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成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範文

《成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

《成正比例的量》教學反思範文

  本節課對學生是新的知識點,在實施授課時,我先用“時間和路程”的表格,出示三個問題逐一引導學生(①表格裡有幾種量?分別是什麼?②當一種量變化(增大)時,另一種量怎樣?③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是什麼?比值分別是什麼?)。

  學生很清晰地回答了①和②兩個問題,當回答第②個問題時,告訴他們像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它變化。對第③個問題,學生能說出比是速度,比值都是一樣的,即90千米/小時,進而引導學生如果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時,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這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學生感到很好理解,也很明白。可當我問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是不是相關聯的量?為什麼?點到的學生都說是,但說到原因時,都認為是比值一定,所以是相關聯的量。看來學生對“相關聯的量”和“成正比例的量”理解不清,又舉了一些例子,結合定義,學生才理解。

  下課後,我在想原因,是不是把“相關聯的量”和“成正比例的量”一下給學生,對學生來說都是新名詞,出現了聽起來明白,用起來不會的現象。結合我的思考。在第二個班上課時,我先把“相關聯的量”引入後,給學生舉一些相關聯的量的例子,又讓學生舉例,接著讓學生總結如何判斷兩種量是否是相關聯的量,隨後舉出一本書看的頁數和剩下的頁數、路程和時間、圓的周長和半徑,讓學生分別求兩種量的比值,學生髮現,有的比值是同一個數,有的是不同的數,進而告訴學生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

  第二個班的學生對練習的回答情況,可以看出學生掌握的較好。我感到分兩次把概念給他們,並把每一個都講透,學生會學的很快,我們講的也很輕鬆。

  兩節課後,同組交流時,劉老師還告訴我一種設計方法,由圓引入,半徑和周長、半徑和麵積,它們都是兩關聯的量,一個是成正比例的量,一個不是。我感覺這種設計方案也很好,有機會的一定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