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小學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精選5篇)

小學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小學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精選5篇)

  光陰如水,我們將帶著新的期許奔赴下一個挑戰,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學計劃,就是在準備做教學計劃吧。但是教學計劃要寫什麼內容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1

  一、教材分析

  選用的教材是,浙江攝影出版社的《小學資訊科技》六年級下教材。此冊教材分兩個單元,第一單元是“學習好幫手”,第二單元是“與機器人零距離,本冊教材有以下特點,從內容上看:

  1、知識點介紹重點突出,有詳有略,適當分散、更易入門。

  2、學習方式為學生構想,更多樣。課本中涉及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有自學、討論、動手實踐、小組合作等

  3、與學科結合更緊密,體現知識的綜合運用。如房間的佈置、周曆的製作、編制古詩集等。

  二、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對豐富多彩的形象知識比較感興趣,對資訊科技這門課程本身與其他

  三、教學進度安排表

  第一週:課堂常規教學

  第二週:漢字的發展

  第三週:世界之最

  第四周:房間的佈置

  第五週:鋪地磚

  第六週:編制古詩集

  第七週:周曆製作

  第八週:我們的生活變化多

  第九周:二十年以後

  第十週:畢業留念冊

  第十一週:認識機器人

  第十二週:走近機器人

  第十三週:機器人郵遞員

  第十四周:機器人導遊

  第十五週:機器人衛士

  第十六週:機器人避障

  第十七週:期末考試

  四、本冊的教學目標:

  1、透過資訊科技手段的運用,來綜合學習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2、瞭解機器人的一般知識,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意識。

  3、以網路中的各種實際應用為主線,突出網路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體現網路對生活的改變以及網路的實際應用價值。

  4、能夠運用搜索引擎查詢自己需要的資料。

  5、INTERNET:瀏覽網頁。

  五、教學措施與方法:

  1、加強資訊科技基礎教育。班級學生中運用資訊科技的基本能力普遍較差,文字輸入、排版、製作幻燈片等掌握得不紮實,所以要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切實提高全體學生駕馭資訊科技的能力。

  2、注重直觀教學,充分利用“實物”、圖片、影片等教育手段,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3、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教學中更多地給予學生表現自己,展示自我的機會,注重教學民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4、要跳出資訊科技來教資訊科技,注重學科間的有機融合;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並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2

  一、教學目標

  本冊學習旨在使學生透過自主的創造活動,感受資訊社會、資訊科學和資訊科技的發展,瞭解掌握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提高資訊處理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為二十三課,體現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資訊能力的培養,充分考慮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透過三年的資訊科技課的學習,已經對資訊科技這門課很熟悉了,他們已經懂得了一些關於資訊科技課的基礎知識,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利用畫圖軟體繪出簡單的圖畫,學習了Word文字處理以及利用因特網查詢資源等知識。但是由於少數外來學生的底子很薄弱,會給課程帶來一定得困難。這部分學生需要從基礎學習,這些基礎教學將會穿插在課堂之中。

  四、教學措施

  1、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瞭解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

  2、以課改理念設計、教學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

  3、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團隊精神增強合作意識。

  4、透過教學活動,讓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來練習,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

  5、、注意對不同的學生加以輔導和培養。對學有困難的學生加強個別輔導,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鼓勵他們開拓思維,勇於研究。

  6、加強自身業務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根據資訊科技課的學科的特點,深入研究資訊科技課的教法和學法,使每個學生學有所獲,學的輕鬆、愉快。

  小學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3

  一、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學習計算機有一定的基礎,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比較理想,但大部分學生在計算機的應用方面還嫌狹窄,少部分學生正確使用計算機的習慣還沒形成,考慮到五年級學生本學期的上課特點,所以,本學期將繼續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外,著重繼續鞏固和加深對資訊科技的學習,讓學生能儘量熟悉和使用計算機,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到知識,提高計算機的應用能力,為下階段的計算機學習打下較紮實的基礎。

  二、對教師自身的要求

  作為一名資訊科技教師,要潛心鑽研教材,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確實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懂得資訊科技,能夠熟練操作使用計算機。開學前把機房的所有微機檢修一遍,儘量讓所有微機都能正常使用。開學後做好機房的維護工作,微機出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資訊科技教學順利進行。活動內容以編輯板報和幻燈片為主,並講述一些計算機基礎知識。

  三、教學措施

  教學中以教學大綱為綱,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在開學初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認真落實“五認真”具體措施:

  (1)認真備課:

  明確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探索、研究疑難問題及有關微機實踐。分析學生情況,做到每課必備,寫好教案。領會大綱精神,鑽研教材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

  (2)認真上課:

  以啟發式教學為原則,以操作訓練來強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精講多練,採用多種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做好教學後記。

  (3)認真佈置作業:

  要求學生每節新課前做好預複習工作,以利於鞏固教學重點和克服薄弱環節,有利於強化資訊科技術語、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

  (4)認真組織資訊科技操作考核:

  對學過的每一單元及時進行雙基考核,及時分析、指正、查漏補缺。

  (5)認真組織輔導: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採用多元化的輔導,幫助分析原因,啟發思維,尋求正確的操作習慣和方法。採用多關心、多提問幫助學困生,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4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人本期承擔六年級的資訊科技教育教學工作任務,每週每班安排二個課時,另外加上學校部分電腦的維修工作。

  雙基掌握情況:

  本期入學的新生,儘管初中階段均開設了資訊課,但由於受客觀條件(師資、上機條件等)的限制,一部分初級中學的資訊課有其名而無其實,據我們調查個別學生尚不具備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力,但學生大多語、數、外等文化基礎課底子較好,這為教學好本門課提供了保障。

  二、教育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品質和資訊素養,為加快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而努力學習。使學生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2)智育目標:

  期評及格率達到100%,優秀率達60%。

  (3)雙基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資訊科技的基本概念,樹立良好的資訊意識,培養良好的資訊道德品質。

  2、提高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發展學生的資訊科技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一定的人生規劃能力。

  3、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並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進行某些創新設計。

  三、教材分析:

  本期所用教材為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研究開發中心資訊科技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6年審查透過的高中《資訊科技﹒必修》教材,必修模組是以“資訊處理與交流”作為構建知識體系的主要線索,在貼近真實社會生活的基礎上,必修教材按照“資訊的獲取與評價——資訊的加工與表達——資訊的釋出與交流——資訊的儲存與管理”的邏輯線索組織起來的內容體系。

  課標中必修模組有4個主題“資訊獲取”“資訊加工與表達”“資訊資源管理”“資訊科技與社會”,該教材把“資訊科技與社會”進行分解,融入以“資訊處理與交流”的主線中,“資訊資源管理”也滲透到“資訊獲取”章節內容當中。全書共分為五章,各章內容前後呼應,對教與學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啟示作用。第一章是各章的總領,第二、三、四、五章則圍繞資訊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安全維護的線索展開,前面內容為後面作鋪墊。對於課標提到的計算機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則先從自動化資訊加工的個性化(程式設計技術)以及智慧化(人工智慧)地解決問題入手,然後再到使用通用軟體工具(文字、表格及多媒體技術)人性化地解決問題。

  該教材選擇了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例項作為學習活動的例子,如“心繫奧運”、“選課管理”等;每節透過例項引入正文內容,在呈現過程中提供相關學習資源,並利用“實踐”欄目引導學生思考和完成相關認知活動;每章都設定了“綜合實踐”,以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及過程體驗進行提煉與遷移運用;穿插了有關資訊科技與社會問題、資訊倫理道德問題的知識和學習,對學生養成良好的資訊習慣和行為可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該教材的“實踐”“綜合實踐”設計精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和習得技能有很大益處;認真考察該教材的正文內容與閱讀資料,我們會發現兩者除了內容翔實之外,也可以看得出兩者不同的作用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對學生閱讀教材以及啟發學生思考會有不小的幫助。該教材的幾大特色:

  (1)各章內容之間前後呼應,形成一個完整而嚴謹的學科知識體系。全書以“資訊的'處理與交流”為內容線索,資訊資源管理的內容分別滲透在第二、四、五章當中,也十分注重技術應用的效率、思想方法的提煉與總結。

  (2)從技術思想、文化價值發現進行課程內容改造與建設。如資訊獲取與表達是人本能,從感覺剝奪實驗開始;文字是表意工具;文字輸入與內外碼;表格中反映出來的二維關係;技術與技術價值——資料與關係;文化陣地——話語權;演算法與程式設計——如何呈現技術?翻譯軟體的使用。

  (3)教材中沿著明確的資訊處理過程來安排實踐內容。例如第六章的“資訊整合”是以第五章的“多媒體資訊加工”為基礎進行綜合,使學生在掌握必要技術技能前提下體驗軟體工程設計流程和思想方法,這可能比較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基本需要。資訊釋出的活動以第二章網路資源獲取過程為基礎,讓學生對網路檔案在網路上的釋出過程和方法進一步加深理解。

  四、教研教改自學活動及主要措施:

  1、教研課題:資訊科技如何進行課改

  2、參與集體備課8次,相互聽課16節,上公開課2節。

  3、接受名師或同科老師的指導或幫助青年老師提高教學水平或與同行老師互教互學。

  4、主要措施:

  (1)落實好學校常規管理制度,認真備好、上好每一節課;備課時應做到“三備”,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上課時要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尤其是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2)精心組織每一次上機課的教學;做到上機有教案、有準備、有目的要求。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自身教學業務水平;

  (4)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獲得教學反饋資訊,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5)把資訊科技課與其它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與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與課改實驗結合起來;

  (6)引導學生合作與交流,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資訊的獲取,還讓他們學會加工資訊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小學六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學計劃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編寫指導思想:

  本冊教材包括學習好幫手和機器人兩部分內容。學習好幫手主要是一些軟體的應用,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是我們學習的好幫手,是本冊的主要部分。

  2、教材特點:

  (1)體例上採用以資訊為主線、任務為核心的模式。

  (2)引入研究性學習方法,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精神。

  (3)強化任務淡化計算機知識。

  (4)任務之間互相融合。

  (5)教材使用適應性強。

  3、教材主要內容: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學習好幫手和機器人兩部分。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已經在前面幾年的學習中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更希望教師能夠給予他們充分的主動權和自由,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儘量放手讓學生去做,不必事必躬親,同時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要求掌握知識點如下:

  第一單元:學生應用各個軟體,包括PPT製作“漢字的發展”“古詩詞”“月曆”“畢業留念冊”簡報,用WORD製作“世界之最”手抄報,撰寫“生活變化”研究報告,用WORD繪圖工具,經過計算比例,佈置房間,設定地磚。

  第二單元:瞭解機器人的功能與主要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期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透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手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計算機的演示操作,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以及關心社會的情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學習。

  2、質量目標: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進一步落實具體措施,重視潛能生的轉化工作,面向全體學生,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抓好中上生,促進潛能生提高,使學生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教學措施:

  (1)採用“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

  (2)重視上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及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4)採用分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培養他們互幫互助、相互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