱讀不會造成對文章語義的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只會對正確理解語義提供背景,有助於語義的.理解。

  開始我擔心文言文整體閱讀教學會導致學生對文言語詞、語句的理解發生問題,嘗試下來我們認為整體閱讀不會造成對文章語義的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因為除了有詳細的註解、課後的練習做支撐外,整體觀照有時會讓學生更容易發現問題,對語義把握變得更加精確,如學生對《勾踐滅吳》第三段中“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中的“政”字的辨析。

  (二)從教學實踐看,整體閱讀有助於使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從表層理解走向深層理解,從再現性理解轉向重建性理解,從詮釋性理解轉向創造性理解。

  繼續前面的例子:在整體觀照的背景下,同學們發現和解決“三年釋其政”中的“政的”註解和譯文的問題,但這還停留在知覺的層面,只是對文章表層語義的詮釋,缺少對文字的深刻品味和體驗,缺少文化的、情感的、義理的收穫。我讓學生對上面的例子再體悟和審視,請學生評價人物:這時他們很容易看到勾踐當時一方面要休養生息,給老百姓一些實惠,另一方面更要富國強兵,要“備戰、備荒、為滅吳”。“三年釋其政”、“三月釋其政”的背後正是為備戰滅吳,刻畫出一個不忘國恥、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機智圓熟的政治家形象。這個評價體現了學生對文字語言資訊的深層理解,體現了文字語言資訊和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生活體驗的有機結合,是學生對文章深層內蘊的理解。閱讀的深層理解既是認識活動又是情感活動,這種深層理解有很強的創造性,它動用了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用來和人物對話並以主動的創造性想象和聯想來消除文字中的不定點、充實空白點。可以說深層理解已經超越了對文字“原意”的追索和還原,是學生以自己的經驗和情感去觸控、品味、探究文字,這時,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具體與抽象、形象與思想均已達到了整合狀態。這樣整體閱讀使學生完成了在認知圖式、人格養成和情感體驗上的重構。

  我認為,整體閱讀有助於學生在整體中融會,在辨識比較中貫通,啟用思維,並把思維引向深入,有時甚至會產生新的見解。

  (三)整體閱讀體現了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理念,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

  整體閱讀教學主要是學生的整體閱讀,它建立在學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的基礎上,它也體現了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我們覺得整體閱讀教學背景下的閱讀應該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應該從整體入手,使他們從中體會文章對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情趣,使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所運用的語言逐漸內化,從而在語言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語文素養。

  在整體閱讀文字的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引導者身份,引導學生進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探究,拓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空間。教師只是橋樑和紐帶,而不是“救世主”和“包辦者”。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一點心得和反思。今後我將繼續探尋,不斷改進,以求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