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參考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參考1
《豐碑》這片課文敘述了在風雪交加的行軍途中,一位紅軍的軍需處長因衣服過於單薄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表現了這位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貴品質。然而長征年代久遠,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使其感動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和重點。
這節課我力戒瑣碎的情節分析,抓住重點,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絡,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成功之處在於:
一、畫面再現,創設情景。
《豐碑》講述的是紅軍翻越大雪山時的感人故事。為了讓這些不見風雪,不懂何為冰天雪地的學生能體會到環境的殘酷。我一開課,首先播放《萬水千山》中成為冰坨的雲中山和紅軍爬雪山的片段畫面,同時播放狂風呼嘯的聲音。學生邊看邊發出驚歎這雪太厚了看樣子這雪至少有一尺多深這才是真的冰天雪地。這時我再滿懷激情地說道為了新中國的誕生,多少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今天,我們將把紛飛的思緒再一次拉回那艱苦的戰爭歲月,去聆聽發生在長征途中的又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從而學生情緒高漲,很快融入到課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為學習課文做了好的情感鋪墊。
二、採用變序切入法,直奔中心。
教學設計從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為主線,引導學生談最感動的地方,抓住將軍神態變化的句子以及這些神態變化所體現的不同思想感情,去感受軍需處長的高大品質,層層深入地領悟思想內涵。這種教法,重點突出,目標明確,避免了串讀課文,過分分析情節內容的弊病。
三、以疑導學,培養能力。
古人云學成於思,思源於疑。常有疑點才能思考,才有創造。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後,讓學生提出疑問軍需處長怎麼會成為一座豐碑?為什麼說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然後整節課都圍繞著這個疑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課文,尋找答案。提問設計以力求鼓勵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已有的學習經驗入手,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釋疑,並以精讀、品讀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讓孩子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鼓勵那些屬於個性化的獨特的體驗,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見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維。注意交給學生質疑、品讀、析句以及觀圖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以情感人,以讀為本。
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情感、作者情感互相融合的過程。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被感動,才能感動學生。整節課,我情緒飽滿,用情真意切的語言去創造良好的教學意境,向學生傳遞感情,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人人有讀的機會,人人有體驗情感的機會,在讀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讀中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尚品質。
總的來說,這節課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效果,我個人覺得都比較滿意。但由於我擔心時間不夠,不能完成整個教學流程,因此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不是很充足,還應多請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參考2
“秋風起了,天氣漸漸涼了。”文章開頭,為了讓學生體會“漸漸”這個程度副詞,我創設兩個情境,分別請兩個學生演示場景。同時,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這句話回憶《練習1》中學習的“秋風送爽”這個成語。第二段關於天空的描寫是重點。首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對天空之美的描寫,複習《練習1》中的“天朗氣清”這個成語。同時這段重點掌握“有的像······有的像······”句式,我讓學生再進行句式擴充套件。第三段寫農田裡的秋景,這和《秋天到》第一小節中“秋天莊稼長的好”有相似處,我將兩者結合起來教學,同時請孩子們比較哪個比較好。
這次教學的不足之處有兩點:
一,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孩子對秋天、秋景、秋遊的感觸不深,沒有豐富的感性材料,孩子們的提出的問題都在我創設的情境中,沒有真正達到在做中學的教學效果。
二、沒有深入進行閱讀教學。我應該選取課文的第二段或第四段進行重點的閱讀教學,教給孩子科學的閱讀方法。而不是僅僅採用單個讀、齊讀、教師示範讀等傳統模式。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參考3
《故宮》是一篇介紹建築物的說明文。學習這篇課文,要學生了解故宮博物院建築群規模宏大、建築精(桂林山水》教學反思)美、布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們的創造精神。能夠真正讀懂課文,能達到真正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我在學生學會課文的生字詞語讀通課文的基礎上佈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把課文當成一名導遊,自己是遊客,跟隨著導遊去遊故宮的每一座宮殿,發揮自己的想象,自學自悟,在每一座宮殿旁邊做上旁批。學習任務一佈置下去,同學們都安靜的默讀、自學、體會、做旁批。
約莫20分鐘,感覺大部分學生做好了。我就抽學生起來彙報自己學習的結果,彙報他們做的旁批,在全班進行交流。結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學生都說的很好。比如有學生說到太和殿的時候,發表感嘆到太和殿真大啊,如果在裡面藏迷藏肯定很過癮。說到金鑾殿的時候,好多同學說皇帝的龍椅真漂亮,如果能穿上皇帝的龍袍坐在上面去拍張照片那該有多神氣呀!
說到御花園的時候,孩子們感嘆到御花園真美,有那麼多的奇花異草,風景該有多好,空氣該有多麼清新,如果能居住在那裡生活該是多麼享受啊!最後,在彙報交流完後我再要學生們有感情的朗讀全文,透過學生們的朗讀,我感覺到了學生們真正領悟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他們真偉大。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完成了課文教學的情感目標。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參考4
作文對於一個小學孩子,或者該這樣說,作文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每當老師佈置一篇作文,孩子們看過題目之後,第一個反應是些啥呀,沒什麼可寫的。
難道我們的孩子的生活,經歷真的匱乏到如此的地步了嗎?真的沒什麼可寫的嗎?看了管建剛的書,我覺得真的不是如此。作為教師,到底該怎樣教孩子寫作文。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事情。現在,終於有了方向,答案。
我們習慣了先教後寫,到了真正寫的時候還是不知道怎麼寫,或者這個題目會寫了,別的習作又不會寫了。但我們沒嘗試過先寫後教,讓孩子寫完後針對每一篇提出不足,修改意見,然後再讓孩子二次作文,最後在謄寫在作文字上。老師再次修改。我想這樣的效果應該比孩子在兩節課內一次成文要好得多。
另外,讓孩子們學會寫作文我覺得應該從根本上進行訓練。首先,要對孩子的“心靈力”進行訓練。小學生作文大都寫自己的情緒、情感,情緒情感即作文的中心。這就需要孩子們能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能夠具備一種捕捉內心情感變化的能力,能夠把“心理的力量”的前前後後,原原本本的寫出來。這是一種敏感力,是寫作文的重要品質。那麼怎樣才能具備這種品質呢?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給孩子提供這樣的訓練機會至少一週一次,經過一段時間的長期訓練,孩子們的心靈敏感起來了,看到的景和物,會隨心而起伏,而欣喜,而嘆息而焦慮了,能捕捉自己內心裡的感覺餓了,作文的天地就寬了、廣了,文字也有生氣了。孩子們也就再也不會覺得沒米下鍋了。為了給孩子們提供這樣的訓練機會教師可以多想辦法,比如辦《班級週刊》,經常刊登孩子們的好的作品,甚至一句話的名言等等。其次,還應該對孩子們的思考力進行訓練。其實,大作家,寫的也是些生活小事、瑣事。作家的本領在於,用小事、瑣事,寫出別人看不到的意味。情感,來於內心的敏感;思想,源自內心的思辨。對於作文來講,事情越曲折、越複雜,越好寫,寫作文要有一種本領,一個簡單的事情,你能想得很複雜。而這種深思考,也要是經常性的,這樣能改變大腦思考的“質”。
這是,我讀管建剛的書的一點收穫,希望能與大家共勉。